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平集 (6)
平集 (6)
1. 平集
(彭)按三焦即三個管子,非有名無象也。若果有名無象,如何並咽並胃?
又按衛氣出於上焦者,水穀入胃,胃底之陽蒸氣上騰,若霧露之溉,此即衛氣也。由上焦出於胃上口,尚在膈膜之下,於是貫膈散布胸中,然後循太陰分肉之間而行於脈外,故曰上焦如霧。經文本自明白,如果出於下焦,則清陽之氣與便溺同出,有是理乎?越人讀經未察衛氣出於下焦之誤,遂謂上焦主內而不出,幾令衛氣全無出路。
分肉腠理字義當曉,肉必絲絲成理,故謂之理。有數十百理聚而為縱者,有數十百理聚而為橫者,有數十百理聚而為斜者。或縱或橫或斜,數塊並作一塊,其並處必有穴。從並處說到外面謂之分,謂其肉由此而分也。從外面說到並處謂之腠,謂其數肉並腠也。脈在其中,衛即行乎脈外。《氣穴論》云: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是也。循太陰之分而行之,分字當作是解。其言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到此,則上焦之管子已盡。衛氣在膈上既出上焦管子,即散布胸中,此乃如煙如霧之物,逢空則走,故循太陰之分肉而行乎脈外,依次循手陽明至足陽明,是明明指衛氣言。若云指上焦言,豈上焦直至足乎?問何以知上焦是管子?曰:若無管子,則並咽以上者何物?何以知管子到膈上即盡?曰:到此不盡,衛亦行乎脈中矣。手太陰脈從胸走手,手陽明脈從手走頭,故曰還至陽明。
手陽明脈盡處上挾鼻孔,足陽明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故曰還至陽明。上至鼻下,足陽明刻本鼻字誤作舌字,沒解。(彭)擅改正。
營氣出於中焦者,水穀在胃漸漸腐化,如造酒然,有泡微起,其汁若酒漿者,即是營氣。從中焦上注肺脈,脈乃心火主之,營在脈中,藉心火煅煉成赤,即是血,故曰中焦如漚。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蓋陽之精為神,而藏神者心,非藉心火煅煉而何?下焦者,水之出路也。水穀在胃漸漸變化,下至小腸,尚未分別,直至小腸下口與迴腸會處,有一管直對膀胱,即是下焦。水從此滲入焉,故曰下焦如瀆。臍上一寸為水分穴,即是分水處。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最為難解。其曰: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五十而復大會。又曰:常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一周。也是營衛同行,固屬無疑。但營出於中焦,由手太陰注手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順十二經之貫注,則陰經陽經相間而行,營既如此,衛亦宜然,豈有晝止行陽經,夜止行陰經哉?然而經則明明言衛氣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其故何與?
(彭)謂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至百千萬也。晝行陽,夜行陰,此陰陽非指經絡言,乃指外內言也。蓋脈在分肉之間,營行脈中,衛即行乎脈外,無論陰經陽經,衛氣浮上而行者,即行於陽也;沉伏而行者,即行於陰也。行於陽則表實,故晝日體耐風寒;行於陰則表虛,故夜臥不耐風寒。此其驗也。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故主內;太陽為表,故主外。夫衛猶日也,營猶月也,雖日有黃赤道,月有四遊儀,總不越乎東昇西降之常耳。至若靈樞衛氣行一篇,手三陽經倒行,足三陽經無還路,不可為訓。素經脈別論論食氣入胃,一言散精於肝,一言濁氣歸心。靈邪客篇論谷入於胃,宗氣積於胸中,衛氣先行皮膚,與此論營衛同起於手太陰迥然不同,則無容信為兩是矣。但此篇越人仲景俱各引用,而別論邪客從無一言論及,故皆不錄。
白話文:
[平集]
彭氏註解三焦為三個管道,並非虛無縹緲之物。若果三焦有名而無實體,又怎能與咽喉、胃部相連?
