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語》~ 卷下 (4)
卷下 (4)
1. 人迎寸口
左關之前一分為人迎,右關之前一分為寸口。古人以人迎、寸口相應,若引繩大小齊等,命曰平人。若人迎大於寸口一倍、二倍、三倍,為外感風寒。寸口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為內傷飲食。其理安在哉,蓋以人迎之分,肝膽在焉,肝主風,故於人迎以候風寒。寸口之分,脾胃在焉,胃者倉廩之官,故於寸口以候飲食。
白話文:
在左手腕關節內側往上約一寸處是人迎穴,右手腕關節內側往上約一寸處是寸口穴。古人認為人迎和寸口穴分別反映了身體的氣血狀況,如果兩者脈象大小相等,就代表身體健康。如果人迎脈象比寸口脈象大一倍、兩倍、三倍,就表示外感風寒;如果寸口脈象比人迎脈象大一倍、兩倍、三倍,就表示內傷飲食。這是因為人迎穴所在的部位與肝膽經絡相關,肝主風,所以從人迎穴可以觀察到風寒的影響;而寸口穴所在的部位與脾胃經絡相關,胃是人體的營養倉庫,所以從寸口穴可以觀察到飲食對身體的影響。
2. 《靈樞》脈法
《靈樞經》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病在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病在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此家診法,以左右分陰陽,靜躁別手足,亦聖人之至教,不可不知者也。
白話文:
《靈樞經》說:
人迎脈象一盛,病症位於少陽經。一盛且躁,病症位於手少陽經。
人迎脈象二盛,病症位於太陽經。二盛且躁,病症位於手太陽經。
人迎脈象三盛,病症位於陽明經。三盛且躁,病症位於手陽明經。
寸口脈象一盛,病症位於厥陰經。一盛且躁,病症位於手厥陰經。
寸口脈象二盛,病症位於少陰經。二盛且躁,病症位於手少陰經。
寸口脈象三盛,病症位於太陰經。三盛且躁,病症位於手太陰經。
這是在家診病的方法,以左右手來分辨陰陽,以脈象的靜躁來區別手足經脈,這也是聖人至高無上的教誨,不可不知。
3. 運氣脈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土運甲己,金逆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主君余臣,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己亥之上,厥陰風木。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六氣之位,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一定之位,不可易也。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尺寸反,死;陰陽交,危。
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陰當在右,交之左也。
白話文:
1. 年份的劃分
- 運氣之教,首先要立其年,將一年分為五運,並依此制定司天。
- 五運分別是:土運(甲己年)、金運(乙庚年)、水運(丙辛年)、木運(丁壬年)、火運(戊癸年)。
2. 司天與主君的關係
- 主君是五運,司天是六氣,兩者相互配合運作。
- 司天依循一定的規律,以六化圖推算,其變化如下:
- 少陽之右,陽明治之
- 陽明之右,太陽治之
- 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
- 少陰之右,太陰治之
- 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3. 各個時節的司天與主君
- 子午之月,主君為少陰君火
- 丑未之月,主君為太陰濕土
- 寅申之月,主君為少陽相火
- 卯酉之月,主君為陽明燥金
- 辰戌之月,主君為太陽寒水
- 巳亥之月,主君為厥陰風木
二、 南北二政與司天、在泉的位置
- 南北二政,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其面臨的方向也不同。
- 司天在泉,指的是司天之氣所處的位置,隨著時間推移會互相移位。
- 甲己年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脈不應,三陰在泉則尺脈不應。
- 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年為北政,三陰司天則尺脈不應,三陰在泉則寸脈不應。
三、 六氣的位置與不應之位
- 六氣的位置固定,少陰居中,厥陰居右,太陰居左,不可改變。
- 南政之年,厥陰司天則右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脈不應。
- 北政之年,厥陰在泉則右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脈不應。
- 司天在上,其位在南,則面向北方,其左右分佈為左西右東。
- 在泉在下,其位在北,則面向南方,其左右分佈為左東右西。
- 所有不應之位,都屬於少陰。
四、 諸部不應與反診
- 諸部不應,指的是身體各個部位出現不正常的反應。
- 反診是根據脈象反常的情況進行診斷。
- 尺寸反,指的是寸脈與尺脈相反,預示著病人可能會死亡。
- 陰陽交,指的是陰陽氣交錯混亂,預示著病人處於危險狀態。
五、 反與交的定義
- 反,指的是不應而應,或應而不應,也就是脈象反常。
- 交,指的是隅位相交,陰氣本應在左,卻交到右邊,或陰氣本應在右,卻交到左邊。
4. 方宜脈
中原之地,四時異氣,居民之脈,亦因時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脈與時違,皆名曰病,東夷之地,四時皆春,其氣暄和,民脈多緩;南夷之地,四時皆夏,其氣蒸炎,民脈多大;西夷之地,四時皆秋,其氣清肅,民脈多勁;北夷之地,四時皆冬,其氣凜冽,民脈多石。東南卑濕,其脈軟緩,居於高巔,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脈剛勁,居於汙澤,亦東南也。
南人北脈,所稟必剛,北人南脈,所稟必柔,東西不同,可以類剖。
白話文:
中原地區,四季氣候變化分明,當地居民的脈象也隨之不同。春季像弦,夏季像洪水,秋季像毛髮,冬季像石頭,脈象若與時令相違背,皆稱為疾病。東夷地區,四季如春,氣候溫和,當地居民脈象多緩和;南夷地區,四季如夏,氣候炎熱,當地居民脈象多快速;西夷地區,四季如秋,氣候清涼肅殺,當地居民脈象多有力;北夷地區,四季如冬,氣候寒冷,當地居民脈象多沉澀。東南地區濕潤低洼,當地居民脈象偏軟緩;西北地區高燥乾燥,當地居民脈象偏剛勁。但居住在東南地區高處的人,脈象也會偏剛勁,如同西北地區的人;居住在西北地區低洼處的人,脈象也會偏軟緩,如同東南地區的人。
南方人到了北方,其脈象會變得較剛勁;北方人到了南方,其脈象會變得較柔弱。東西方人脈象的不同,可以類推分析。
