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脈語》~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人迎寸口

左關之前一分為人迎,右關之前一分為寸口。古人以人迎、寸口相應,若引繩大小齊等,命曰平人。若人迎大於寸口一倍、二倍、三倍,為外感風寒。寸口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為內傷飲食。其理安在哉,蓋以人迎之分,肝膽在焉,肝主風,故於人迎以候風寒。寸口之分,脾胃在焉,胃者倉廩之官,故於寸口以候飲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左關脈前一分處稱為人迎,在右關脈前一分處則被稱為寸口。古代的人會通過比較人迎和寸口的脈象來判斷健康狀況,如果兩者像拉緊的繩子一樣,大小、力度均等,這就表示身體健康。如果人迎的脈象比寸口強烈一倍、兩倍或三倍,這可能表示有外感風寒的情況。反之,如果寸口的脈象比人迎強烈一倍、兩倍或三倍,可能表示有飲食過量導致的內傷。這是基於什麼道理呢?因為人迎脈所在的部位,肝膽在此活動,而肝臟主導風氣,因此我們可以從人迎脈來察覺風寒的影響。寸口脈所在的部位,脾胃在此運作,而胃是負責消化吸收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從寸口脈來觀察飲食對身體的影響。

2. 《靈樞》脈法

《靈樞經》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病在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病在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此家診法,以左右分陰陽,靜躁別手足,亦聖人之至教,不可不知者也。

白話文:

《靈樞經》提到:當人迎脈搏一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少陽經。如果一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少陽經。兩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太陽經;若兩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太陽經。三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陽明經;若三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陽明經。

再看寸口脈,一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厥陰經;若一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厥陰經。兩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少陰經;若兩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少陰經。三次強盛,表示疾病位於太陰經;若三次強盛且伴有煩躁,則病在手太陰經。

這種診斷方法,以左脈和右脈分別判斷陰經和陽經的疾病,並以靜態和動態(或安靜與煩躁)來區分手部和足部的疾病,這是古聖先賢傳授的極為精要的教導,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3. 運氣脈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土運甲己,金逆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主君余臣,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己亥之上,厥陰風木。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六氣之位,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一定之位,不可易也。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尺寸反,死;陰陽交,危。

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陰當在右,交之左也。

白話文:

關於運氣學說的教學,首先我們要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天干被分成五運,地支則設立了司天。具體來說,甲和己代表土運,乙和庚代表的是逆金運,丙和辛是水運,丁和壬是木運,戊和癸則是火運。

在運氣學說中,「主」和「君」、「餘」和「臣」,以及「司天」和「在泉」,都有其特定的規律。運氣六化圖顯示,少陽的位置在右邊,而它由陽明管理;陽明的右邊是太陽,由太陽自身管理;太陽的右邊是厥陰,由厥陰管理;厥陰的右邊是少陰,由少陰管理;少陰的右邊是太陰,由太陰管理;太陰的右邊再回到少陽,形成一個循環。在子午時段,由少陰的君火主導;在醜未時段,由太陰的濕土主導;在寅申時段,由少陽的相火主導;在卯酉時段,由陽明的燥金主導;在辰戌時段,由太陽的寒水主導;在己亥時段,由厥陰的風木主導。

對於南北兩方的運氣,其特徵各不相同。司天和在泉的位次,會依循一定的規律互相轉換。在甲己的年份,屬於南政,如果三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寸脈不會反應;若三陰在在泉的位置,則尺脈不會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八年,被稱為北政,如果三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尺脈不會反應;若三陰在在泉的位置,則寸脈不會反應。

在六氣的位次中,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這種排列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

在南政的年份,如果厥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右脈不會反應;若太陰處在司天的位置,則左脈不會反應。在北政的年份,如果厥陰處在在泉的位置,則右脈不會反應;若太陰處在在泉的位置,則左脈不會反應。司天代表上位,位於南方,其面向必須朝北,其左右分別是西和東;在泉代表下位,位於北方,其面向必須朝南,其左右分別是東和西。那些不反應的部位,都是少陰的範疇。如果各部位都沒有反應,就要進行反診來比較。如果寸脈和尺脈的反應相反,可能會導致死亡;如果陰陽脈象交錯,病情可能非常危險。

