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語》~ 卷下 (5)
卷下 (5)
1. 經絡虛實
寸部熱滿,尺部寒澀,此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也,秋冬死,春夏生。寸部寒澀,尺部熱滿,此經氣不足,絡氣有餘也,春夏死,秋冬生。
白話文:
【經絡虛實】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靠近手指端)感覺熱且脈象強盛,而尺部(靠近手臂端)卻冷且脈象滯澀,這表示身體的絡脈氣血不足,而經脈的氣血過多。這種情況在秋冬兩季病情可能加劇,而在春夏兩季則可能好轉。
反之,若手腕脈搏的寸部冷且脈象滯澀,而尺部卻熱且脈象強盛,這代表經脈的氣血不足,而絡脈的氣血過多。這種狀況在春夏兩季病情可能加劇,而在秋冬兩季則可能好轉。
2. 有力無力
東垣著《此事難知》謂:脈貴有神。有神者,有力也,雖六數、七極、三遲、二敗尤生,此得診家精一之旨也。節庵辨傷寒脈法,以脈來有力為陽證,沉微無力為陰證,此發傷寒家之聾瞽也。杜清碧診論曰:浮而有力為風,無力為虛;沉而有力為積,無力為氣;遲而有力為痛,無力為冷;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瘡。各於其部見之,此得診家之領要也。
白話文:
在東垣所著的《此事難知》中提到,診脈最重要的是要有生命力。所謂有生命力,就是指脈搏有力,即使出現了快速的六數脈、七極脈,或是緩慢的三遲脈、二敗脈,只要有生命力,人還是能活著,這正是診脈者必須精準掌握的核心精神。
節庵在辨識傷寒的脈法中,認為脈搏有力是屬陽性的症狀,若脈搏沉微無力則是陰性症狀,這對傷寒病的理解有如點亮了盲人的視野。
杜清碧在他的診療理論中說,如果脈搏浮而且有力,可能是風邪;若無力,則可能為虛弱。脈搏沉且有力可能是有積滯;若無力,可能是氣虛。脈搏遲緩但有力可能是疼痛;若無力,可能是寒冷。脈搏快速且有力可能是發熱;若無力,可能是患有瘡病。這些都可以從不同的部位看出,這是診脈者必須掌握的重點。
3. 傷寒脈大法
仲景曰:浮、大、數、動、滑,陽脈也;沉、澀、弱、弦、微,陰脈也。陰病得陽脈者生,陽病得陰脈者死。此傷寒家之大旨也,得此二句,而三百九十七法,思過半矣。
白話文:
張仲景說:在診斷傷寒病症時,如果摸到浮、大、數、動、滑這五種特徵的脈象,這屬於陽脈;反之,如果摸到沉、澀、弱、弦、微這五種特徵的脈象,則屬於陰脈。若患者本來是陰性病卻出現了陽脈,這是好的徵兆,表示病情有機會好轉;然而,若患者本來是陽性病卻出現了陰脈,這代表病情惡化,預後不良。這是研究傷寒病症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只要理解這兩句話,對於整部《傷寒論》中的397條法則,就能夠掌握一半以上的精髓了。
4. 脈不再見
如春宜弦,得洪脈者,至夏必死;得澀脈者,至秋必死;得石脈者,至冬必死。何也?真臟之氣先泄也,余季可推。
白話文:
就像春天的脈象應該是弦脈,如果在春天出現了洪脈,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會在夏天去世;如果在春天出現了澀脈,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秋天去世;如果在春天出現了石脈,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冬天去世。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些異常的脈象顯示出內臟的真氣已經開始洩漏。由此可推知,其他季節出現與該季節不相應的脈象,也可能預示著相同的結果。
5. 胃氣為本
脈以胃氣為本者,脈之中和也。中和者,弦不甚弦,鉤不甚鉤,軟不甚軟,毛不甚毛,石不甚石,順四時五行,而無太過不及也。若春脈弦如循刀刃,夏脈鉤如操帶鉤,長夏脈軟介然不鼓,秋脈澀如風吹毛,冬脈石來如彈石,是得真臟之脈,全失中和,是無胃氣,可與之決死期矣。經曰: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長夏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四時長夏皆以胃氣為本,診家以此熟之於胸中,消息其五行生剋,則切脈之餘,人之死生病否,無遁情矣。
