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脈語》~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下學篇

3. 取脈入式

醫家取脈,常以平旦之際,取手太陰肺經。掌後高骨名曰關,關之前名曰寸,關之後名曰尺。浮以取表,沉以取里,中以取胃氣。寸部法天,候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部法人,候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部法地,候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左脈候左,右脈候右,兩手皆然。病者危迫,則勿以平旦為拘,雖一日三診之。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醫生通常會選擇在清晨時分來診斷病人手腕的太陰肺經脈象。手腕後方的高突起骨被稱為'關',關前方的部位稱為'寸',關後方的部分則稱為'尺'。輕按皮膚表面可察覺表層的病情,深度按壓能瞭解體內的情況,而中等力度則用來判斷胃氣狀況。'寸'部對應天空,用來觀察胸部以上到頭部的健康問題;'關'部對應人,用來檢視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尺'部對應大地,專門檢查肚臍以下到腳的健康情況。左手脈象反映左半身的健康,右手脈象顯示右半身的狀態,兩手都是如此。如果病人病情危急,就不必拘泥於清晨時分,一天內可以多次進行診脈。

4. 寸關尺義

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因名曰寸。去尺澤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中,因名曰關。

白話文:

從魚際部位到高骨位置,反向量測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定義為一寸,因而被稱作寸部。離尺澤穴位置有一尺的距離,因此被命名為尺部。處於寸部和尺部之間的區域,所以被稱為關部。在中醫脈診中,寸、關、尺是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的三個診察部位。

5. 六部所主

左寸主心與小腸,左關主肝與膽,左尺主腎與膀胱;右寸主肺與大腸,右關主脾與胃,右尺主腎與命門。諸家脈訣,皆以三焦合於右尺,於理為悖,辯在下集。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左手的寸脈主要反映心臟和小腸的狀況,左手的關脈主要反映肝臟和膽的狀況,左手的尺脈主要反映腎臟和膀胱的狀況;右手的寸脈主要反映肺部和大腸的狀況,右手的關脈主要反映脾臟和胃的狀況,右手的尺脈主要反映腎臟和命門的狀況。許多醫學著作都把三焦的狀況歸於右手的尺脈,但這種說法在理論上是有矛盾的,詳細的討論會在後續的部分進行闡述。

6. 五臟浮沉

與皮毛相得者,肺脈也;與血脈相得者,心脈也;與肌肉相得者,脾脈也;與筋相得者,肝脈也;與骨相得者,腎脈也。

白話文:

與皮毛相連的,是肺臟的脈象;與血液運行相連的,是心臟的脈象;與肌肉組織相連的,是脾臟的脈象;與筋絡相連的,是肝臟的脈象;與骨骼相連的,是腎臟的脈象。

7. 取脈有權

輕以取腑,重以取腑,諸陽脈為腑,諸陰脈為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浮亦有臟,沉亦有腑,取脈有權,不可執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以輕手取脈可得知腑的情況,以重手取脈則可探知臟的狀況。所有的陽脈反映的是腑的狀態,而所有的陰脈反映的則是臟的情況。然而,臟中有陽,腑中有陰,浮脈也可能反映臟的問題,沉脈也可能反映腑的狀況。因此,診脈時需靈活運用方法,不能固守一法不變。」

8. 五臟經脈

經脈者,常脈也,平人無病之脈也。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長而和,脾脈緩大而敦,腎脈沉軟而滑。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四至五至,是皆平人無病之脈也。

白話文:

經脈,指的是正常的脈象,也就是健康人無病時的脈象。心臟的脈象表現為浮大而散;肺臟的脈象則呈現浮澀且短;肝臟的脈象是弦長而和諧;脾臟的脈象為緩大且厚實;腎臟的脈象則是沉穩柔軟且滑順。醫生在一呼一吸之間,病人脈搏跳動四到五次,這些都是健康人沒有疾病的正常脈象。

9. 五臟病脈

凡肝弦、心洪、脾緩、肺毛、腎石,俱要中和。太過固病,不足亦病,太過者,脈來強實是也,病在外;不及者,脈來虛微是也,病在中。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五臟的脈象中,肝對應弦脈、心對應洪脈、脾對應緩脈、肺對應浮脈(毛脈為古時說法)、腎對應沉脈(石脈為古時說法),這些都需要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如果脈象太過強烈固然會導致疾病,但如果脈象不足也會引起疾病。所謂太過,指的是脈象來得強壯且實在,這種情況下疾病多在外;而所謂不及,則是指脈象來得虛弱且微小,這種情況下疾病多在內。

10. 五臟死脈

脈來前曲後踞,如操帶鉤,曰心死,脈來堅勁,如新張弓弦,又如循刃,曰肝死;脈來堅銳,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介然不鼓,曰脾死;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脈來發如解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凡此皆真臟之脈,無胃氣以和之,故謂之死。

白話文:

脈搏的狀況如果先前彎曲隨後卻像野獸踞地般強硬,就像是手持皮帶末端的鉤子,這表示心臟功能已經衰竭。若脈搏來得堅韌有力,就像新拉開的弓弦,或者摸起來就像在沿著刀刃觸摸,這表示肝臟功能已經衰竭;若脈搏來得堅硬尖銳,就像鳥的嘴和腳爪,又或是像屋頂漏水的滴答聲,像水流一樣連綿不絕,但卻沒有正常的跳動感,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若脈搏來得輕飄飄的,就像風吹起的羽毛,這表示肺部功能已經衰竭;若脈搏的跳動散亂,就像纏繞的繩索突然鬆開,或是像彈擊石頭般的硬而急促,這表示腎臟功能已經衰竭。所有這些都是顯示臟器衰竭的脈象,因為它們缺乏了正常胃氣的調和,所以稱之為死脈。

11. 諸脈狀主病

《脈經》論脈,大都二十四種。今不拘其數,凡所常論者,悉備於後。

浮,自皮膚之上得之,曰浮。陽也,金也,為病在表。浮而緩,曰風。浮而緊,曰寒。浮而虛,曰暑。浮而澀,曰霧露。浮而滑,曰風痰。浮而有力,曰表實。浮而無力,曰表虛。浮而數,曰表熱,有瘡癢。浮而遲,曰表寒,喜近衣。浮而促,曰表有癰疽。瘦人得浮脈,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也。

沉,自肌肉之下得之,曰沉。陰也,水也,為病在裹。為積,為疝,為恐懼,為腰痛,為水蓄。沉而實,曰積。沉而虛,曰少氣。沉而緩,曰濕。沉而濡,曰水。沉而數,曰裹熱,身腫,曰陽水。沉而遲,曰裹寒,身腫曰陰水。傷寒陽證兩寸沉,曰難治。平人兩寸沉,曰無陽,必艱於壽。

遲,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三至,曰遲。二至、一至,則又遲也。若二呼二吸一至,則遲之極矣,陰脈也,為陽虛,為寒。觀其遲之微甚,而寒為之淺深,微則可治,甚則難生。乍遲乍數曰虛火。

數,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六至,曰數。若七至、八至,則又數也。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則數之極矣,陽脈也,為陰虛,為熱。七至曰甚,八至已為難治,九至以上,皆為不治。脈來數而堅,如銀釵之股,曰蟲毒。若嬰童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滑,脈來如珠之斡旋,曰滑。陽也,土也。為實、為下,為陽氣衰。滑而收斂,脈形清者,曰血有餘。滑而三五不調,脈形濁者,曰痰也。右關滑,曰有食積。婦人尺內滑,曰有孕。兩寸滑,曰痰火。一手獨滑,曰半身不遂。

澀,脈來如刀刮竹皮之狀,曰澀。陰也,金也。為霧露,為血枯,為精涸,為盜汗,為心痛,為不仁。浮而澀,曰表惡寒。沉而澀,曰裹燥涸。兩寸澀甚,曰液不足。兩關澀甚,曰血不足。兩尺澀甚,曰精不足,必艱於嗣。

緊,狀如轉索,勁急曰緊,陰陽相搏也。為寒,為痛,為筋攣,為中惡。緊而洪,曰癰疽。緊而數,曰中毒。緊而細,曰疝瘕。緊而實,曰內脹痛。緊而浮,曰傷寒。緊而澀,曰寒痹。緊而沉,曰寒積。

緩,狀如琴絃久失更張,縱而不整,曰緩。陰也,土也。為病不足,為風,為表虛。與遲脈不同,遲以數言,緩以形言,其別相遠矣。若脈來不浮不沉,中取之,從容和緩者。脾之正脈也。浮而緩,曰衛氣傷。沉而緩,曰榮氣弱。諸部見緩脈,皆曰不足,謂其不鼓也。

虛,脈來有表無里,曰虛。為暑,為腸癖,為陰虛,精氣不足。左寸虛,曰驚悸。右寸虛,曰喘息。左關虛,曰肝衰。右關虛,曰脾弱。兩尺虛,曰腎怯,兼澀者必艱於嗣。

實,中取之、沉取之,脈來皆有力,曰實。陰中之陽也,土也,為病在裡。實而靜,三部相得,曰氣血有餘。實而躁,三部不相得,曰裹有邪也,當下之。若一部獨實,必辨臟腑而責之,婦人尺中實,曰有孕。

小,脈形減於常脈一倍,曰小。《脈經》首論脈形二十四種,有細而無小,今之小即古之細乎。陰也,病為不足,若無病人,兩手三部皆小,往來上下皆從,此稟質之清,不在病例。若一部獨小、一手獨小,曰病。乍在乍小,曰邪祟。諸部小而急,皆曰疝瘕。

大,脈形加於常脈一倍,曰大。陽也。若得病而脈始大,或久病而脈暴大,此為邪盛,經曰大則病進是也。若平人三部皆大,往來上下自如,曰稟質之厚,亦不在病例。若一部獨大、一手獨大,斯可以占病矣。

