吳昆

《脈語》~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人迎寸口

左關之前一分為人迎,右關之前一分為寸口。古人以人迎、寸口相應,若引繩大小齊等,命曰平人。若人迎大於寸口一倍、二倍、三倍,為外感風寒。寸口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為內傷飲食。其理安在哉,蓋以人迎之分,肝膽在焉,肝主風,故於人迎以候風寒。寸口之分,脾胃在焉,胃者倉廩之官,故於寸口以候飲食。

白話文:

在左關脈前一分處稱為人迎,在右關脈前一分處則被稱為寸口。古代的人會通過比較人迎和寸口的脈象來判斷健康狀況,如果兩者像拉緊的繩子一樣,大小、力度均等,這就表示身體健康。如果人迎的脈象比寸口強烈一倍、兩倍或三倍,這可能表示有外感風寒的情況。反之,如果寸口的脈象比人迎強烈一倍、兩倍或三倍,可能表示有飲食過量導致的內傷。這是基於什麼道理呢?因為人迎脈所在的部位,肝膽在此活動,而肝臟主導風氣,因此我們可以從人迎脈來察覺風寒的影響。寸口脈所在的部位,脾胃在此運作,而胃是負責消化吸收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從寸口脈來觀察飲食對身體的影響。

2. 《靈樞》脈法

《靈樞經》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病在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病在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此家診法,以左右分陰陽,靜躁別手足,亦聖人之至教,不可不知者也。

白話文:

《靈樞經》提到:當人迎脈搏一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少陽經。如果一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少陽經。兩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太陽經;若兩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太陽經。三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陽明經;若三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陽明經。

再看寸口脈,一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厥陰經;若一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厥陰經。兩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少陰經;若兩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少陰經。三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太陰經;若三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太陰經。

這種診斷方法,以左脈和右脈分別判斷陰經和陽經的疾病,並以靜態和動態(或安靜與煩躁)來區分手部和足部的疾病,這是古聖先賢傳授的極為精要的教導,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3. 運氣脈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土運甲己,金逆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主君余臣,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己亥之上,厥陰風木。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六氣之位,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一定之位,不可易也。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尺寸反,死;陰陽交,危。

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陰當在右,交之左也。

白話文:

關於運氣學說的教學,首先我們要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天干被分成五運,地支則設立了司天。具體來說,甲和己代表土運,乙和庚代表的是逆金運,丙和辛是水運,丁和壬是木運,戊和癸則是火運。

在運氣學說中,「主」和「君」、「餘」和「臣」,以及「司天」和「在泉」,都有其特定的規律。運氣六化圖顯示,少陽的位置在右邊,而它由陽明管理;陽明的右邊是太陽,由太陽自身管理;太陽的右邊是厥陰,由厥陰管理;厥陰的右邊是少陰,由少陰管理;少陰的右邊是太陰,由太陰管理;太陰的右邊再回到少陽,形成一個循環。在子午時段,由少陰的君火主導;在醜未時段,由太陰的濕土主導;在寅申時段,由少陽的相火主導;在卯酉時段,由陽明的燥金主導;在辰戌時段,由太陽的寒水主導;在己亥時段,由厥陰的風木主導。

對於南北兩方的運氣,其特徵各不相同。司天和在泉的位次,會依循一定的規律互相轉換。在甲己的年份,屬於南政,如果三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寸脈不會反應;若三陰在在泉的位置,則尺脈不會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八年,被稱為北政,如果三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尺脈不會反應;若三陰在在泉的位置,則寸脈不會反應。

在六氣的位次中,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這種排列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

在南政的年份,如果厥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右脈不會反應;若太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左脈不會反應。在北政的年份,如果厥陰處在在泉的位置,則右脈不會反應;若太陰處在在泉的位置,則左脈不會反應。司天代表上位,位於南方,其面向必須朝北,其左右分別是西和東;在泉代表下位,位於北方,其面向必須朝南,其左右分別是東和西。那些不反應的部位,都是少陰的範疇。如果各部位都沒有反應,就要進行反診來比較。如果寸脈和尺脈的反應相反,可能會導致死亡;如果陰陽脈象交錯,病情可能非常危險。

所謂「反」,就是不應該反應的地方卻有反應,應該反應的地方卻沒有反應,這就是寸脈和尺脈反應相反的情況。所謂「交」,指的是陰陽部位互相交錯,如果陰脈應該在左側,卻在右側出現,或者陰脈應該在右側,卻在左側出現。

4. 方宜脈

中原之地,四時異氣,居民之脈,亦因時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脈與時違,皆名曰病,東夷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南夷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大;西夷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北夷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南人北脈,所稟必剛,北人南脈,所稟必柔,東西不同,可以類剖。

白話文:

在中原地區,四季氣候各不相同,當地居民的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春天的脈象像琴絃般緊繃,夏天的脈象充盈洪大,秋天的脈象輕浮如羽毛,冬天的脈象沉實堅固。如果脈象和當時的季節不符,就被認為是生病了。在東夷地區,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樣,氣候溫暖,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平緩。在南夷地區,四季如夏,氣候炎熱,當地人的脈象多數較大。在西夷地區,四季如秋,氣候清涼肅殺,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強勁。在北夷地區,四季如冬,氣候寒冷,當地人的脈象多數沉實。

在東南地區,氣候潮濕,當地人的脈象多數軟弱平緩,但若居住在高地,脈象就會像西北地區一樣剛強。在西北地區,氣候乾燥,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剛強,但若住在沼澤地帶,脈象就會像東南地區一樣軟弱。

南方人若出現北方人的脈象,其體質必定偏剛強,北方人若出現南方人的脈象,其體質必定偏柔弱。東方和西方地區的脈象不同,可以依此推斷出各自的特徵。

5. 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

此《脈經》論沖督之脈見也。其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此「一小人進,諸君子退」之象也。其人皆苦恍惚狂疑,猶豫有兩心。

白話文:

這段文字來自《脈經》,討論的是衝脈和督脈的現象。它提到,當兩手的脈搏輕按都有陽氣,重按都有陰氣,陰氣和陽氣都過度旺盛時,這就是衝脈和督脈在活動的跡象。衝脈和督脈,是人體十二經絡的運行通道。當衝脈和督脈活動強烈,就會使得其他的十二經絡不再向寸口(脈診位置)匯聚,就像一個小人得志,眾君子紛紛退避的景象。這種情況下,人會感到精神恍惚,行為狂躁,充滿疑惑,猶豫不決,好像心裡有兩個不同的聲音在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