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醫經讀》~ 平集 (5)

回本書目錄

平集 (5)

1. 平集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在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厥陰所出之井。針灸家皆用之,然經則明言起於叢毛之際,非指端也。今厥陰逆上,腹痛脈絕欲死者,灸叢毛大驗)。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左右環繞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靈經脈篇)別者,另分一支也;合者,本經兩脈相合也;也會者,與他經相會也;交者,或本經左右兩脈相交,或與他經相交也;加者,加於上不相通也;挾者,夾也;約者,約束也;環者,環繞也;散者,非一絡也;循者,依傍而行也;貫者,穿過也。

夫經絡如織,營衛如環,而欲一一寫出,纖悉無遺,不亦難哉!經獨以數活字鉤清之,宛似繪一生人模樣,垂示來茲,較之禹貢浚川圖,史記天官書,更勝一籌,非作者之聖,其孰能之!治病猶治賊,必先識賊之所在,斯不勞而獲;倘賊在此界,而反於彼境捕之,則彼境無辜之民徒增擾動,而此界真賊且不治而日熾矣。

十二經脈所經之處,即十二經所轄,無異省治之分界也。如某處痛,某處癢,某處熱腫,某處寒慄,即可知何經受病,又寧有誤治之慮哉!然則此篇經文,洵為大小內外諸科一刻不可離之法也。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今內經俱作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二十八難)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為病,逆氣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內經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二十九難)(彭)

按奇經八脈經文錯亂,定系後人傳寫之誤,越人時所讀不若是也,故所述明晰,謹遵錄之。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壯者氣血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眠。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刻本誤作下)。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鼻(刻本誤作舌)。

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下於大腸,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靈樞經營衛生會篇)

白話文:

[平集]

肝經(足厥陰肝經)從大腳趾內側指甲旁的叢毛處(大敦穴)開始,這個穴位在指甲邊緣,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是厥陰經的井穴。針灸都用這個穴位,但經文中明確指出起於叢毛處,而非指端。現在如果厥陰經逆行,導致腹痛、脈搏消失,快要死的人,灸刺叢毛處效果很好。

肝經向上沿著腳背內側邊緣走,距內踝一寸,向上八寸,經過脾經(足太陰脾經)的後面,上行至膝內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經過外生殖器(環繞陰莖或陰唇),到達小腹部,經過胃的旁邊,屬於肝臟,絡於膽經,向上穿過膈肌,佈散於脅肋部,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額頭,連接眼球,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

其中一支從眼球連接處向下到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部;另一支從肝臟分出,穿過膈肌,向上到達肺臟。

肝經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男性會患疝氣,女性會少腹腫脹;嚴重時會咽喉乾燥,面容憔悴。肝臟生病會導致胸悶、嘔吐、腹瀉、狐疝(一種疝氣)、尿失禁、小便閉塞。(以上內容摘自《靈樞經脈篇》)文中「別」是指另分一支;「合」是指本經兩脈相合;「會」是指與他經相會;「交」是指本經左右兩脈相交或與他經相交;「加」是指加於上不相通;「挾」是指夾;「約」是指約束;「環」是指環繞;「散」是指非一絡;「循」是指依傍而行;「貫」是指穿過。

經絡就像織布一樣,營氣和衛氣就像環繞一樣,要一一詳細地描述出來,沒有遺漏,非常困難!經書只用簡潔的文字勾勒出經絡的走向,就像畫出人的肖像,傳給後世,比《禹貢》的治水圖和《史記》的天官書更勝一籌,如果不是作者非常聰明,誰能做到呢!治病就像捉賊,必須先找到賊在哪裡,這樣就能事半功倍;如果賊在這地方,卻到別的地方去抓,那麼無辜的人民就會增加困擾,而真正的賊卻會越來越猖獗。

