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醫經讀》~ 平集 (2)

回本書目錄

平集 (2)

1. 平集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彭)按膀胱止有一口,口端橫一管,上半管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是溺孔。未溺時,膀胱之底下垂,其口向上,與下焦直對,故下焦別迴腸而滲入焉。欲溺時,大氣舉膀胱之底,則其口向下,從溺孔注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妊婦胎壓胞門,小便不出,丹溪用托胎法,深得此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能滿也。

五臟宜藏,六腑宜通。(東垣語)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六腑皆為陽,五臟皆為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至陰,脾也。知此可以決病之間劇。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直接中焦,中焦從胃通出,外對中脘穴,在心蔽骨與臍之中),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胃口上,心肺下有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侵,此係清濁分界,所以十二經由此上下皆書之),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肩下脅上曰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肩下一節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下為臂,臂盡為腕,腕盡處直至指俱名手),上骨下廉(臂有兩骨,行臂內側上骨之下廉),入寸口(即診脈處),上魚(掌骨之前,大指之後肉隆起處為魚),循魚際(大指本節後穴名),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兩手交叉食指盡處是也,太陰絡從此別走陽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肩下橫骨陷中),甚則交兩手而瞀(迷亂也)。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四肢冷),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臂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臂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在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鼻下孔旁五分)。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清涕),衄(鼻血),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白話文:

[平集]

天地間有五行,運用五行之氣生出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人體有五臟,臟腑運化五種氣息,產生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主宰人的精神意識;肺是輔佐心臟的官,主宰呼吸和氣機的調節;肝臟是人體的將軍之官,主宰人的謀略和決策;膽是主管決斷的官,主宰人的決斷能力;膻中(胸部中央)是人體的臣使之官,主宰人的喜樂;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主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的轉化;大腸是傳導食物糟粕的官,主宰食物的轉化和排出;小腸是吸收營養的官,主宰食物的精華吸收;腎臟是人體強壯的官,主宰人的生殖和先天之氣;三焦是人體的水道,主宰水液的運化;膀胱是貯存尿液的官,主宰津液的貯藏和排泄。這十二個臟腑器官,彼此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君主之官(心)功能正常,則其他臟腑也安寧,以此方法保養身體就能長壽;如果君主之官功能失常,則十二個臟腑器官都會受到影響,經絡阻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傷。

(彭氏注)膀胱只有一個排尿的出口,出口處連接著一條細管,上半部分稱為下焦,下半部分就是尿道口。排尿前,膀胱底部下垂,膀胱口向上,與下焦相對,所以下焦的氣液會迴流到膀胱。想要排尿時,由於氣機的提升,膀胱底部上抬,膀胱口向下,尿液便從尿道排出,所以說氣化則能出矣。孕婦因為胎兒壓迫膀胱,小便排不出,丹溪先生所用的托胎法,正是深諳此理。

五臟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洩漏,所以它們總是充盈的卻不能過滿;六腑的功能是傳化糟粕而不貯藏,所以它們總是充實的卻不能過盈。食物進入口中,胃就充實而腸道虛;食物消化後,腸道充實而胃就虛。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能滿。

五臟宜於藏,六腑宜於通。(東垣先生語)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清晨到中午,是天地之陽氣最盛的時候,屬於陽中之陽;從中午到傍晚,是天地之陽氣漸衰的時候,屬於陽中之陰;從晚上到雞鳴,是天地之陰氣最盛的時候,屬於陰中之陰;從雞鳴到清晨,是天地之陰氣漸衰的時候,屬於陰中之陽。人體也應和天地陰陽的變化。從人體的陰陽而言,體表屬陽,內部屬陰;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六腑都屬於陽,五臟都屬於陰。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是心臟;陽中之陰是肺臟。腹部屬陰,陰中之陽是肝臟;陰中之陰是腎臟;陰中之至陰是脾臟。明白這些,就能判斷疾病的輕重。

古人南面而立,前面稱為廣明,後面稱為太衝。太衝的地方稱為少陰,少陰之上稱為太陽。太陽的根源起於至陰,止於命門,稱為陰中之陽。身體中間以上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之前稱為陽明。陽明的根源起於厲兌,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的外部稱為少陽。少陽的根源起於竅陰,稱為陰中之少陽。這是三陽的相互聯繫。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外為陽,內為陰。那麼中間為陰,其衝在下,稱為太陰。太陰的根源起於隱白,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為少陰。少陰的根源起於湧泉,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為厥陰。厥陰的根源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這是三陰的相互聯繫。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直接與中焦相連,中焦從胃部貫通而出,外對應中脘穴,位於心下部與肚臍之間),向下聯繫大腸,再沿著胃部向上,到達膈肌(胃口上方,心肺下方有膈膜阻隔濁氣,使其不上侵,這是清濁分界的部位,所以十二經脈的走向都記載由此上下),屬於肺,從肺部橫穿腋下(肩下脅上稱為腋下),向下沿著手臂內側,經過少陰心經前方,到達肘部,沿著手臂內側(肩下一節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下為臂,臂盡為腕,腕盡處直至指尖都稱為手),到達腕骨下緣,進入寸口(即脈診部位),到達魚際(掌骨前緣,大拇指後方隆起的肌肉處稱為魚際),循行魚際,到達大拇指的指尖(少商穴,大拇指內側距指甲角如韭菜葉般寬度)。其分支,從手腕後方(列缺穴,兩手交叉,食指盡頭處是也,太陰經絡由此分出走向陽明經),直達食指內側,到達指尖。經脈受阻則會產生肺脹滿、膨脹喘咳、缺盆(肩下橫骨凹陷處)疼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兩手交叉而神志恍惚(迷亂)。這就是臂厥。本經所主治的肺部疾病有咳嗽、氣喘、口渴、煩躁、胸悶、手臂內側疼痛、四肢厥冷、手掌發熱等症狀。氣血盛實有餘,則會出現肩臂疼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頻繁、氣短等症狀;氣血虛弱不足,則會出現肩臂疼痛、畏寒、氣短、呼吸困難、尿液顏色改變等症狀。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指尖(商陽穴,在食指內側距指甲角如韭菜葉般寬度),循行食指上緣,到達合谷穴(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骨骼凹陷處),進入兩筋之間,循行手臂上緣,到達肘部外側,向上經過臑部外前側,到達肩部,經過肩胛骨前緣,向上到達鎖骨上方,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繫肺,向下到達膈肌,屬於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經過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再從口角出來,交會於人中,左邊的經脈走向右側,右邊的經脈走向左側,向上經過鼻孔旁邊(迎香穴,鼻翼旁約五分)。經脈受阻則會產生牙痛、頸部腫脹等症狀。本經所主治的津液相關疾病有目黃、口乾、流清涕、鼻出血、喉嚨腫痛、肩前臂痛、大拇指食指疼痛、氣機不暢等症狀。氣血盛實有餘,則會出現經脈循行路線的紅腫熱痛;氣血虛弱不足,則會出現畏寒、發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