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平集 (1)
平集 (1)
1. 平集
醫不知病何由,治病醫不知不病何由,知病平平人也,即不病人也,經有平人氣象篇,蓋取諸此。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天真論)。
乃問於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對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曰:「馮乎?」對曰:「大氣舉之也。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素五運行)
寒暑六入,謂五氣從上下四旁而入,非六氣也,六氣乃後人偽造,詳辨於後。
帝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歲,人以九九制會,何謂也?」岐伯曰:「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按六六之節,即三百六十日法也。九九制會者,用九九之法,以推日月五星之會也。法具周髀,經度者,所以測天之程也。天體環轉不息,難以測度,聖人以星之明顯者(即二十八經星也)識之為限,而後度乃生焉,譬以山川城邑,識道里之遠近耳。奇器圖每度二百五十里,然天體如卵,度如柳葉,近極者狹,近赤道者廣,難以一定拘也。氣者,二十四氣也;數者,盈虛之數也。
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按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月行疾,每日過十三度有餘,約二十九日零退一周天,凡十二周天得三百五十四日零,較日行少十日零,所謂日月不齊之數也。聖人於是正歲年以別之,周禮太史正歲年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故歲必二十四氣,全年則十二月或十三月,乃以氣之盈補朔之虛,每三十四月而適齊六十六氣,故謂之閏。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按左傳作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史記作歸邪於終。蓋古人推歷謂之步歷,言日月轉運於天,猶人之行步也。履即步也。日月之行,必有餘分。履端於始者,必以日月全數,前無餘分之日為上元歷之端首也。舉正於中者,中氣不越本月,若盈本月一策,此月即是閏月也。歸餘於終者,積余成一月而置閏也。
天有十日(十干也),日六竟而周甲(六十日周一甲子也),甲六復(六甲子也)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汲塚周書時訓解: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此即五日謂之候也。其餘節氣仿此,不備錄。
春勝長夏,長夏勝鼕,鼕勝夏,夏勝秋,秋勝春。
土分旺四季十八日,取萬物生於土,歸於土之義,究非土之定位。惟長夏乃其定位耳,特夏火方盡,秋金復至,長夏幾為虛位。莫若遵六元正紀,五步為正:大寒交初運木旺,春分後第十三日交二運火旺,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土旺,處暑後七日交四運金旺,立冬後四日交終運水旺,如此則五行各得其平矣。
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六節藏象論)。
白話文:
[平集]
醫生不知道疾病從何而來,治療疾病時醫生也不知道無病從何而來。知道疾病的人,其實是健康的人;也就是說,沒有疾病的人。經書中有關於健康人氣象的篇章,大概就是取自這個道理。
古時候黃帝,天生神靈,年幼就能說話,少年時就聰明過人,長大後更加聰慧敏銳,成年後更是功德圓滿登天。(出自《上古天真論》)
於是黃帝問岐伯說:「地是低的嗎?」岐伯回答說:「地是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又問:「地為什麼懸浮著?」岐伯回答說:「是大氣托著它。寒暑六氣進入人體,所以使人體虛靈而能生化。」(出自《素問·五運行大論》)
寒暑六氣指的是五氣從上下四方進入人體,並非後世所說的六氣,六氣是後人虛構的,詳細辨析將在後面論述。
黃帝說:「天以六六之節成一年,人以九九之法推算,這是什麼道理?」岐伯回答說:「六六之節、九九之法,是為了校正天體的度數,以及氣的數量。」
所謂六六之節,就是三百六十日的意思。九九之法,是用九九乘法來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會合。方法詳見《周髀算經》,經度測量,是為了測量天體的運行軌跡。天體環繞運行永不停息,很難準確測量,聖人便以星象中明顯的星宿(也就是二十八宿)作為標記,然後才產生了度量。這就像根據山川城邑來確定道路的遠近一樣。奇器圖每度二百五十里,但是天體像雞蛋一樣,經度線像柳葉一樣,靠近極點的地方窄,靠近赤道的地方寬,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數值來規定。氣,指的是二十四節氣;數,指的是盈虛的數量。
太陽屬陽,月亮屬陰,它們的運行都有規律,都有其軌跡。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多一點。所以有大小月之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積累氣的盈餘而產生閏月。
太陽運行一周天需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月亮運行速度較快,每天運行十三度多,大約二十九天零一點就運行完一周天。十二個周天共三百五十四天零,比太陽運行少十天零,這就是所謂日月運行不一致的數目。聖人因此制定了歲和年的概念來區別它們。《周禮·太史》中注釋說,以中氣的數目為歲,以朔日的數目為年,所以一年必須有二十四節氣,全年則為十二個月或十三個月,用氣的盈餘來補足朔日的不足,每三十二個月就剛好齊六十六氣,所以稱之為閏月。
從開始確定起點,到中間校正,再到最後處理餘數,天體的度量就完成了。
《左傳》記載為「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史記》記載為「歸邪於終」。古代推算曆法稱為步歷,說日月在天上運行,如同人的行走一樣。「履」就是「步」的意思。日月運行,必然會有餘數。「履端於始」,就是以日月全數,前面沒有餘數的日子作為上元曆的起點。「舉正於中」,指中氣不超過本月,如果超過本月一策,這個月就是閏月。「歸餘於終」,就是積累餘數成一個月而置閏。
天有十天干,六個六十日為一個甲子(六十日為一個甲子循環),六個甲子為一年,共三百六十日。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季為一年,各有其主治。五運相繼,各有其治法,到期之後,周而復始,時節氣候佈列,如同環狀無始無終,候也同樣如此。
《汲冢周書·時訓》解說:立春日東風解凍,又過五日蟄蟲始振,又過五日魚上冰,這就是所謂的五天為一候。其餘節氣以此類推,不再一一列舉。
春天克制夏天,長夏克制冬天,冬天克制夏天,夏天克制秋天,秋天克制春天。
土旺盛於四季共十八日,這是取萬物生於土,歸於土的道理,並不是土的真正位置。只有長夏才是土的真正位置,只是因為夏天的火氣剛剛結束,秋天的金氣又要來臨,長夏幾乎是一個虛位。不如遵循六元正紀,五步為正:大寒後交初運木旺,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火旺,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土旺,處暑後七日交四運金旺,立冬後四日交終運水旺,這樣五行就各得其平了。
所有極端的情況,都回歸到初春。未到而至,這叫做太過,就會損害所不克制的事物而乘勝克制所克制的事物,稱為氣淫。到了卻沒有到,這叫做不及,就會被克制的事物肆意妄為,而受克制的事物生病,所不克制的事物減弱,稱為氣迫。
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出自《素問·六節藏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