白話文:
【胃氣為本】
以脈象中的胃氣為根本,是指脈象的中和狀態。所謂中和,即是脈象的弦(肝)不會過度緊繃,鉤(心)不會過度彎曲,軟(脾)不會過度柔弱,毛(肺)不會過度輕浮,石(腎)也不會過度堅硬,這些脈象都會隨著四季和五行的變化而變化,不會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
如果春天的脈象如在刀刃上行走般緊繃,夏天的脈象如握緊鉤子般彎曲,長夏的脈象如皮革般柔軟而不鼓動,秋天的脈象如風吹羽毛般輕浮,冬天的脈象如彈擊石頭般堅硬,這就表示已出現真臟的脈象,完全失去了中和的狀態,也就是說已經沒有胃氣了,可以判定其死期。
根據古籍記載:春天的脈象稍微呈現弦狀是正常的,如果弦狀過多而胃氣較少則表示肝臟有問題,如果只有弦狀而無胃氣則表示危及生命;夏天的脈象稍微呈現鉤狀是正常的,如果鉤狀過多而胃氣較少則表示心臟有問題,如果只有鉤狀而無胃氣則表示危及生命;長夏的脈象稍微柔軟是正常的,如果過於柔軟而胃氣較少則表示脾臟有問題,如果只有柔軟而無胃氣則表示危及生命;秋天的脈象稍微呈現毛狀是正常的,如果毛狀過多而胃氣較少則表示肺部有問題,如果只有毛狀而無胃氣則表示危及生命;冬天的脈象稍微堅硬是正常的,如果堅硬過多而胃氣較少則表示腎臟有問題,如果只有堅硬而無胃氣則表示危及生命。
四季和長夏,診斷時都應以胃氣為根本,醫生應該將這些知識熟記於心,並根據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來判斷,那麼在診脈之後,病人的生死病情就無所遁形了。
6. 丹溪候胃氣法
《格致餘論》云:男子以氣成胎,則氣為之主;女子挾血成胎,則血為之主。男人久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女人久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虛之甚也。
白話文:
根據《格致餘論》所述:男性因氣而成胎,因此氣是其主導;女性則因血而成胎,故血是其主導。如果男性長期患病,但右側的脈搏比左側強勁,這表示他還有胃氣,即使病情嚴重也是可以治療的。同樣地,女性長期患病,若左側的脈搏比右側強,這顯示她仍有胃氣,就算病況嚴重生機仍在。反之,如果這種脈象相反,則可能代表身體非常虛弱。
7. 推法
岐伯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上而不下,頭項痛也。斯法也,果何為而用之?師曰:若人三部平等,脈形端直,毋用此法。若脈來一部獨斜,如內如外,一部獨勁,直前直後,方用此法,實為秘訣。
白話文:
岐伯說:當我們將氣血往外推卻不能順利往外,反而往內滲透,這可能是心臟或腹部有積塊的現象。當我們將氣血往內推卻不能順利往內,反而往外散發,這可能是身體有發熱的情況。當我們將氣血往上推卻不能順利往上,反而往下流動,這可能是腰部或腳部的血液循環較好。當我們將氣血往下推卻不能順利往下,反而往上流動,這可能是頭部或頸部有疼痛的情況。這種推法到底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呢? 老師說:如果一個人的三個部位(上、中、下)的脈搏都一樣強壯,脈象端正直線,就不需要使用這種推法。但如果脈搏在其中一個部位獨自偏斜,像是往內或往外,或者其中一個部位的脈搏特別強勁,無論是往前或往後,這時就可以使用這種推法,這確實是一個祕密的訣竅。
8. 脈有亢制
陽實者,人知其脈之洪大矣,至其極也,而脈反匿伏焉,此乾之上九,亢龍有悔也。陰虛者,人知其脈之細微矣,至其極也,而脈反躁疾焉。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是皆陰陽亢制之理,惟明者知之。
白話文:
在[脈象的極致反應]這個主題下,內容如下:當一個人的體質屬陽氣過盛,大家都知道他的脈象會顯得強大且膨脹。但當這種狀態達到頂點時,脈象反而會變得隱藏且難以觸及,這就像是易經中的乾卦上九爻,強勢到極點的龍終將面臨後悔的結局。相反地,對於陰氣不足的人,眾人都瞭解他的脈象會非常細弱。然而,當這種狀況達到極端時,脈象卻會突然變得急促。這就像是易經中坤卦的上六爻,象徵著陰與陽的激烈交戰。這些都是陰陽兩種力量相互制衡的原理,只有真正理解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