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醫經讀》~ 病集 (1)

回本書目錄

病集 (1)

1. 病集

病得其因治之方效若論病而不論其所以病總屬偽造一概不錄

白話文:

治病要找到病因,治療方法才會有效。如果只討論病症而不探討病因,一律視為不實,不予採用。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陰陽大論)

白話文: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萬物運化的綱領,是變化的父母,是生和死的根源,是神明所寄寓的地方。治療疾病一定要追根溯源。所以,陽氣積聚便形成了天,陰氣積聚便形成了地。陰氣屬靜,陽氣屬動;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陽氣使人死亡,陰氣使人隱藏;陽氣變化為氣,陰氣凝結為形。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生熱,熱到了極點就會生寒。寒氣產生混濁,熱氣產生清氣。清氣在下面就會產生腹瀉,混濁之氣在上面就會產生脹氣。這是陰陽顛倒所造成的疾病。所以,清陽是天,混濁的陰氣是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是由地氣產生的,雲是由天氣產生的。所以,清陽從上面的小孔排出,混濁的陰氣從下面的孔排出。清陽發出於腠理,混濁的陰氣運行於五臟六腑。清陽充實於四肢,混濁的陰氣歸於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氣為氣,陰氣為味道。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氣,精氣化生於形體,精氣滋養形體,味道損傷形體,氣損傷精氣。精氣化為氣,氣損傷於味道。陰味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味道厚重的是陰,味道輕薄的是陰中的陽。味道厚重的是陽,味道輕薄的是陽中的陰。味道厚重就會腹瀉,味道輕薄就會通暢。氣輕薄就容易腹瀉,氣厚重就會發熱。強壯的火氣衰少,衰弱的火氣強盛。強盛的火氣消耗氣,氣消耗了火就衰弱了,強盛的火氣發散氣,氣發散了火就強盛了。氣味辛辣甘甜能發散,屬陽;酸味苦味湧泄,屬陰;陰氣強過就會引起陽性疾病,陽氣強過就會引起陰性疾病。陽氣強過就會發熱,陰氣強過就會發寒。寒氣嚴重就會發熱,熱氣嚴重就會發寒。寒氣損傷形體,熱氣損傷氣。氣受損就會疼痛,形體受損就會腫脹。風氣過強就會運動,熱氣過強就會腫脹,燥氣過強就會乾燥,寒氣過強就會浮腫,濕氣過強就會潮濕。天有四季和五行,用來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和風。人有五臟,化生出五種氣,用來產生喜、怒、悲、憂、恐的情緒。所以,喜怒損傷氣,寒暑損傷形體,暴怒損傷陰氣,暴喜損傷陽氣。陽氣上行,就會充滿經脈,而離開形體。喜怒不節制,寒暑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固。所以,陰氣過重,必然導致陽氣過重;陽氣過重,必然導致陰氣過重。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一定會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就會咳嗽。東方產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眼睛。在天上為元,在人體為道,在地為化。化生出五味,味生智慧,元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體為筋,在臟腑為肝,在顏色為青,在聲音為角,在發聲為呼,在動作變化為握,在孔竅為眼睛,在味道為酸,在情緒為怒。怒氣損傷肝,悲傷勝過怒氣,風氣損傷筋,燥氣勝過風氣,酸味損傷筋,辛味勝過酸味。南方產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天上為熱,在地為火,在人體為脈,在臟腑為心,在顏色為赤,在聲音為徵,在發聲為笑,在動作變化為憂,在孔竅為舌,在味道為苦,在情緒為喜。喜氣損傷心,恐懼勝過喜氣,熱氣損傷氣,寒氣勝過熱氣,苦味損傷氣,鹹味勝過苦味。中央產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天上為濕,在地為土,在人體為肉,在臟腑為脾,在顏色為黃,在聲音為宮,在發聲為歌,在動作變化為噦,在孔竅為口,在味道為甘,在情緒為思。思慮損傷脾,怒氣勝過思慮,濕氣損傷肉,風氣勝過濕氣,甘味損傷肉,酸味勝過甘味。西方產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在天上為燥,在地為金,在人體為皮毛,在臟腑為肺,在顏色為白,在聲音為商,在發聲為哭,在動作變化為咳,在孔竅為鼻,在味道為辛,在情緒為憂。憂愁損傷肺,喜氣勝過憂愁,熱氣損傷皮毛,寒氣勝過熱氣,辛味損傷皮毛,苦味勝過辛味。北方產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在天上為寒,在地為水,在人體為骨,在臟腑為腎,在顏色為黑,在聲音為羽,在發聲為呻,在動作變化為慄,在孔竅為耳,在味道為鹹,在情緒為恐。恐懼損傷腎,思慮勝過恐懼,寒氣損傷血,燥氣勝過寒氣,鹹味損傷血,甘味勝過鹹味。所以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兩極,陰陽是血氣的男女,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陰陽是萬物的起始。所以說,陰在內部,是陽氣的守護者;陽在外圍,是陰氣的發號施令者。天在上不足,西北偏向陰,所以人右邊的耳目不如左邊明亮。地在下不滿,東南偏向陽,所以人左手的腳不如右手強勁。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嗓子,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陽氣的汗液以天地的雨命名,陽氣的氣以天地的疾風命名。暴氣像雷電一樣,逆氣像陽性一樣。形體不足者,用氣溫養;精氣不足者,用味道補充。其高亢的,就順著往上越;其低下的,就牽引著往下竭盡;其中間充實的,就從內部瀉出來;其有不潔之邪的,用汗水漬洗形體;其在皮膚上的,用汗液發出來;其強悍的,按壓著收斂;其實質性的,分散著瀉出來。審察其陰陽,以辨別柔剛。陽性疾病治陰,陰性疾病治陽。安定其血氣,各自守住其所在的地方。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陰陽大論)