長,過於本位,相引,曰長。陽也,木也。長而軟滑,曰氣治。長而堅搏,曰氣病。上部主吐,中部主飲,下部主疝。長而洪,曰癲狂病。長而搏,曰陽明病。女人左關獨長,曰淫欲,男人兩尺修長,曰多春秋。

短,不及本位,來去乖張,曰短。陰也,金也。上不至關,曰陽絕。下不至關,曰陰絕。乍短乍長,曰邪祟。寸短曰頭痛,關短曰宿食,尺短曰脛冷。過於悲哀之人,其脈多短,可以占氣之病矣。

芤,脈來形大,如蔥,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曰芤。陰去陽存之脈也,主上下出血,遺精盜汗,各隨所在而論之。或云芤、草名,似蔥而有指按之形。斯脈似之,因以得名。

伏,脈形潛隱於骨間,曰伏。陰也,水也。為積聚,為疝瘕,為少氣,為憂思,為痛甚。伏而數,曰熱厥,亢極而兼水化也。伏而遲,曰寒厥,陰極而氣將絕也。

洪,猶洪水之洪,脈來大而鼓也。若不鼓,則脈形雖闊大,不足以言洪,如江河之大。若無波濤洶湧,不得謂之洪。陽也,火也,病則為熱。洪而有力,曰實火。洪而無力,曰虛火。洪而急,曰脹滿。洪而滑,曰熱痰。洪而數,其人暴吐,曰中毒。諸失血遺精,白濁盜汗,脈洪曰難已,傷寒汗後脈洪,曰死。

軟,亦作濡。脈來按之無力,如水上之浮帛,曰濡。陰陽俱損之脈也。為中濕,為自汗,為冷,為痹。兩寸濡,曰陽虛,無氣以息。兩關濡,曰中虛,脾胃有虧。兩尺濡,曰濕甚,病為泄瀉。

弦,絃同。脈來如按琴瑟弦,曰弦。陰中之陽也,木也,為病在肝,為寒在少陽。有偏弦,有雙弦。偏弦者,脈來弦而欹斜也,為流飲作痛;雙弦者,脈來如引二線也,為肝實,為痛,若單絃,只一線耳。弦而激,曰怒。弦而浮,曰外感風。弦而數,曰熱生風。弦而搏,曰飲。弦而急,曰疝。弦而沉,曰肝氣。弦而乍遲乍數,曰虛。

弱,軟之甚也。自《脈經》而下,軟、弱各言其狀,其實幾希之異耳。陰也,為陽虛恐怖。此氣血不足,久病羸弱之人多有之。

微,脈來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也,陰也。諸部見之,皆曰不足,近死之脈也。兩尺微,曰下痢逆冷。

動,脈來厥厥動搖,曰動。陽也。其脈多見於關上,陰固於外,陽戰於內,故有此脈,陰陽之乖戾可知矣。為痛,為驚,為崩脫,為瀉痢,見於寸者為陽,為陽,陽動則發汗。見於尺者,為陰,陰動則發熱。

革,按之如鼓皮,虛大而堅,曰革。牢之別名也,謂之牢者,牢守其位,不上不下也。陽也。此精血遺亡而氣獨守,故主半產漏下,男子遺精。若中風而得之者,陰虛而風勁也。感濕而得此者,土亢而風木承之也,此之謂無胃氣,經曰:脈不往來者,死。斯脈之謂乎。

促,數,時一止,曰促。有斷促之義,陽脈之極也,陽盛而陰不能和之,故有此脈。為氣結,為癰疽,為狂為怒,漸退者生,漸進者死。

結,遲,時一止,曰結。有結滯之義,陰脈之極也,陰盛而陽不能入之,故有此脈。為癥結,為寒氣。張長沙謂,結促皆病脈,則近於死可知矣。

代,《脈經》曰: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經名曰代。七來一止,不復增減,亦名曰代。然則,代者止而有常,如四時更代而不失其常也。後人以脈來止而難回曰代。本臟氣絕,他臟代之曰代,夫止而難回,即是止耳,何以言代?本臟氣絕,則他臟必相因而病,代之之說亦難通。學者宜以《脈經》為定論。

陰陽驟損之脈也,為氣血虧壞,元氣不續。孕娠三月者多有之,霍亂之候亦有之,此病脈也。他病得此脈者,正死不疑。

散,脈來渙散不聚,曰散。陽也,火也,夏令之脈也。非其時而得之者,血亡而氣欲去也。散而滑者為妊娠,心部散曰心多喜。

毛,脈來浮澀,類羽毛也。金也,為病與澀脈同。

鉤,脈來前曲後鋸,如帶鉤也。上古論脈,稱鉤而不稱洪,古之鉤,其今之洪乎。

石,陽至而絕,曰石。腎之危脈也,水絕不能濟火,故有此脈。

溜,脈來如水之溜,曰溜。陰陽和平,無相勝負之脈也,其即滑而清之謂乎。

疾,即數也。所謂躁者亦疾也,所謂駃者亦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