5. 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
此《脈經》論沖督之脈見也。其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此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此「一小人進,諸君子退」之象也。其人皆苦恍惚狂疑,猶豫有兩心。
白話文:
這篇《脈經》論述的是衝脈與督脈的表現。書中說,如果兩手脈搏浮起時都呈現陽象,沉下去時都呈現陰象,陰陽都充實旺盛,這就是衝脈與督脈的脈象。
衝脈與督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是十二經脈流經的道路。當衝脈與督脈發揮作用時,十二經脈就不再匯聚於寸口脈(手腕內側寸關尺三穴中最靠近手腕的關脈),這就像「一個人上位,其他人都退位」一樣。這樣的人通常會感到恍惚、神志不清、疑神疑鬼,猶豫不決,心懷二意。
6. 奇經督脈衝脈任脈見於寸口
脈來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主腰背疆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脈來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主胸中有寒,疝氣上搶心,遺尿支滿。脈來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若腹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脈緊細實長至關者,亦任也。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在尺脈和寸脈的位置,並且直上直下,這就是督脈。督脈主治腰背疼痛,無法彎腰或仰頭,成人癲癇病,小兒風癇症。
如果脈搏在尺脈和寸脈的位置都沉實,並且直上直下,這就是衝脈。衝脈主治胸中有寒氣,疝氣上衝心口,遺尿以及小便不暢。
如果脈搏在寸口位置,橫著摸起來像一顆顆小圓球,這就是任脈。如果腹部有氣體,感覺像手指一樣,上衝心口,無法彎腰或仰頭,而且感到緊繃,脈搏緊細實,一直延伸到關脈位置,也是任脈。如果感到少腹繞臍下,牽引到橫骨,陰部疼痛,可以取臍下三寸的穴位來治療。
7. 《手檢圖》脈法
《手檢圖》云: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脈來浮直,上下交通者,陽脈也。前如外者,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前如內者,足厥陰。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
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從少陽之厥陰者,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按:《手檢圖》脈法,惟通融之士能知能行,癡疑人之前語夢,是賊之耳。
白話文:
脈搏大而無力的,代表氣盛血虛。脈搏大而長的,病在身體下部。脈象浮動直上,上下流通的,是陽脈。脈象從前方往外側走的是足太陽經。從中央往外側走的是足陽明經。從後方往外側走的是足少陽經。從中央往前方走的是手少陰經。從中央往正中間走的是手心主經。從中央往後方走的是手太陰經。從前方往內側走的是足厥陰經。從中央往內側走的是足太陰經。從後方往內側走的是足少陰經。脈象在身體前部左右跳動的是陽蹻脈。在身體中部左右跳動的是帶脈。在身體後部左右跳動的是陰蹻脈。從少陽經往厥陰經走的脈象是陰維脈。從少陰經往太陽經走的脈象是陽維脈。脈象時大時小的,是陰絡脈。脈象時小時大的,是陽絡脈。
只有通達融會的才能理解和運用《手檢圖》的脈法,愚蠢懷疑的人把它當成夢話,這是可恥的。
8. 一臟無氣四歲死辨
《脈經》曰: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自後脈家皆曰五十動,不止者為平人,有一止者,一臟無氣,後五歲死,四十動一止者,四歲死。三十動一止者,三歲死。嗚呼,書有可信者,有不可信者,可信者,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脾絕五日死,肺絕三日死,腎絕四日死,此可信者也。不可信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是也。
人豈有一臟無氣,活四年之理,此書之不可盡信者也,世之庸醫,每每執此數語,惑眾為甚,某甚陋之,不得不辨。
白話文:
《脈經》上說脈搏跳動四十次,停一次,就代表一個臟腑失去氣息,再過四年,等到春天草木萌發時,就會死亡。
後來的脈學大家們都說:脈搏跳動五十次,不停歇的才是正常人,如果有一次停歇,就代表一個臟腑失去氣息,五年後會死亡;四十次跳動停一次,則四年後會死亡;三十次跳動停一次,則三年後會死亡。
哎!書中有些內容是可信的,有些內容不可信。可信的比如:肝臟功能衰竭八天後會死亡,心臟功能衰竭一天後會死亡,脾臟功能衰竭五天後會死亡,肺臟功能衰竭三天後會死亡,腎臟功能衰竭四天後會死亡。這些都是可信的。
不可信的則是一個臟腑失去氣息,四年後,等到春天草木萌發時,就會死亡,這就不可信了。
人怎麼可能有一個臟腑失去氣息,還能活四年呢?這說明這本書不能完全相信。世上的庸醫,經常抓著這幾句話,迷惑百姓,我實在看不下去,不得不說幾句。
9. 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盛,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
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陰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是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者,其失可勝言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診斷脈象的原則,強調了脈象與病症的關係,並說明了治療方法應根據病症而定,不可單憑脈象來判斷。
文章中提到了幾種常見的脈象和相應的治療方法:
- 浮脈: 表證,宜發汗。
- 沉脈: 里證,宜下瀉。
- 促脈: 陽盛,宜清熱。
- 遲脈: 陰寒,宜溫熱。
但文章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浮脈都適合發汗,所有的沉脈都適合下瀉,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來判斷。
最后,文章批评了一些只看脉象而不询问病症的医师,强调了诊断和治疗必须结合脉象和病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