十二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就是十二經脈所管轄的範圍,沒有不同省份的治權劃分。例如某個地方疼痛、瘙癢、紅腫熱痛、或寒冷發抖,就可以知道哪條經脈生病了,這樣就不會有誤診的擔憂了!所以這篇經文,對於內外大小科疾病,一刻都不能離開。督脈從尾骨端開始,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任脈從恥骨聯合下方開始,向上經過腹部正中線,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

衝脈從氣衝穴開始,與足陽明胃經(內經中作少陰)並行,經過肚臍上方,到達胸部然後散開。帶脈從脅肋部開始,環繞身體一周。陽蹻脈從腳跟外側開始,沿著外踝向上,到達風池穴。陰蹻脈也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陽維脈和陰維脈,維繫著全身,氣血運行不暢時,就會影響全身經絡。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以上內容摘自《二十八難》)

陽維脈維繫陽氣,陰維脈維繫陰氣,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精神萎靡,氣血不能自持。陽維脈生病,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脈生病,會感到心痛;陰蹻脈生病,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陽蹺脈生病,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衝脈生病,會逆氣腹痛;督脈生病,會脊柱僵硬和厥冷;任脈生病,內部會感到阻塞,男性會患七疝,女性會患瘕聚。(《內經》中記載,男性內結七疝,女性帶下瘕聚)帶脈生病,會腹部脹滿,腰部酸軟,像坐在水中一樣。這是奇經八脈生病的症狀。(以上內容摘自《二十九難》)(彭注)

關於奇經八脈的經文錯亂,肯定是後人抄寫錯誤,越人時代的版本並非如此,所以這裡所記載的內容清晰明確,謹遵原著記載。人體如何接受氣?陰陽如何會合?什麼氣是營氣?什麼氣是衛氣?營氣從哪裡產生?衛氣在哪裡會合?老年人和壯年人氣血不同,陰陽位置也不同,想聽聽關於這些的解釋。回答:人體從飲食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傳送到肺,五臟六腑都由此獲得氣。其中清氣為營氣,濁氣為衛氣。營氣在脈管內,衛氣在脈管外。營氣周流不息,五十歲時就會大會合一次,陰陽相貫,像環一樣沒有終點。

衛氣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個度,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個度,分為晝夜。所以氣到達陽經就開始運行,到達陰經就停止運行。所以說中午陽氣最盛,半夜陰氣最盛。所以太陰經主內,太陽經主外。各行二十五個度,分為晝夜。半夜陰氣最盛,半夜之後陰氣開始衰退。平旦陰氣盡而陽氣開始接受氣了。中午陽氣最盛,日落陽氣開始衰退,日落陽氣盡而陰氣開始接受氣了。半夜大會合,萬民皆臥,稱為合陰。

平旦陰氣盡而陽氣受氣,如此周而復始,與天地同周期。壯年人氣血旺盛,肌肉豐滿光滑,氣道通暢,營衛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眠良好。老年人氣血衰弱,肌肉枯萎,氣道阻塞,營氣衰少,衛氣內侵,所以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好。營氣產生於中焦,衛氣產生於上焦(刻本錯誤,應為上焦)。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經過咽喉以上,穿過膈肌佈散於胸中,經過腋下,沿著太陰經的分支運行,返回陽明經,到達鼻尖(刻本錯誤,應為鼻尖)。

足陽明胃經,總是和營氣一起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個度,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個度,這樣運行一周。所以五十個度後,就會在大會合於手太陰肺經。中焦也經過胃部,在上焦之後,這裡接受氣,消化食物的糟粕,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上注於肺脈,轉化為血液,來滋養身體,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只在經絡中運行,稱為營氣。營氣和衛氣是精氣,血液是神氣。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屬性相同,所以奪血就會無汗,奪汗就會無血。

下焦是指迴腸,通向膀胱,並滲入其中。水谷精微總是停留於胃中,形成糟粕,向下到達大腸,然後分離出津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上焦像霧氣,中焦像泡沫,下焦像溝渠,這就是所謂的上中下三焦。(以上內容摘自《靈樞經‧營衛生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