(彭)按壯火亢陽也少火微陽也舊作君相解欠穩又按仲景傷寒論自敘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四種而不及靈樞今胎臚藥錄不少概見而陰陽大論一書併入素問內後人循名而論自然素問是真靈樞是假及細讀之素問內不乏淺陋之語而靈樞中亦有神化之言要之靈樞即從素問內分出無疑

白話文:

(彭)按:壯火指火勢旺盛,亢陽指陽氣亢盛;少火指火勢微弱,微陽指陽氣微弱。舊說認為「君」和「相」是對等的,這個解釋不夠穩妥。

(彭)又按: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說,撰寫《傷寒論》時參考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四部著作,但沒有提到《靈樞》。現在,《胎臚藥錄》的內容已經大多收錄在《素問》中,而《陰陽大論》已經併入《素問》中。後人沿用這些說法,自然會認為《素問》是真本,《靈樞》是偽本。但是,仔細閱讀《素問》和《靈樞》,會發現《素問》中有不少淺薄的內容,而《靈樞》中有部分神奇的論述。綜合起來看,毫無疑問,《靈樞》是從《素問》中分出來的。

夫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故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偏勝則病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偏勝則病人具五志五志偏用則病病變千端總不能外此而生其治之之法不過以所勝平之真所謂要言不煩入理最深者也此本是專書並非素問中一論旦夕咀含至味乃出

白話文:

大自然運用陰陽五行孕育出萬物,它們藉由氣的形塑而形成,同時也就賦予了理。因此,大自然以五種元氣滋養人體,五種元氣偏盛就會生病;大自然以五味提供人體所需,五味偏盛也會生病;人的情緒有五種,五種情緒過度使用也會生病。疾病的變化千變萬化,但總不出這三方面的原因。治療的方法無非是找出過盛的部分,並用其相剋的力量來平衡。這是一句要言不繁、最能深入本質的話。這些原本是專門的著作,並非《素問》中的一篇文章。我每天將這些知識濃縮、咀嚼並領會,才能將其精要表達出來。

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是也生病而異何也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不主時何也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素太陰陽明論)

白話文:

太陰經和陽明經就像表裡一樣,就好像脾臟和胃一樣。生病的時候症狀不同,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陰陽的位置不同,有的人虛寒,有的人實熱,有的人逆氣上攻,有的人從下往上升,或者從內往外,或者從外往內,發病的部位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陽氣就像天氣,主宰身體外部,陰氣就像地氣,主宰身體內部。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所以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會導致陰氣受損。陽氣受損,會進入六腑,引起發熱、喘息等症狀;陰氣受損,會進入五臟,引起腹脹、泄瀉等症狀。如果久而久之,還會導致腸道積液。

喉嚨主宰天氣,食道主宰地氣。陽氣容易受到風的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的侵襲。陰氣從腳底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向下運行到手臂和手指尖;陽氣從手部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向下運行到腳部。所以陽氣導致的疾病,會先表現為上半身的症狀;陰氣導致的疾病,會先表現為下半身的症狀。受到風邪侵襲,上半身會先出現症狀;受到濕邪侵襲,下半身會先出現症狀。

脾臟出了問題,為什麼四肢會無法活動?因為四肢的氣血都來自胃部,但是氣血無法直接進入四肢,必須通過脾臟才能運送過去。現在脾臟出了問題,不能幫助胃臟運送水液,所以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氣血會逐漸衰弱,經脈變得不通暢,筋骨肌肉沒有氣血的供給,自然就無法正常活動了。

脾臟為什麼不能主宰時令?因為脾臟屬土,主宰中央,按照四季更替,四臟各主治十八天,脾臟不能獨自主宰時令。

脾臟和胃臟雖然只隔着一層膜,但是脾臟卻能幫助胃臟運送水液,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之一,它的經脈貫穿胃部,屬於脾臟,並連接咽喉,所以足太陰脾經能幫助三陰經運送氣血。陽明胃經是人體的表層,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處,它也能幫助三陽經運送氣血。各個臟腑通過自己的經脈,從陽明胃經接收氣血的滋養,所以陽明胃經能幫助脾臟運送水液。

仲景論中陽明病欲作痼瘕是陽明轉太陰也轉屬陽明是太陰轉陽明也與篇中更實更虛之說正自相符可信此為仲景所讀之真經也

東垣一生得力處全在此篇

白話文:

仲景討論中陽明病想轉變為痼疾,這是陽明轉移到太陰;想轉變為陽明,這是太陰轉移到陽明。這與文章中更實或更虛的說法一致,足可證明這是仲景研讀過的真經。

三陰三陽明明指十二經言也但經脈自手太陰交手陽明手陽明交足陽明足陽明交足太陰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斷無越陰而專行三陽越陽而專行三陰之理未段問答疑係後人所續

白話文:

「三陰三陽」明明是指「十二經脈」,但這些經脈從手太陰交合手陽明,手陽明交合足陽明,足陽明交合足太陰,陰陽互相貫穿,循環相續,沒有終點也沒有斷點。因此,不可能只走三陽經脈,跳過三陰經脈;也不可能只走三陰經脈,跳過三陽經脈。文中最後的問答部分應該是後人所添加的。

又按神農本經有健脾二字而素問靈難缺焉不講(彭)偶,見蜂之釀蜜日則取花置窠夜則張翅扇之薨薨有聲花遂成蜜因想脾在胃外其中央以膜連胃兩旁懸空如翅時時鼓扇以助胃底真陽熏蒸消穀則所謂健者乃動而不息之意也此第率臆而談尚未知有當否

白話文:

此外,《神農本草經》中提到「健脾」二字,但在《素問‧靈難》等著作中卻沒有詳細說明。

偶然間,我看到蜜蜂採蜜的過程:白天採集花朵放進巢穴中,晚上展開翅膀扇動,發出嗡嗡聲,花朵於是化為蜂蜜。

由此我聯想到,脾臟位於胃的外面,兩邊懸空如翅膀,時時鼓動扇動以幫助胃部溫暖,促進食物的消化。因此,所謂的「健脾」意指脾臟不斷運動。這種說法是我個人的推測,是否正確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

白話文:

凡是患有熱病的,都是傷寒一類的疾病。有些會痊癒,有些會死亡。死亡的,往往發生在發病後六七天之內;痊癒的,都在發病後十天以上。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巨陽」是所有陽脈的總屬,它的經絡連接著風府穴,所以它是諸陽經脈的主氣。人受了寒邪,就會產生熱病。熱病儘管嚴重,但不會致死。如果受了寒邪同時又感受了其他病邪,則必然會死亡。傷寒的第一天,「巨陽」經受了病邪,所以會出現頭項僵痛和腰背強直的症狀。

第二天,「陽明」經受了病邪。「陽明」主治肌肉,它的經絡挾著鼻子的絡脈而連接眼睛,所以會出現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喜歡臥牀的症狀。

第三天,「少陽」經受了病邪。「少陽」主治膽,它的經絡循著脅部而連接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

三陽經的經絡都已經受到病邪侵襲,但還沒有深入到臟腑,所以可以用汗法治療。

第四天,「太陰」經受了病邪。「太陰」的經絡分佈於胃中,並與咽喉相連,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

第五天,「少陰」經受了病邪。「少陰」的經絡貫穿腎臟,並與肺、系、舌根相連,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

第六天,「厥陰」經受了病邪。「厥陰」的經絡循著陰器,並與肝臟相連,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和陰囊收縮的症狀。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了病邪侵襲,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五臟不能互相溝通,就會導致死亡。

那些沒有同時感受其他病邪的傷寒病人,到了第七天,「巨陽」經的病邪衰退,頭痛就會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邪衰退,身熱就會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邪衰退,耳聾就會稍有改善。第十天,「太陰」經的病邪衰退,腹脹就會恢復正常,開始想吃東西了。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邪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頭乾澀的情況也會改善。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邪衰退,陰囊收縮的情況就會改善。

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白話文:

當小腹稍微下墜的大氣都排出體外時,病情已經結束。治療時,應根據病症對應的藏器脈絡進行調理,病情自然會逐漸好轉。

如果症狀未超過三天,可以使用發汗法治療。

如果症狀超過三天,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

如果病情好轉,應注意減少食用肉類,否則容易復發。若食用過多,則可能出現排泄異常等問題,這是需要注意的禁忌。

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

白話文:

  1. **如果同時受到風寒兩邪,**則一天之內,太陽膀胱經和腎經都會受到影響,出現頭痛、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

  2. **如果太陽經和太陰脾經同時受病,**則兩天之內,出現腹脹、身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等症狀。

  3. **如果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同時受病,**則三天之內,出現耳聾、耳鳴、耳後腫痛等症狀。

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與汗皆出勿止(素熱論)

此論熱病也傷寒有五熱病乃其一耳餘俱散失(彭)

將難經補之具診集中

白話文:

如果縮成一團,水和飲食都無法入口,六天後就會死亡。五臟已經受傷,六腑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三天的時候,就會死亡。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強壯的,它的氣血旺盛,所以三天內不會昏迷。等到氣血耗盡,就會死亡。凡是因傷寒而轉變為溫熱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氣和汗液都要發散出來,不要阻止。

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何氣使然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下至骶骨其氣上行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也其道遠故間日乃作也先寒而後熱者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經云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素瘧論)

白話文:

瘧疾的成因和症狀

瘧疾和癉瘧都是由風邪造成的,它們發病時機為何?

