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語》~ 卷下 (2)
卷下 (2)
1. 六殘
仲景云:脈有弦、有緊、有澀、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脈為殘賊,能與諸經作病。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象有弦脈、有緊脈、有澀脈、有滑脈、有浮脈、有沉脈,這六種脈象是會致病的異常脈象,它們能夠讓各條經絡產生疾病。
2. 反關脈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經也。以其不順行於上,故名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已然,非為病也。診法皆同,若病人平日正取有脈,一旦因得病而脈伏匿者,此病脈也。種種不同,必原其證而治之。
白話文:
「反關脈」是指脈象不在寸口(手腕內側)出現,而是從列缺穴(手背虎口處)循著經絡進入手臂後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因為脈氣不順暢地往上走,所以稱為「反關」。有些人只有一隻手出現反關脈,有些人則雙手都有,這種情況是從出生就有的生理特徵,並不是病症。診斷方法都是一樣的。
如果病人平時脈象正常,但因為生病而導致脈象隱藏起來,這才是病態的脈象。不同的脈象會有不同的原因,必須要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對症下藥。
3. 上魚脈
上魚者,脈上於魚際也,世人常有此脈,不可一例論也。有兩手上魚者,有一手上魚者。若平人神色充實,而有此脈者,此天稟之厚,元神充滿,上溢於魚也,其人必壽。若人素無此脈,一旦上魚者,此病脈也。《難經》曰: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之脈也。《脈經》曰: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
又曰:脈出魚際,逆氣喘息。又曰: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史記》載:濟北王侍人韓女得此脈,而腰脊痛。倉公曰:此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夫脈一也,而為病種種不同者,何哉?曰:但味越人「陰乘陽」一句,更察病人之神色、人品,斯得之矣。
白話文:
所謂「上魚」,是指脈搏跳動位置上移至魚際穴。一般人常常會有這種脈象,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兩隻手都有「上魚」的現象,有些人只有一隻手有。
如果一個健康人面色紅潤、神采奕奕,而出現了「上魚」的脈象,這代表他們天生體質強健,元神充盈,所以才會溢出至魚際穴,這種人通常長壽。
但如果一個人原本沒有「上魚」的脈象,突然出現這種脈象,那就是病態了。《難經》中記載:關脈之前是陽氣運行的地方,脈搏應該跳動在九分的位置,且浮在表面。如果脈搏跳動的位置超過九分,稱為「太過」,如果跳動位置不足九分,稱為「不及」。「上魚」就是脈象過於溢出,屬於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陽氣的脈象。
《脈經》中記載:脈搏超過寸口位置,跳動到魚際穴,是遺尿的表現。
又說:脈搏跳動出現在魚際穴,會出現逆氣喘息。還說:脈搏緊而長,超過寸口位置,就會導致疾病。
《史記》中記載:濟北王侍女韓女出現「上魚」的脈象,並伴隨腰脊疼痛。倉公認為:這種病是由於渴望男歡女愛卻無法滿足而引起的。
為什麼同樣是「上魚」的脈象,卻會導致不同的疾病呢?這是因為必須結合「陰乘陽」的理論,並觀察病人的神色、人品才能準確判斷。
4. 上下來去至止
斯六字者,足以別乎陰陽虛實,本岐黃之奧旨,而滑攖寧闡明之。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脈有上下,是陰陽相生,病雖重不死。來者,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脈有來去,是表裹交泰,病雖重必起,此謂之人病脈和也,若脈無上下來去,死無日矣。
經曰:脈不往來者死。此之謂也。若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癲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至者,脈之應,止者,脈之息也,止而暫息者,喻之疾,止久有常者,死也。
白話文:
這六個字,足以區分陰陽虛實,是岐黃之術的奧妙精髓,而滑攖寧更進一步闡明它。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
上者,是指脈象從尺部向上延伸至寸口,陽氣從陰氣中生發出來;下者,是指脈象從寸口向下延伸至尺部,陰氣從陽氣中生發出來。脈象有上下之分,說明陰陽相生,即使病情嚴重,也不至於死亡。
來者,是指脈象從骨肉分界處,顯露在皮膚表面,氣血上升;去者,是指脈象從皮膚表面,回歸到骨肉分界處,氣血下降。脈象有來去之分,說明表裡交泰,即使病情嚴重,也必能恢復,這稱為人病脈和。如果脈象沒有上下來去,就無救了。
經書上說:「脈不往來者死。」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來脈急促,去脈緩慢,上實下虛,則患厥癲之疾;如果來脈緩慢,去脈急促,上虛下實,則患惡風之疾。
至者,是指脈象的應指,止者,是指脈象的停息。止而暫息者,預示病情凶險;止久有常者,預示死亡。
5. 陰陽大法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則吐血,陰數則下痢。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也。
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得陽屬腑,得陰屬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也。
白話文:
脈搏強勁有力屬陽,浮於表面屬陽,脈搏快速屬陽,脈搏跳動有力屬陽,脈搏有力且長屬陽,脈搏滑利屬陽,脈搏沉潛屬陰,脈搏澀滯屬陰,脈搏虛弱屬陰,脈搏弦緊屬陰,脈搏短促屬陰,脈搏微弱屬陰。關脈前段屬陽,關脈後段屬陰。陽氣過盛則吐血,陰氣過盛則腹瀉。陽氣過盛且弦緊則頭痛,陰氣過盛且弦緊則腹痛。陽氣亢盛而侵犯陰氣則出汗,陰氣虛損而陽氣亢盛則崩漏。陽氣過盛則口生瘡,陰氣過盛且微弱,必定惡寒發熱且煩躁難眠。
陰氣依附陽氣則狂躁,陽氣依附陰氣則癲癇。陽氣屬於腑,陰氣屬於臟。無陽氣則昏厥,無陰氣則嘔吐。陽氣虛弱則呼吸困難,陰氣虛弱則吸氣困難,呼吸不順暢,胸悶氣短。依據陰陽的變化,可以判斷病情的虛實。
6. 陰陽相乘相伏
皮膚之上,兩關之前,皆陽也。若見緊、澀、短、小之類,是陽不足而陰乘之也。肌肉之下,兩關之後,皆陰也。若見洪、大、數、滑之類,是陰不足而陽乘之也。陰脈之中,陽脈間一見焉,此陰中伏陽也;陽脈之中,陰脈間一見焉,此陽中伏陰也。陰乘陽者,必惡寒。陽乘陰者,必內熱。
陰中伏陽者期於夏,陽中伏陰者期於冬。以五行之理推之,而月節可期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人體表面和內部的陽氣與陰氣的平衡關係,以及如何根據脈象和季節變化推斷疾病的類型和發病時間。
- 皮膚表面和手腕兩關節以上屬於陽氣主宰的區域,如果出現皮膚緊繃、乾燥等現象,就表示陽氣不足。
- 肌肉層面和手腕兩關節以下屬於陰氣主宰的區域,如果出現脈象洪大、滑利等現象,就表示陰氣不足。
- 陰中伏陽和陽中伏陰是兩種特殊情況,前者會在夏季容易出現,後者會在冬季容易出現。
- 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可以推測出疾病發生的時間節點。
總之,這段文字強調了陽氣和陰氣的平衡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通過觀察脈象和季節變化來診斷疾病的重要性。
7. 重陰重陽
寸口浮大而疾,此陽中之陽也,名曰重陽;尺內沉細而遲,此陰中之陰也,名曰重陰。上部重陽,下部重陰,陽亢陰隔,癲狂乃成。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浮大且快,這是陽中的陽,稱作重陽;尺部的脈搏沉細且慢,這是陰中的陰,稱作重陰。上部是重陽,下部是重陰,陽氣過亢而陰氣被阻隔,就會形成癲狂。
8. 脫陰脫陽
六脈虛芤,此脫陰也;六脈陷下,此脫陽也;六脈暴絕,此陰陽俱脫也。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陰陽俱脫者危。
白話文:
六條脈搏都虛弱無力,這是陰脫的現象;六條脈搏都沉弱下陷,這是陽脫的現象;六條脈搏突然消失,這是陰陽都脫的現象。陰脫的人會視物不清,陽脫的人會出現幻覺看到不存在的事物,陰陽都脫的人情況非常危險。
9. 陰陽絕
上不至關為陽絕,下不至關為陰絕。陽絕死於春夏,陰絕死於冬。
白話文:
如果脈象在上部不到關部,表示陽氣竭絕;在下部不到關部,表示陰氣竭絕。陽氣竭絕的人會在春夏之季死亡,陰氣竭絶的人會在冬季死亡。
10. 分析臟腑陰陽盛衰