所謂「反」,就是不應該反應的地方卻有反應,應該反應的地方卻沒有反應,這就是寸脈和尺脈反應相反的情況。所謂「交」,指的是陰陽部位互相交錯,如果陰脈應該在左側,卻在右側出現,或者陰脈應該在右側,卻在左側出現。

4. 方宜脈

中原之地,四時異氣,居民之脈,亦因時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脈與時違,皆名曰病,東夷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南夷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大;西夷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北夷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南人北脈,所稟必剛,北人南脈,所稟必柔,東西不同,可以類剖。

白話文:

在中原地區,四季氣候各不相同,當地居民的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春天的脈象像琴絃般緊繃,夏天的脈象充盈洪大,秋天的脈象輕浮如羽毛,冬天的脈象沉實堅固。如果脈象和當時的季節不符,就被認為是生病了。在東夷地區,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樣,氣候溫暖,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平緩。在南夷地區,四季如夏,氣候炎熱,當地人的脈象多數較大。在西夷地區,四季如秋,氣候清涼肅殺,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強勁。在北夷地區,四季如冬,氣候寒冷,當地人的脈象多數沉實。

在東南地區,氣候潮濕,當地人的脈象多數軟弱平緩,但若居住在高地,脈象就會像西北地區一樣剛強。在西北地區,氣候乾燥,當地人的脈象多數剛強,但若住在沼澤地帶,脈象就會像東南地區一樣軟弱。

南方人若出現北方人的脈象,其體質必定偏剛強,北方人若出現南方人的脈象,其體質必定偏柔弱。東方和西方地區的脈象不同,可以依此推斷出各自的特徵。

5. 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

此《脈經》論沖督之脈見也。其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此「一小人進,諸君子退」之象也。其人皆苦恍惚狂疑,猶豫有兩心。

白話文:

這段文字來自《脈經》,討論的是衝脈和督脈的現象。它提到,當兩手的脈搏輕按都有陽氣,重按都有陰氣,陰氣和陽氣都過度旺盛時,這就是衝脈和督脈在活動的跡象。衝脈和督脈,是人體十二經絡的運行通道。當衝脈和督脈活動強烈,就會使得其他的十二經絡不再向寸口(脈診位置)匯聚,就像一個小人得志,眾君子紛紛退避的景象。這種情況下,人會感到精神恍惚,行為狂躁,充滿疑惑,猶豫不決,好像心裡有兩個不同的聲音在對抗。

6. 奇經督脈衝脈任脈見於寸口

脈來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主腰背疆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脈來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主胸中有寒,疝氣上搶心,遺尿支滿。脈來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若腹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脈緊細實長至關者,亦任也。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

白話文:

如果脈搏在手腕寸口部位,不管是近心端(寸部)還是遠心端(尺部)都呈現出浮象,且脈象直上直下,這表示的是督脈的現象。這種脈象主導的症狀可能包括腰背部僵硬疼痛,患者可能無法自由地彎腰或仰頭,成年人可能會有癲癇,兒童則可能有風癇(一種兒童癲癇)。

如果脈象在寸和尺部都堅固有力,且直上直下,這表示的是衝脈的現象。這種脈象可能伴隨著胸部感覺寒冷,以及疝氣導致的氣上沖心,甚至可能出現尿失禁或是腹部脹滿等症狀。

如果脈象在寸口部位呈現出圓滑的形狀,這表示的是任脈的現象。如果腹部有類似手指大小的氣團上沖心臟,導致患者無法自由地彎腰或仰頭,並感到拘束緊繃,且脈象緊密細長且強勁,一直延伸到關節,這也是任脈的現象。如果下腹部環繞肚臍下方,連接到恥骨及私處的地方劇烈疼痛,治療時可以針對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進行處理。

7. 《手檢圖》脈法

《手檢圖》云: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脈來浮直,上下交通者,陽脈也。前如外者,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前如內者,足厥陰。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

