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脈語》~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諸脈狀主病

動,脈來厥厥動搖,曰動。陽也。其脈多見於關上,陰固於外,陽戰於內,故有此脈,陰陽之乖戾可知矣。為痛,為驚,為崩脫,為瀉痢,見於寸者為陽,為陽,陽動則發汗。見於尺者,為陰,陰動則發熱。

革,按之如鼓皮,虛大而堅,曰革。牢之別名也,謂之牢者,牢守其位,不上不下也。陽也。此精血遺亡而氣獨守,故主半產漏下,男子遺精。若中風而得之者,陰虛而風勁也。感濕而得此者,土亢而風木承之也,此之謂無胃氣,經曰:脈不往來者,死。斯脈之謂乎。

促,數,時一止,曰促。有斷促之義,陽脈之極也,陽盛而陰不能和之,故有此脈。為氣結,為癰疽,為狂為怒,漸退者生,漸進者死。

結,遲,時一止,曰結。有結滯之義,陰脈之極也,陰盛而陽不能入之,故有此脈。為癥結,為寒氣。張長沙謂,結促皆病脈,則近於死可知矣。

代,《脈經》曰: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經名曰代。七來一止,不復增減,亦名曰代。然則,代者止而有常,如四時更代而不失其常也。後人以脈來止而難回曰代。本臟氣絕,他臟代之曰代,夫止而難回,即是止耳,何以言代?本臟氣絕,則他臟必相因而病,代之之說亦難通。學者宜以《脈經》為定論。

陰陽驟損之脈也,為氣血虧壞,元氣不續。孕娠三月者多有之,霍亂之候亦有之,此病脈也。他病得此脈者,正死不疑。

散,脈來渙散不聚,曰散。陽也,火也,夏令之脈也。非其時而得之者,血亡而氣欲去也。散而滑者為妊娠,心部散曰心多喜。

毛,脈來浮澀,類羽毛也。金也,為病與澀脈同。

鉤,脈來前曲後鋸,如帶鉤也。上古論脈,稱鉤而不稱洪,古之鉤,其今之洪乎。

石,陽至而絕,曰石。腎之危脈也,水絕不能濟火,故有此脈。

溜,脈來如水之溜,曰溜。陰陽和平,無相勝負之脈也,其即滑而清之謂乎。

疾,即數也。所謂躁者亦疾也,所謂駃者亦疾也。

白話文:

動脈:脈搏跳動時,感覺像在顫抖搖晃,這屬於陽脈。這種脈象多出現在關脈的位置,是因為陰氣固守在體外,陽氣在體內抗拒,導致陰陽失調。這種脈象通常表示疼痛、驚恐、崩漏脫血、或是腹瀉痢疾。如果出現在寸脈的位置,屬於陽動,會導致發汗;如果出現在尺脈的位置,屬於陰動,則會導致發熱。

革脈:按下去感覺像鼓皮,空虛而大,但又很堅硬,這是革脈。它其實是牢脈的別名,之所以叫牢,是因為它脈位固定,不上不下。革脈屬於陽脈,代表精血虧損,而氣獨自守護,所以主治半產(流產)或產後漏血,男性則會出現遺精。如果是中風導致的革脈,表示陰虛且風邪很強盛;如果是感受濕邪導致的革脈,表示土氣過於旺盛,而風木之氣來承擔,這表示身體沒有胃氣。經典說:「脈搏沒有來回跳動的,就表示快要死亡。」指的就是這種脈象。

促脈:脈搏跳動很快,但時不時會停一下,這就是促脈。它有斷續不連貫的意思,是陽脈的極端表現,代表體內陽氣過盛,陰氣無法調和,因此會有此脈。此脈通常表示氣血鬱結、癰瘡腫毒、狂躁或憤怒。如果這種脈象逐漸減退,表示病情好轉;如果逐漸加重,表示病情惡化。

結脈:脈搏跳動較慢,但時不時會停一下,這就是結脈。它有停滯不順暢的意思,是陰脈的極端表現,代表體內陰氣過盛,陽氣無法進入,因此會有此脈。此脈通常表示體內有癥瘕積聚,或是寒氣過盛。張仲景認為,結脈和促脈都是病態的脈象,表示病情危重,接近死亡。

代脈:《脈經》記載,脈搏跳動五次停頓一次,而且每次停頓都一樣,不增不減,這就是代脈。跳動七次停頓一次,也是代脈。所以代脈指的是脈搏停頓,但很有規律,像四季更替一樣有規律。後人則認為,脈搏停頓後很難恢復跳動才是代脈。有人認為,是本臟的氣衰竭,由其他臟器的氣來替代,這才叫代脈。但如果停頓後難以恢復,那也只是停頓而已,為何說替代?而且本臟氣衰竭,其他臟腑也會連帶生病,所以說替代的說法難以成立。學習脈理的人應該以《脈經》的說法為準。

這種脈象表示陰陽之氣突然嚴重損耗,是氣血虧損、元氣不足的表現。懷孕三個月的孕婦常常出現這種脈象,霍亂時也可能出現,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如果其他疾病出現這種脈象,表示病人即將死亡。

散脈:脈搏跳動時,感覺渙散不凝聚,這就是散脈。屬於陽脈,也是火象,通常是夏季的脈象。如果不是在夏季出現這種脈象,表示氣血虧損,元氣將要散失。如果脈象散而滑,表示懷孕。如果心脈出現散脈,表示心情容易喜悅。

毛脈:脈搏跳動時,感覺浮而澀,像羽毛一樣,屬於金象,與澀脈的病症相同。

鉤脈:脈搏跳動時,感覺前面彎曲,後面像鋸齒一樣,如同帶鉤,古代論脈稱之為鉤脈,而不說洪脈。古代的鉤脈,可能就是現在說的洪脈。

石脈:陽氣到達極點而斷絕,就稱為石脈,是腎氣衰竭的危險脈象,表示腎水無法滋養心火,才會出現這種脈象。

溜脈:脈搏跳動時,感覺像水流一樣平滑流暢,這就是溜脈。表示陰陽平和,沒有過盛或不足,可能指的就是滑而清的脈象。

疾脈:就是數脈。所謂的躁脈、駃脈,也是指疾脈,都表示脈搏跳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