瘧疾初期發作時,會先從身體表層的毛孔處發病,出現打哈欠和伸展動作後才接著寒顫,頷骨、腰背同時痠痛。寒氣散去後,身體內外同時感到燥熱,頭痛欲裂,且想喝冰涼的飲料。

造成這些症狀的,是陰陽之氣爭鬥、虛實更替,陰陽之氣互相轉化的緣故。陽氣過度轉化為陰氣,則陰氣實質而陽氣虛弱。陽氣衰弱,則會出現寒顫和頷骨顫動。太陽陽氣衰弱,則腰背、頭頸疼痛。當三陽之氣同時衰弱,則陰氣盛旺。陰氣過於強盛,則骨頭會感到寒冷疼痛。寒氣由內產生,所以身體的內外都感到寒冷。陽氣旺盛,則身體外在感到燥熱;陰氣虛弱,則身體內在感到燥熱。體內外同時感到燥熱,則會喘氣和口渴,所以想喝冰涼的飲料。

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夏天受暑熱所傷,致使盛氣堵塞在皮膚之內,阻礙腸胃運行。腸胃是營氣寄居之處。此時毛孔疏鬆,皮膚腠理疏通,於是受到秋氣的影響而出汗。這時如果再接觸到風邪,邪氣便會藉著汗液進入皮膚,與衛氣混雜在一起。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晚上運行於陰分。邪氣順著陽氣而往外散發,順著陰氣而往內侵襲。陰陽之氣在體內互相爭鬥,致使瘧疾每天發作。

瘧疾發作的時間為何有早有晚?

邪氣客於風府(後腦勺附近的一個穴位,衛氣盛聚之處,故稱「風府」)沿著脊椎骨往下拉,衛氣受到損傷。一夜之間,邪氣大舉進攻風府,隨著時辰推移,邪氣的盛衰而決定發病時間。若邪氣下達骶骨,則其時邪氣又會由下往上運行,故發病時間也會越來越提早。

瘧疾為何會間歇發作?

邪氣內侵五臟,橫連膜原(臟腑間的隔膜)所致。其路徑遙遠,故隔日才會發作。

寒瘧、溫瘧、癉瘧的差別

「先寒而後熱」的稱為寒瘧,是先受寒邪,後受風邪所致。「先熱而後寒」的稱為溫瘧,是先受風邪,後受寒邪所致。「單純發熱不寒」的稱為癉瘧,是陰氣先絕,致使陽氣過度盛旺所致。症狀表現為呼吸急促、煩躁,手腳發熱,想嘔吐。

《素問瘧論》雲:「在瘧疾盛行之時,人體的正氣必會受到一定的損傷。但正氣一旦衰退,邪氣也將隨之衰退。瘧疾在發病前,陰氣尚未過度轉化為陽氣,陽氣尚未過度轉化為陰氣。這時及時地進行調養,使正氣安頓,邪氣便會消除。(《素問·瘧論》)

風者善行而數變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由太陽而入行諸脈輸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風氣客於脈而不去營氣熱胕皮膚瘍㿉其氣不清使鼻柱壞而色敗名曰癘風或名寒熱風各從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變化無常也(素風論)

白話文:

風是一種善於運動且變化多端的氣,潛藏在皮膚之間。風氣在體內無法流通,在體外無法發散。當皮膚毛孔打開時,風氣就會散發出來,讓人感到清爽。當皮膚毛孔閉塞時,風氣就會鬱積化熱,讓人感到悶熱。感受寒邪時會導致身體虛弱、消化不良;感受熱邪時會消瘦肌肉、讓人感到寒慄、影響食慾。這種疾病叫做寒熱風。

風氣和胃經陽明脈相合,從胃部向上運行到眼睛內眥。如果人胖,風氣無法外泄,就會導致上熱下寒的內熱證,表現為眼睛發黃。如果人瘦,風氣外泄過多,就會導致上寒下熱的外寒證,表現為流淚。

風氣從太陽經進入人體,在經脈中運行,分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作用。如果風氣運行不暢,會導致肌肉痠痛、發炎。如果衛氣瘀滯不通,會導致部分肌肉麻木。

風氣侵襲經脈而無法排出,會導致營氣發熱、皮膚發炎、潰爛。這種風氣不清,會導致鼻樑塌陷、面色暗黃,叫做癘風。癘風也有寒熱之分,根據風氣侵襲的部位不同,會表現為偏風。

風氣沿著風府穴上行,就會導致腦風。風氣進入經絡系統中的「系」頭穴,就會導致目風。風邪侵襲眼部,加上飲酒,就會導致漏風。風邪侵襲房室,加上出汗,就會導致內風。剛洗完頭就受風,就會導致首風。風邪長時間停留體內,就會導致腸風、腹瀉。風邪在外在皮膚上,就會導致泄風。

因此,風氣是引發各種疾病的根源,它的變化莫測,千變萬化。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其風氣勝者易已其入藏者死(素痹論)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肺者藏之長為心之蓋也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得之濕地也遠行勞倦大熱而渴陽氣內伐熱舍於腎水不勝火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生於大熱也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治痿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足痿不用也(素痿論)

白話文:

風、寒、濕三種病氣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痹症。其中,風氣旺盛的表現為活動受限,寒氣旺盛的表現為疼痛,濕氣旺盛的表現為腫脹。風氣旺盛的痹症較容易治癒,而深入臟腑的痹症則很難治(《素問·痹論》)。