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從少陽之厥陰者,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按:《手檢圖》脈法,惟通融之士能知能行,癡疑人之前語夢,是賊之耳。

白話文:

《手檢圖》脈法的內容如下:脈搏顯得大但力道弱,這表示氣的能量足夠但血液量不足。脈搏大且長,顯示病竈可能位於身體下半部。脈象浮直,上下無阻,這是屬於陽性的脈象。在前部向外的脈象,屬足太陽經;中央向外的脈象,屬足陽明經;後部向外的脈象,屬足少陽經。中央向前的脈象,屬手少陰經;中央正中的脈象,屬手心主經;中央向後的脈象,屬手太陰經。前部向內的脈象,屬足厥陰經;中央向內的脈象,屬足太陰經;後部向內的脈象,屬足少陰經。在前部左右彈跳的脈象,屬陽蹻脈;在中部左右彈跳的脈象,屬帶脈;在後部左右彈跳的脈象,屬陰蹻脈。從少陽經到厥陰經的脈象,屬陰維脈;從少陰經到太陽經的脈象,屬陽維脈。脈象先大後小,表示陰絡脈;脈象先小後大,表示陽絡脈。

註解:《手檢圖》的脈診方法,只有理解靈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實踐,對於固執懷疑的人來說,這些解釋就像夢話,他們聽不懂。

8. 一臟無氣四歲死辨

《脈經》曰: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自後脈家皆曰五十動,不止者為平人,有一止者,一臟無氣,後五歲死,四十動一止者,四歲死。三十動一止者,三歲死。嗚呼,書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可信者,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脾絕五日死,肺絕三日死,腎絕四日死,此可信者也。不可信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是也。

人豈有一臟無氣,活四年之理,此書之不可盡信者也,世之庸醫,每每執此數語,惑眾為甚,某甚陋之,不得不辨。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脈搏每跳四十次便停一次,表示一臟已無氣,預計在四年後,當春天草木萌芽時,此人就會去世。從此之後,醫學界都認為,若脈搏能連續跳五十次而不斷,則屬健康之人;但若每跳四十次或三十次便停一次,分別預示著四年或三年後的死亡。然而,書中的知識有些可信,有些則不然。可信的是,肝臟衰竭後八天會死,心臟衰竭一天內會死,脾臟衰竭五天會死,肺臟衰竭三天會死,腎臟衰竭四天會死,這些都是有據可依的。

但不可信的是,一臟無氣,卻還能再活四年,甚至等到春天草木生長時纔去世,這實在匪夷所思。一個人怎麼可能在一臟無氣的情況下,還能存活四年呢?這就是書中不盡可信的部分。現今一些庸醫常拿這幾句話來誤導大眾,令人十分反感,因此我必須澄清這一點。

9. 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盛,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

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陰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是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者,其失可勝言哉。

白話文:

標題翻譯為:[應根據症狀而非脈象]

內容翻譯為:

脈象浮現通常代表外感,治療方式應該是發汗,這是常見的狀況,但也有需要瀉下的情況。例如張仲景所說,如果脈象浮大,且腹部有硬塊,有熱感,屬於臟腑疾病的情況,應採用攻法,而不是發汗。

脈象沉下去通常代表內傷或臟腑病,治療方式通常是瀉下,這也是常見的狀況,但也有需要發汗的情況。如少陰病初發時,反而出現發燒,脈象沉,這時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使其微微出汗。

脈象急促通常表示陽氣旺盛,一般會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藥材來清熱。然而,如果脈象急促且伴有四肢冰冷,可能是虛脫,必須用灸法和溫補法,這時脈象急促並不代表陽氣旺盛。

脈象緩慢通常表示陰寒,一般會用乾薑、附子等藥材來溫暖身體。然而,如果是陽明經脈緩慢,但不畏寒,身體持續出汗,這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這並不是所有脈象緩慢都是因為寒氣的狀況,這就是根據症狀而非脈象的例子。

世界上有些醫師只看脈象而不問病人的具體症狀,這種錯誤是無法言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