衛氣源於上焦,水谷進入胃部,胃底的陽氣蒸騰上升,如同霧露滋潤般,這就是衛氣。衛氣由上焦,也就是胃上口(賁門)之上,膈膜之下出發,貫穿膈膜散佈於胸中,然後沿著太陰經絡肌肉之間,在脈外運行,所以說上焦如霧。經文原本就清楚明白,如果衛氣出自下焦,那麼清陽之氣就會與大小便一起排出,這有道理嗎?古代醫家越人讀經時未察覺衛氣出自下焦的錯誤,便認為上焦只主內不外達,幾乎讓衛氣完全沒有出路。
「分肉腠理」應當理解其字義,肌肉必定絲絲縷縷地排列成條理,所以叫做「理」。有數十百條肌理縱向排列,有數十百條肌理橫向排列,也有數十百條肌理斜向排列。縱橫斜向排列的肌理,數塊聚合成一塊,其匯聚之處必定有穴位。從匯聚處往外說,叫做「分」,是指肌肉由此而分開;從外面往匯聚處說,叫做「腠」,是指許多肌肉匯聚成層。經脈在肌肉之中,衛氣則運行於脈外。《氣穴論》說:肌肉的大聚會稱為「穀」,肌肉的小聚會稱為「溪」,肌肉分開的地方,溪谷的交會之處,是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通道,也是與大氣相通的地方。沿著太陰經絡的肌肉分開的地方運行,應該這樣理解「分」字。經文說上焦起於胃上口及咽喉以上,貫穿膈膜到此,則上焦的管道就結束了。衛氣在膈膜之上,離開上焦管道後,就散佈於胸中,這是一種如同煙霧般的物質,遇到空隙就會流動,所以循著太陰經絡肌肉之間在脈外運行,依次循行手陽明經到足陽明經,這明明是指衛氣而言。如果說是指上焦而言,難道上焦會一直延伸到足部嗎?
有人問:怎麼知道上焦是管道?答:如果沒有管道,那麼咽喉以上的部分是什麼?怎麼知道管道在膈膜之上就結束了?答:如果管道到此處還沒結束,衛氣也應該在經脈之中運行。手太陰經脈從胸部走向手部,手陽明經脈從手部走向頭部,所以說迴歸到陽明經。
手陽明經脈的終點在上挾鼻孔,足陽明經脈起始於鼻樑交會處(印堂穴),所以說迴歸到陽明經。上至鼻下,足陽明經的刻本中把「鼻」字誤作「舌」字,無法理解。(彭氏)擅自改正。
營氣源於中焦,水谷在胃中逐漸腐化,如同釀酒一樣,會有細小的氣泡產生,其汁液如同酒漿一樣,這就是營氣。從中焦上注於肺經,經脈由心火主宰,營氣在經脈中,藉助心火煉化成紅色,這就是血液,所以說中焦如釀造。又說:營氣和衛氣是精氣;血液是神氣。蓋陽氣的精華是神,而藏神的地方是心臟,如果不是藉助心火煉化,怎麼能成形?下焦是水液排泄的通道。水谷在胃中逐漸變化,下達小腸,尚未區分,直到小腸下口與迴腸交會之處,有一條管道直通膀胱,這就是下焦。水液從這裡滲入,所以說下焦如水道。臍上一寸是水分穴,就是分水的地方。
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夜晚運行於陰經,這是最難理解的。經文說:營氣運行於經脈之中,衛氣運行於經脈之外,五十歲時兩者再次大會合。又說:營氣和衛氣經常一起運行,陽經運行二十五度,陰經運行二十五度為一周。也就是說營氣和衛氣一起運行,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營氣出自中焦,由手太陰經注入手陽明經,手陽明經注足陽明經,足陽明經注足太陰經,順著十二經絡的貫通,陰經陽經交替運行,營氣如此,衛氣也應該如此,怎麼會有白天只運行陽經,夜晚只運行陰經的情況呢?然而經文卻明確指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夜晚運行於陰經,這是為什麼呢?
(彭氏)認為陰陽是數量可十,推算可至百千萬。白天運行陽經,夜晚運行陰經,這個陰陽並非指經絡,而是指外內而言。因為經脈在肌肉之間,營氣運行於經脈之中,衛氣運行於經脈之外,無論陰經陽經,衛氣浮於表面運行,就是運行於陽;衛氣沉伏運行,就是運行於陰。運行於陽則表實,所以白天身體耐受風寒;運行於陰則表虛,所以晚上睡覺不耐受風寒。這是驗證的方法。太陰經是陰經中最陰的經絡,所以主內;太陽經是表經,所以主外。衛氣如同太陽,營氣如同月亮,雖然太陽有黃赤道,月亮有四遊儀,總歸不脫離東昇西降的常規。至於《靈樞‧衛氣行》篇,手三陽經倒行,足三陽經沒有迴路,不能作為準則。《素問‧脈別論》論述飲食之氣進入胃部,一句說精氣散佈於肝臟,一句說濁氣歸於心臟。《素問‧靈樞邪客》篇論述谷氣進入胃部,宗氣積聚於胸中,衛氣先行於皮膚,與本篇論述營氣衛氣同起於手太陰經的說法迥然不同,則不能都認為是正確的。但是這兩篇都是越人、仲景所引用,而《脈別論》、《邪客》從未提及營衛之說,所以都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