肺熱灼傷肺葉就會導致皮膚和肌肉虛弱,形成萎縮和癱瘓。心氣過熱就會導致下脈搏動異常,上脈虛弱,進而引起脈搏痿弱、四肢癱軟無力。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導致口苦和肢體乾枯,形成筋膜緊繃攣縮,引起筋痿。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無知覺,形成肉痿。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脊無法伸直,骨骼枯萎和骨髓減少,引起骨痿。

肺是藏氣的器官,也是心的保護罩。如果肺部受損,就容易引發肺熱,肺熱又會灼傷肺葉,導致其他臟腑也出現痿症和癱瘓。過度悲傷會導致膀胱經絡堵塞,陽氣內動,從而導致心臟下垂和頻繁小便帶血。

經脈空虛會導致肌肉麻痺,逐漸轉化為脈痿。如果思慮過多,慾望無法得到滿足,縱欲過度會使筋骨鬆弛,形成筋痿。由於肝臟生殖系統虛弱,體內濕氣逐漸累積,肌肉組織被水浸泡,麻痺而不仁,形成肉痿。在濕地生活環境中也容易得這種病。

過度勞累、炎熱口渴和陽氣內耗都會傷腎,導致腎水無法制約火熱,骨骼枯竭和骨髓衰竭,進而無法支撐身體,形成骨痿。肺熱者面色蒼白,毛髮枯槁;心熱者面色潮紅,脈絡充盈;肝熱者面色青黑,指甲乾枯;脾熱者面色黃,肌肉蠕動;腎熱者面色黝黑,牙齒鬆動。

治療痿症主要通過調治陽明經。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地,主管滋潤筋骨,而筋骨又主束骨利關節。衝脈是經脈的匯聚之地,主滋養肢體,與陽明經會合於筋骨,陰陽共同作用於筋骨之間,會合於氣街,而陽明經為主,都屬於帶脈,絡於督脈。因此,陽明經虛弱,筋骨鬆弛,帶脈不能牽引,就會導致足部痿弱無力。(《素問·痿論》)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靈骨痹終始)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素逆調論)

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靈邪客)

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素調經論)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陰衰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陰衰之陰傳本誤作已音相近也素脈解)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暴厥(暴傳本誤作薄音相近也素生氣通天論)

白話文:

手能彎曲卻無法伸直,病在筋;手能伸直卻無法彎曲,病在骨。

營氣不足則感覺遲鈍,衛氣不足則無力。

肺、心有邪氣,則氣滯留在兩肘;肝有邪氣,則氣流於兩腋;脾有邪氣,則氣滯留在兩髀;腎有邪氣,則氣滯留在兩膕。

血液和氣一起上行,就會導致昏厥,昏厥就會暴死。氣能回流則可活,不能回流則會死亡。

所謂「入中為喑」,是指陽氣旺盛,陰氣衰弱。內氣耗損而昏厥,就叫做「喑俳」,這是腎虛的表現。少陰之氣不能到達,就會昏厥。

大怒會導致形氣耗散,血液上涌,使人昏厥。

以上三節論厥病厥者逆也下脈逆而上也逆上則暴死據經所論一由於肝一由於腎初未嘗及於風也今人見此症俱稱中風而用風藥不知風藥多升益增其逆矣至若傷寒論中所稱之厥乃手足逆冷陰陽二氣不相順接之逆與此不同

白話文:

上述訛傳的產生,可能是由於訛傳者對腎臟的功能不甚瞭解之故。

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素百病始生)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素宣明五氣)

白話文:

如果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就會損傷經絡,陽絡受傷就會出血,陰絡受傷就會內出血。腸胃的經絡受傷,就會出血到腸子外面。如果腸子外面有寒氣、水液和血混雜在一起,就會凝結成塊,無法散開,逐漸積聚起來。(這句話來自《素問·百病始生篇》)

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即風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素離合真邪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舉痛論)

白話文:

經脈與氣血流動

天空有降水、地面有河流,人體也有經脈。天地溫暖時,氣血流動順暢;天氣寒冷時,氣血會凝結;天氣炎熱時,氣血會沸騰。突然颳起狂風暴雨,氣血也會波動起伏。

病邪侵犯經脈時,寒邪會導致氣血凝結,暑邪會導致氣血運行遲緩。外部病邪進入人體後,也會像氣血一樣受到風邪的影響。

經脈中的動脈,有規律地起伏跳動,運行於經脈中時,會逐漸變大或變小。變大時表示邪氣靠近,變小時則表示氣血平衡。氣血流動沒有固定的規律,有時在陽經,有時在陰經,不可用常規來衡量。

七情與氣血

發怒時,氣血上逆;開心時,氣血舒暢;悲傷時,氣血衰退;恐懼時,氣血下沉;寒冷時,氣血收斂;炎熱時,氣血耗散;受驚時,氣血混亂;勞累時,氣血消耗;思考時,氣血停滯。

