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脈語》~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寸口者脈之大會(附:小兒三關)

寸口者,手太陰肺經也。五臟六府,肺為最高而有乾象,諸臟腑皆居其下,其氣無不上熏於肺,故曰肺朝百脈也。肺得諸臟腑之氣,輸之於經,變見於寸口,故寸口者脈之大會。若小兒之脈,不取寸口,獨取三關者,蓋以小兒氣血未定,其脈常大、常數、常滑,寸口難候,故取三關占之,亦謂此處為手太陰肺經散見之餘耳。

白話文:

寸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之中,肺是最高的,有如天空的形象,其他的臟腑都位於它的下方,這些臟腑的氣都會向上薰養到肺部,因此我們說肺是統管全身百脈的地方。當肺部接收了各臟腑的氣後,再將它們傳遞到經絡中,從而在寸口的位置反應出來,所以寸口被認為是脈搏的主要匯聚點。

然而,對於小孩的脈象,我們不會去觀察寸口,而是專注於三關的變化。這是因為小孩的氣血尚未穩定,他們的脈象通常顯示為較大、較快和較滑的狀態,使得寸口的脈象難以準確判讀,因此轉而通過三關來診斷。這種做法同樣基於三關也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散發的部位。

2. 脈有神機

經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世之粗醫因而泥之曰,脈者,氣血而已。然,氣血豈足以盡之。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脈之所以神其用者,皆元神主宰其機也。若以脈中惟是氣血,則尺寸之膚皆氣血也,何獨於此為脈耶。

白話文:

經典上說,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世間有些學識淺薄的醫生就固執地認為,脈管不過是氣和血的通道罷了。然而,氣和血又豈能完全解釋脈管的功能呢?經典上又說:在身體內作為根本的,被稱為神機。脈管之所以能展現出神奇的作用,全是由於元神掌控著它的運作機制。如果把脈管單純地看作只是氣和血的通道,那麼身體各個部位的皮膚組織也都存在氣和血,為什麼只有這裡被稱為脈管呢?

古籍提到,營氣在血管裡流動,衛氣在血管外活動。一些醫術不精的醫生就誤解,認為脈搏僅僅是氣與血的表現。然而,氣與血並不能完全解釋脈搏的全部功能。古籍又指出:身體內部的核心力量,叫做神機。脈搏之所以能有神奇的效果,都是因為元神在控制它的運作機制。如果脈搏只被理解為氣和血的顯現,那麼全身各部位的皮膚組織都充滿了氣和血,為什麼只有這些地方被定義為脈搏呢?

3. 三部九候

有諸經之部候,有寸口之部候,皆有上中下三部,每部之中又分天地人,三三成九,名曰九候。寸口之部候者,寸部浮中沉,關部浮中沉,尺部浮中沉也。諸經之部候者,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膽經太陽是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胃經巨髎處也。上部天,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三焦經耳門分也。

中部天,手太陰肺經,寸口是也。中部地,手陽明大腸經合谷分也。中部人,手少陰心經神門處也,下部天,足厥陰肝經五里分也。婦人則取太衝。下部地,足少陰腎經太谿是也。下部人,足太陰脾經箕門是也。候胃氣則取足跗上之衝陽,足陽明胃經也。取諸經之部候,即儒者求道於散殊;寸口之部候,即儒者本之於一貫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診斷方法中的「三部九候」。內容如下:

在中醫診斷中,有經絡部位的診斷法,也有寸口部位的診斷法,這些都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而每個部分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天、地、人三個層次,這樣一共就有九個診斷位置,因此被稱為「九候」。

寸口部位的診斷法,就是分別在寸部、關部、尺部的浮、中、沉三個層次來診斷。

經絡部位的診斷法,上部的天,是在兩側額頭的動脈,這是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位置。上部的地,是在兩側臉頰的動脈,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巨髎穴。上部的人,是在耳朵前方的動脈,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耳門穴。

中部的天,是在手太陰肺經的寸口。中部的地,是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中部的人,是在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

下部的天,是在足厥陰肝經的五里穴,婦女則會選擇太衝穴。下部的地,是在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下部的人,是在足太陰脾經的箕門穴。

如果要診斷胃氣,會選擇足背的衝陽穴,這是足陽明胃經的位置。

總結來說,經絡部位的診斷就像儒家學者從多樣的現象中尋找真理,而寸口部位的診斷則像儒家學者從一致性中找到根本。

4. 七診

七診之說,世皆為勿聽子所惑,今舉《內經》以證之。黃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王冰注曰:診凡有七者,此之謂也。若勿聽子,則以靜其心,忘外慮,均呼吸,浮以取腑,中以取胃,沉以取臟,察病人脈息,七事,為七診。籲!真可以勿聽矣。

經曰: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味此一句,則七診明是自病人言,若靜其心七句,皆自醫者言,與七診雖見之文,說不合。勿聽子粗淺,比比如此,世皆趨之,可慨甚矣。

白話文:

關於「七診」的說法,世人常被勿聽子的觀點所迷惑,現在我舉《黃帝內經》中的內容來證明這一點。黃帝問:如何得知病人病在何處?岐伯回答:觀察人體的九種脈象,其中如果某一種特別小、特別大、特別快、特別慢、特別熱、特別冷,或者特別低陷,這些都是病態的表現。

王冰注釋說:診斷疾病總共有七種情況,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七種病態脈象。而勿聽子認為,醫生在診斷時應保持心靜,摒棄外界雜念,調勻呼吸,輕按以探查腑臟,中度按壓以瞭解胃部狀況,深度按壓以檢查臟器,仔細觀察病人的脈搏和呼吸,這七個步驟就是所謂的「七診」。唉,這樣的理解確實可以不必去聆聽病人的病情了。

《黃帝內經》又說:即使出現了七診中的病態,但如果九種脈象都順應正常,那病人就不會死。由此句可知,七診是從病人的角度來講的,而勿聽子所說的「保持心靜」等七句,則是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這與「七診雖見」的說法不相吻合。勿聽子的理解簡單粗淺,類似的誤解層出不窮,然而世人卻趨之若鶩,真是令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