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清朝沈又彭所著的《醫經讀》,成書於西元1764年,是中醫學術寶庫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典籍。此書結構嚴謹,內容廣泛,全書共分為五卷,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讀經指南,從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到養生保健,皆有論述。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意義,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醫經讀》的核心思想,如同大多數中醫經典,牢牢根植於《黃帝內經》。從提供的「平集」與「病集」內容可見,作者開篇即強調「平人」的概念,認為理解疾病首先在於透徹認識正常生理狀態,這呼應了《內經》「平人氣象篇」的精神。「知病平平人也,即不病人也」,意即真正理解疾病是建立在對健康常態的深刻認識之上。書中深入闡述陰陽學說,視其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是生命活動及疾病變化的根本。從陰陽的對立統一與消長轉化,解釋寒熱、清濁、氣化與成形等現象,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寒氣生濁,熱氣生清」,以及清陽濁陰在人體上下內外的分佈運行。

進一步,書中結合五行學說,詳細論述了五行與自然界四時、五方,以及人體五臟、六腑、氣血、情志、官竅、組織、五味等之間的複雜對應關係及其相互影響。這種廣泛聯繫的視角,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例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等,系統地將天地之氣與人體臟腑功能、情志變化、甚至感官體驗緊密聯繫起來。尤其強調天之五氣、地之五味對人的滋養與影響(「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以及情志(喜怒憂思恐)、寒暑等因素如何損傷氣形,導致陰陽失衡(如「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書中反覆強調「治病必求其本」、「病得其因治之方效」,指出診斷與治療的關鍵在於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這需要醫者對人體內部病理機制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互動有透徹的理解。對季節氣候變化(如六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以及氣候「太過」或「不及」所導致的病理狀態(如「氣淫」——太過,影響其所不勝與所勝;「氣迫」——不及,影響其所勝與所生)亦有精闢分析,這些都源自對《內經》五運行大論等篇章的深入解讀。作者還對曆法、時間(如「六六之節」、「九九制會」、日月運行、置閏)在中醫理論中的意義進行了闡釋,認為這些都是「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體現了中醫對時間節律與人體生理病理關係的重視。

診斷是辨識病因病機、指導治療的關鍵環節,《醫經讀》的「診集」卷對此進行了詳盡闡述,尤其側重於脈診。書中列舉了脈象的基本類型,如浮、沉、長、短、滑、澀,並賦予其陰陽屬性,為理解脈象提供了基礎框架。更重要的是,它繼承並發展了《內經》關於四時脈象的論述(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將季節脈與相應的臟腑(肝、心、肺、腎)病理狀態緊密結合,通過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來判斷病位(外或中)及預後。例如,「春脈如弦,若來實而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這種分析方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書中對「胃氣」的論述尤為精微,認為脈中有無胃氣是判斷病情輕重、預知生死的關鍵。將胃氣表現(如「春胃微弦曰平」、「但弦無胃曰死」)與各季節臟腑的常脈與病脈對比,形成一套系統的脈診理論,強調「有胃氣」是生命力旺盛、預後較好的徵兆,而「無胃」則預示臟氣衰敗,病情危重。這體現了中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重視後天胃氣的思想。此外,書中也提及了脈證合參的重要性,指出脈象與其他診斷訊息(如色)不符(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是危險的徵兆,提示醫者必須全面觀察,綜合判斷。

雖然提供的內容主要集中於理論與診斷,但從全書五卷的結構介紹可知,《醫經讀》在治療學方面也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卷二至卷五涵蓋了各科疾病的診治方法(內、外、婦、兒等)、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技術、中藥的炮製與應用,以及養生保健之道,體現了作者對醫學實踐的全面關注。結合「病集」中所闡述的治療原則,可以看出其治療思想緊密圍繞著「求本」與「調和陰陽」展開。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書中提供了相應的治法,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是總的原則;對於實證、虛證、氣血失調、病位表裡等不同情況,則採用或攻瀉(「其實者散而瀉之」)、或補益(「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或發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或涌泄(「其高者因而越之」)、或降瀉(「其下者引而竭之」)、或調氣(「氣虛宜掣引之」)、或活血(「血實宜決之」)等具體手段,旨在恢復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祛除病邪。此外,書中將中藥炮製與應用單獨列卷,足見作者對藥物療法的重視,而涵蓋外治法和養生保健,則顯示了其治療觀念的多樣性和預防思想。

《醫經讀》的行文風格帶有濃厚的古典色彩,大量引用並闡釋《黃帝內經》等早期醫學文獻,這既是其理論深厚的體現,也反映了當時醫學研究的傳統方式。書名「醫經讀」本身即暗示了其以解讀和學習醫學經典為核心。從提供的「編輯及補充內容」說明來看,編者在整理原文時,亦致力於使其更加通俗易懂,這對於後世讀者理解和學習這部著作具有積極意義。所提供的「平集」、「病集」、「診集」等篇名,恰好對應了中醫學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三個層面:生理(平)、病理(病)、診斷(診),顯示出全書在內容編排上的邏輯性與系統性。

沈又彭的《醫經讀》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此時期中醫學術繁榮,諸家學說爭鳴。沈氏此書,正是在繼承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對基本理論、診斷與治療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闡發。其對《黃帝內經》等古籍的深入解讀,為後來的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對中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研究清代中醫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

總而言之,《醫經讀》是一部體系完整的醫學典籍,它從最基礎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理論出發,層層深入至病因病機、診斷方法,再延展到具體的治療技術與養生預防。沈又彭藉由此書,不僅傳承了古典醫學的精髓,更為後來的學醫者提供了一條讀懂「醫經」、掌握醫理、指導臨床的清晰路徑。無論是從學術價值還是歷史影響來看,《醫經讀》在中醫學史上都佔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思維的重要參考。


平集 (1)

平集 (2)

平集 (3)

平集 (4)

平集 (5)

平集 (6)

平集 (7)

平集 (8)

病集 (1)

病集 (2)

病集 (3)

病集 (4)

病集 (5)

病集 (6)

診集

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