這七種情緒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疾病。例如:發怒時氣血逆行嚴重的話,可能會嘔血或腹瀉;開心時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所以精神舒暢;悲傷時心氣急促,肺部舒展,導致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積聚在胸中,所以氣血衰退;恐懼時精氣散失,上焦閉合,氣血迴流,導致下焦脹滿,所以氣血運行不暢;寒冷時皮膚閉合,氣血不流,所以氣血收斂;炎熱時皮膚舒張,營衛通暢,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血耗散;受驚時心神不寧,慮事不決,所以氣血混亂;勞累時呼吸急促,汗液外泄,內外均受損耗,所以氣血消耗;思考時心有所專,神有所歸,正氣停留而不運行,所以氣血停滯。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陽明之脈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也有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並主臥與喘也(素逆調論)

白話文:

當一個人有逆氣時,無法平躺休息,並發出聲音,這是陽明經的逆氣現象。足陽明經的經脈原本往下運行,現在卻逆流而上,因此呼吸時會發出聲音。

《下經》中說:「胃不和順則無法安穩地睡覺。」這句話正說明瞭這個道理。

如果起身走動並無異狀,但呼吸時有聲音,這是肺經絡脈逆流。絡脈阻塞的人病情較輕微,因此起身走動並無異狀。

如果無法平躺,平躺就會喘,這是水氣入侵的緣故。腎臟是儲藏水津液的器官,主掌睡眠和呼吸。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嗌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素咳論)

白話文:

除了肺臟之外,其他內臟也可能導致咳嗽。

  • **肺咳:**咳嗽會伴隨喘息和聲音,嚴重時會咳出血。
  • **心咳:**咳嗽時會心痛,喉嚨中有阻塞感,嚴重時會喉嚨腫脹、喉嚨發炎。
  • **肝咳:**咳嗽時會兩側肋骨下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身體,轉動時兩肋下會感到脹滿。
  • **脾咳:**咳嗽時會右肋骨下疼痛,隱隱約約痛到肩背,嚴重時無法活動,活動時咳嗽會加劇。
  • **腎咳:**咳嗽時會腰背相連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黏液。

此非空談也考經脈篇肝絡注肺腎脈入肺心脈連肺除本經自病外三臟陰虧不能吸陽致虛陽射肺作咳者頗多細察脈證自得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摶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道而下(靈水脹)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精孤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以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復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素湯液醪醴)

白話文:

肺經

肝經絡脈通往肺,腎脈進入肺,心脈與肺相連。除去本經自身的疾病外,另有肺、腎、心三個臟器的陰氣虧虛,導致無法吸收陽氣,使虛陽上擾肺部,引發咳嗽的情況很多。細細觀察脈象和症狀,自己就能分辨出是否是水腫、腹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

水腫

水腫初期,眼眶上方微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動脈搏動時會咳嗽,陰股間寒冷,足脛腫脹,腹部逐漸變大。水腫形成後,用手按壓腹部,腹部會隨著手起浮,像是包裹著水一樣。

腹脹

腹脹是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皮膚浮腫但不堅硬,腹部腫脹,全身腫脹,皮膚增厚。按壓腹部,皮膚凹陷不復原,腹部顏色不變。

鼓脹

鼓脹是腹部腫脹,全身都腫脹,與腹脹相似。顏色青黃,腹部肌肉凸起。

腸覃

腸覃是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運行不暢,導致腸道裡出現硬塊,進一步形成內痔,最後長出息肉。初期息肉如雞卵大小,逐漸增大,到形成時像懷孕的樣子。時間長了會離開年份,按壓時感覺堅硬,推動時會移動。月經正常。

石瘕

石瘕是子宮內長出的硬塊,是寒氣客於子宮,導致子宮口閉塞,氣血無法流通。應該排出惡血卻不能排出,惡血逐漸積聚,日益增大,形狀如懷孕,月經不時。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導法將其排出。(靈水法治療腹脹)

皇帝說:如果一個人從毫毛中生出東西,說明其五臟陽氣已經枯竭。津液充滿了身體,只有魂魄孤獨地待在體內,精氣消耗在體外,身體不能與衣物保暖。四肢迅速急促地活動,說明氣在體內被阻擋,而形體在體外展開。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用平衡的療法來治療,除去體內瘀滯之氣。讓四肢微微活動,穿暖和的衣服,用針灸刺入患處,使形體復原。開啟鬼門,淨化體內,使精氣按時復原五臟陽氣,疏通五臟,這樣精氣自然產生,形體自然強壯,骨肉相扶,巨氣自然平和。(素湯液醪醴法治療腹脹)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素水熱穴)

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素平人氣象)

白話文:

腎是胃的關門,如果關門不順利,就會積水而跟著同類聚集。它的根本在腎,末梢在肺,都會積水。

臉部浮腫稱為風,腳踝浮腫稱為水,眼睛發黃的是黃疸,吃了東西還像餓了一樣的是胃疸。

陽引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鑠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二字疑誤)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疾薄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生氣通天)

白話文:

陽氣上升至體表抵禦外邪,是因為寒氣侵入,運轉不暢,起居不安。神氣浮揚,是因為暑熱,出汗過多,則會煩躁,安靜時話多,身體就像燃燒的炭火,出汗後散去。是因為藏頭露腳,受熱過度。筋脈僵硬而短小,是因為氣血不通暢。筋脈鬆弛而細長,是因為氣血充盈。 筋脈短而細稱為「痺」,筋脈長而粗稱為「厥」。是因為氣血滯留於四肢,陽氣不調。陽氣旺盛,勞累過度則筋脈緊張,精氣耗竭。夏日陽氣過盛,使人焦躁不安,眼睛模糊看不清東西,耳朵發悶聽不清聲音。驚恐不安,就像身體被破壞了一樣。不能自控,有損傷筋脈的行為。汗液排出不暢,偏於一方,導致身體偏枯。汗液排出過多,出現瘡瘍。膏脂粘稠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大丁瘡。汗液受阻,勞累後受風寒侵襲,會導致皮膚乾燥脫皮,陽氣鬱結。陽氣充盛,精氣滋養,神志清醒;柔和,滋養筋脈。腠理密實,寒氣無法侵入,防止大瘡的形成。脈絡陷於肉中,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生瘡。氣化微弱,傳播不暢,容易導致驚厥。營氣不順,逆於肉理,會生瘡。汗未出盡,身體虛弱,氣血鬱滯,形成風濕。因此,風濕是百病之源。體內清爽清潔,腠理閉塞,即使受到風濕侵襲,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順應時令。陰氣儲藏精氣,產生寒氣。陽氣抵禦外邪,形成屏障。陰氣不勝陽氣,則脈絡運行過快,產生狂亂。陽氣不勝陰氣,則五臟氣血爭鬥,九竅不通。風邪侵襲氣血,精氣虛弱,邪毒損傷肝臟。暴飲暴食後,筋脈鬆弛,腸胃功能紊亂。暴飲後,氣血逆行。用力過度,氣血受損,高骨受傷。凡是陰陽的關係,陽氣緊密,屏障堅固。陽氣過強,不能緊密,就會閉塞陰氣。陰氣平穩,陽氣閉鎖,精神才會安定。陰陽離散,精氣就會耗竭。(素氣通達於天地)

二陽(陽明)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三陽(太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一陽(少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厥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少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太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素陰陽別論)

白話文:

陽明病(兩陽之病)

  • 在心脾發病,有隱匿不顯的症狀,女子經閉。其餘傳變為風消、息賁,則死亡,無法治療。

太陽病(三陽之病)

  • 發寒熱,往下傳變為癰腫、痿厥、腨㾓。其餘傳變為索澤、頹疝。

少陽病(一陽之病)

  • 少氣,善於咳嗽和泄瀉。其餘傳變為心掣、隔。

厥陰病(二陽一陰之病)

  • 主因驚駭,背痛,善於噫氣和欠伸,稱為風厥。

少陰病(二陰一陽之病)

  • 善於腹脹、心滿、善氣。

太陰病(三陽三陰之病)

  • 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癱軟(無法舉起)。(引用自《素問·陰陽別論》)

(彭)按二陽指陽明經言不指臟腑言二陽之病發心脾者陽明為多血之經而血乃水穀之精氣假心火煅煉而成憂愁思慮傷心困及其子不嗜飲食血即無以資生而陽明病矣夫前陰總宗筋之所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陽明病則陽事衰而不得隱曲也太衝為血海並陽明之經而行故陽明病則衝脈衰而女子不月也

白話文:

(彭按)這裡的「二陽」是指陽明經,不是指臟腑。二陽之病發作在心脾的人居多,陽明經是血的經絡,而血是水穀精氣經由心火鍛煉而成。如果憂愁思慮傷到心,損耗它的功能而不能滋養脾胃,脾胃就會失調,無法產生血,導致陽明經生病。

陰毛是筋會聚的地方,位於陰部。而陽明經是筋的主要經絡,所以陽明經生病時,筋的機能就會衰弱,使得陰部無法隱藏。太衝穴是血海,與陽明經相關,因此陽明經生病時,太衝穴的機能也會衰弱,導致女性月經失調。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氣客於大腸也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麋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素氣厥論)

白話文:

  • 心氣寒邪移於肺部,會導致肺氣衰弱。肺氣衰竭的人,小便一次就會脫水而死,無法救治。
  • 肺氣寒邪移於腎臟,會導致腎水泛濫,稱作「湧水」。患有湧水的人,按壓腹部時不會感到硬,但疾走時腹部會發出「濯濯」的水聲,就像裝有液體的袋子在響,這是氣滯於大腸所致。
  • 心氣熱邪移於肺部,會導致橫膈膜衰竭,稱作「膈消」。
  • 胞宮熱邪移於膀胱,會導致小便不通或出血。
  • 膀胱熱邪移於小腸,會導致膈腸不通,往上表現為口腔糜爛。
  • 大腸熱邪移於胃部,會導致胃口好但身體瘦弱,稱作「食亦」。
  • 胃氣熱邪移於膽囊,也稱作「食亦」。
  • 膽氣熱邪移於腦部,會導致鼻腔過敏、鼻水流不止,稱作「辛頞鼻淵」。如果鼻水變為血鼻涕,稱作「衄衊」。鼻淵嚴重時,可導致視力模糊。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泄凡有五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飲食入胃從胃至小腸漸漸變化未及變化而出知其病在胃胃乃脾之府屬土故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即太陰病也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大腸乃肺之府屬金故色白)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小腹為心之府屬火故便膿血溲謂小便不閉)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間而不能便莖中痛名曰後重(瘕結也謂有凝結而成此獨言後重則小腸泄之不後重可知矣五十七難)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五十九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至真要大論)

