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病集 (3)
病集 (3)
1. 病集
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與汗皆出,勿止。
此論熱病也。傷寒有五,熱病乃其一耳,餘俱散失。(彭)將難經補之,具診集中。
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何氣使然?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下至骶骨,其氣上行,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也,其道遠,故間日乃作也。先寒而後熱者,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經云:「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
風者,善行而數變,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由太陽而入,行諸脈,輸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風氣客於脈而不去,營氣熱胕皮膚,瘍㿉,其氣不清,使鼻柱壞而色敗,名曰癘風,或名寒熱風。各從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變化無常也。
白話文:
[病集]
腹部微微下陷,呼吸急促,病危在即。治療方法是疏通各個臟腑,脈象衰弱,病情危急。病程未滿三日的,可用發汗法;滿三日的,可用瀉下法。病情稍有好轉,食用肉類則復發,多吃則腹瀉,這是禁忌。
同時感受寒邪的,一日後太陽經與少陰經皆病,則頭痛口乾,胸腹煩悶;二日後,陽明經與太陰經皆病,則腹脹身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三日後,少陽經與厥陰經皆病,則耳聾,面容萎縮,四肢厥冷,無法進食飲水,神志不清。六日內死亡,五臟已受損傷,六腑不通暢,營衛運行受阻。如果病程超過六日,三日後才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經脈,氣血旺盛,所以神志不清可持續三日,直到氣血耗盡。凡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者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者為暑病。暑病和汗都應自然排出,不要阻止。
此篇論述的是熱病。傷寒有五種,熱病只是其中一種,其餘都散失未載。(彭氏)將《難經》加以補充,詳見診斷集。
瘧疾都是由風邪引起,為什麼發作時間有規律呢?瘧疾初發時,先從毛髮開始,伸懶腰打哈欠,然後出現寒慄,頸項、腰背都疼痛,寒邪退去後,則內外皆熱,頭痛欲裂,口渴想喝冷飲。這是什麼氣機導致的呢?陰陽氣機上下交爭,虛實相間,陰陽互相轉移。陽氣侵入陰氣則陰盛陽虛,陽明經虛則寒慄、頸項強直;太陽經虛則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皆虛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骨骼寒冷疼痛,寒邪由內生故內外皆寒;陽氣盛則外熱,陰氣虛則內熱。
內外皆熱則呼吸急促口渴,所以想喝冷飲。這些都是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熱邪鬱積於皮膚內、腸胃外,這是營氣所居之處。這會導致汗液稀少,毛孔開張,因此感受秋邪。出汗後遇到風或用冷水洗澡,水邪停留在皮膚內,與衛氣同處。衛氣白天走於陽經,夜晚走於陰經,這股氣機得陽氣則外出,得陰氣則內收。內外交替,所以每日發作。邪氣停滯較深,內收於陰經,陽氣獨自行走,陰邪內阻,陰陽氣機爭奪不得外出,所以隔日發作。發作時間有的早有的晚,這是什麼氣機導致的呢?
邪氣停滯在風府穴,循脊柱向下走,衛氣每日晝夜在風府穴交會。第二天向下移一節,所以發作時間延遲。下降到骶骨,氣機上行,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早。隔日發作的,是因為邪氣內收於五臟,橫行於膜原,其道路遙遠,所以隔日才發作。先寒後熱的,是先受寒邪後受風邪,稱為寒瘧;先熱後寒的,是先受風邪後受寒邪,稱為溫瘧。只有熱而無寒的,陰氣先絕,陽氣獨自行走,則氣短煩悶,手足發熱而想嘔吐,稱為癉瘧。《內經》說:「事物發展到極盛之時必然走向衰敗,在衰敗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轉變」。瘧疾未發作時,陰陽氣機未交爭,因此調治,真氣安寧,邪氣則消散。
風邪善於行散而變化多端,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毛孔開張則感到寒冷,閉塞則感到發熱胸悶。寒邪則影響飲食,熱邪則消損肌肉,使人渾身發抖,不能進食,稱為寒熱病。風邪與陽明經之氣進入胃中,循經絡上行至目內眥,人體肥胖,則風邪不得外泄,則為熱邪內盛而目黃;人體消瘦,則風邪外泄而寒,則為寒邪內盛而流淚。風邪由太陽經而入,行於經絡,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干,氣機不利,使肌肉腫脹疼痛而生瘡瘍。衛氣凝滯不行,所以肌肉感覺麻木不仁。
風邪客於經絡不去,營氣熱邪壅滯於皮膚,瘡瘍腫痛,氣機不清,使鼻樑塌陷,面色敗壞,稱為癘風,或稱寒熱風。各從其所中之經絡,則為偏風。風邪循風府穴上行,則為腦風。風邪入於系頭穴,則為目風。飲酒後受寒邪而中風,則為漏風。房事後出汗而中風,則為內風。新沐浴後中風,則為首風。久病風邪入裡,則為腸風洩瀉。風邪停滯於皮膚,則為泄瀉。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首,變化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