《脈經》曰: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陽實者,小腸實也;陰絕者,無心脈也,陰實者,心實也。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陽實者,膽實也;陰絕者,無肝脈也,陰實者,肝實也。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陽實者,膀胱實也;陰絕者,無腎脈也,陰實者,腎實也。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陽實者,大腸實也;陰絕者,無肺脈也,陰實者,肺實也。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陽實者,胃實也;陰絕者,無脾脈也,陰實者,脾實也。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陽實者,亦膀胱實也;陰絕者,無腎脈也,陰實者,腎實也。
白話文:
左手的寸口脈(手腕內側)關前,陽氣消失代表沒有小腸脈象,陽氣旺盛代表小腸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心脈象,陰氣旺盛代表心臟充實。左手的寸口脈關上,陽氣消失代表沒有膽脈象,陽氣旺盛代表膽囊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肝脈象,陰氣旺盛代表肝臟充實。左手的尺中脈(手腕外側)關後,陽氣消失代表沒有膀胱脈象,陽氣旺盛代表膀胱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腎脈象,陰氣旺盛代表腎臟充實。
右手的寸口脈關前,陽氣消失代表沒有大腸脈象,陽氣旺盛代表大腸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肺脈象,陰氣旺盛代表肺臟充實。右手的寸口脈關上,陽氣消失代表沒有胃脈象,陽氣旺盛代表胃臟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脾脈象,陰氣旺盛代表脾臟充實。右手的尺中脈關後,陽氣消失代表沒有子戶脈象,陽氣旺盛也代表膀胱充實;陰氣消失代表沒有腎脈象,陰氣旺盛代表腎臟充實。
11. 脈無根
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是謂之有表無裹也。是謂之孤陽也。造化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一陰一陽互為其根也。陰道絕矣,陽豈獨存乎,人身之氣血亦然。
白話文:
如果脉象浮而且没有根的,都是死亡之兆,这就叫做只有表面而没有内里。这就叫做孤阳。自然界之所以能够历经万古而不衰,是因为阴和阳互相作为对方的根本。阴的通道已经断绝了,阳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人体内的气血也是如此。
12.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下部有脈上部無脈
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觀當吐二字,便得胸、腹有物,填塞至陰,抑遏肝氣,而絕升生之化也。故吐之則愈,不吐則暴死矣。若使其人胸中無物可吐,此陰絕於下也,亦是死證。經又曰:下部有脈,上部無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此雖至理,亦不可執。
法曰:上不至關為陽絕,況無脈乎,明者可以悟矣,若覆病人之手而脈出者,此運氣不應之脈,非無脈也,論在運氣脈中。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患者上部有脈搏,下部卻沒有脈搏,此人就應該要吐,如果不吐就會死亡。從“當吐”這兩個字來看,就知道患者的胸腹中有東西堵塞了陰氣,抑制了肝氣,阻礙了生命氣機的升發。所以,吐出來就能痊癒,不吐就會暴斃。如果患者胸中沒有東西可以吐,那說明陰氣已經絕於下部,這也是死亡的徵兆。
經書又說:如果患者下部有脈搏,上部卻沒有脈搏,雖然身體虛弱,但不會危及性命。這是因為人體的尺脈就像樹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依然可以再生。這雖然是至理,但也不能執著於此。
法書上說:如果脈搏沒有到達關脈,就說明陽氣已經衰竭,何況沒有脈搏呢?聰明的人自然能明白。如果用手覆蓋患者的手掌,脈搏就出現了,這就是運氣不應的脈,並非沒有脈搏,應該從運氣脈的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