白話文:

少陰篇

少陰的氣息到達就會咬舌頭,少陽的氣息到達就會咬臉頰,陽明的氣息到達就會咬嘴脣。

凡是有五臟泄瀉的,飲食不消化,面色發黃(飲食進入胃中,從胃到小腸逐漸消化,未完全消化就排泄出來,知道病在胃,胃是脾的府邸,屬土,所以面色發黃)。

脾臟泄瀉的,肚子脹滿泄瀉,吃東西就嘔吐逆反(就是太陰病。經典說:「太陰病的症狀,肚子脹滿,嘔吐不進食,自己排泄很厲害,有時腹部自痛」)。

大腸泄瀉的,吃東西後馬上覺得窘迫,大便呈白色,腸鳴腹痛(大腸是肺的府邸,屬金,所以大便呈白色)。

小腸泄瀉的,小便和糞便中有膿血,小腹疼痛(小腹是心的府邸,屬火,所以小便中有膿血,小便是不能控制)。

大潰瘍泄瀉的,裡急後重,頻繁如廁,但不能排便,莖部疼痛,叫做後重(潰瘍結成硬塊,稱之為「結」,這裡只說後重,那麼小腸泄瀉的不後重就可以知道了(《五十七難》)。

狂癲篇

狂疾剛發作的時候,少眠不飢,自以為賢明,自認聰慧,自視尊貴,胡亂發笑,喜歡歌唱,胡亂行動不停。癲狂剛發作的時候,心不快樂,僵硬仆倒,直視前方,他的脈搏三部陰陽都旺盛(《五十九難》)。

各種風眩暈都是屬於肝,各種寒症收縮牽引都是屬於腎,各種氣鬱結不舒都是屬於肺,各種濕邪腫脹都是屬於脾,各種熱證頭昏耳鳴都是屬於火,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是屬於心,各種厥逆固執泄瀉都是屬於下焦,各種痿弱喘嘔都是屬於上焦,各種發作時禁閉顫慄神智不清都是屬於火,各種痙攣項強都是屬於濕,各種逆衝上升都是屬於火,各種腹脹大腹都是屬於熱,各種狂躁狂妄都是屬於火,各種暴強直都是屬於風,各種病症有鼓脹感如鼓鳴都是屬於熱,各種肌肉腫疼酸驚駭都是屬於火,各種反復轉變、水液渾濁都是屬於熱,各種病症水液清澈寒冷都是屬於寒,各種嘔吐酸腐迅速、急迫下行都是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此十九條乃業醫之捷徑也歷代名醫無不熟讀引用河間劉氏尤奉為至寶疏為直格(彭)竊疑之何則病同而虛實寒熱不盡同所以望聞問切不可偏廢既見一證必須合諸現證而參觀之而後病之真情始得若以皆屬兩字概之則立十九方治之足矣察脈辨證俱為虛設治病果若是之易易耶即如諸脹腹大實則為陽明屬熱虛則為太陰屬寒何可云皆屬於火諸病胕腫有水之始起屬腎藏虛寒更有氣虛下墜濕氣外侵何可云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如果皆屬於火何仲景於腹中雷鳴下利偏用生薑瀉心湯寒熱並施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如果皆屬於寒何仲景於下利清水色純青口乾舌燥者且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也諸嘔吐酸一症丹溪主火東垣主寒施之於病各有應驗則皆屬於熱之說亦良非定論矣種種一偏之見實出粗工偽造(彭)細拈出與有識者共商之

白話文:

這十九條是學醫的捷徑。歷代名醫沒有不熟讀引用它們的。河間劉氏尤其奉它們為至寶。我(彭姓)私下裡懷疑,這是為什麼呢?同樣的疾病,虛實寒熱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望聞問切不可偏廢。既然看到一個症狀,必須把它與其他症狀結合起來參照觀察,然後才能探究出疾病的真實情況。如果用「皆屬」兩字概而論之,那麼只要制定十九種方子來治療就夠了。查脈辨證都成了多此一舉的事情。治病真有這麼簡單嗎?就拿各種腹脹來說,實則為陽明屬熱,虛則為太陰屬寒。怎麼能說都屬於火呢?各種病症中,腫脹有水氣初起,這是屬腎藏虛寒的。還有氣虛下墜,濕氣侵襲的,怎麼能說都屬於火呢?各種病症中,鼓脹得像打鼓,如果都屬於火,為什麼仲景在治療腹中雷鳴下利時,偏用生薑瀉心湯,寒熱並治呢?各種病症中,水液清澈清冷,如果都屬於寒,為什麼仲景在治療下利清水色純青、口乾舌燥的症狀時,卻用大承氣湯急下呢?各種嘔吐酸水的症狀,丹溪認為是火,東垣認為是寒,用於病人身上都有效果。這說明「皆屬」於火的說法也不是肯定的。種種偏頗的見解,其實都是粗劣的工匠偽造出來的。我(彭姓)細細挑出來與有識之士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