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病集 (2)
病集 (2)
1. 病集
(彭)按壯火亢陽也少火微陽也舊作君相解欠穩又按仲景傷寒論自敘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四種而不及靈樞今胎臚藥錄不少概見而陰陽大論一書併入素問內後人循名而論自然素問是真靈樞是假及細讀之素問內不乏淺陋之語而靈樞中亦有神化之言要之靈樞即從素問內分出無疑
夫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故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偏勝則病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偏勝則病人具五志五志偏用則病病變千端總不能外此而生其治之之法不過以所勝平之真所謂要言不煩入理最深者也此本是專書並非素問中一論旦夕咀含至味乃出
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是也生病而異何也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不主時何也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素太陰陽明論)
仲景論中陽明病欲作痼瘕是陽明轉太陰也轉屬陽明是太陰轉陽明也與篇中更實更虛之說正自相符可信此為仲景所讀之真經也
東垣一生得力處全在此篇
三陰三陽明明指十二經言也但經脈自手太陰交手陽明手陽明交足陽明足陽明交足太陰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斷無越陰而專行三陽越陽而專行三陰之理未段問答疑係後人所續
又按神農本經有健脾二字而素問靈難缺焉不講(彭)偶,見蜂之釀蜜日則取花置窠夜則張翅扇之薨薨有聲花遂成蜜因想脾在胃外其中央以膜連胃兩旁懸空如翅時時鼓扇以助胃底真陽熏蒸消穀則所謂健者乃動而不息之意也此第率臆而談尚未知有當否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
白話文:
[病集]
彭氏認為,「壯火」指亢盛的陽氣,「少火」指微弱的陽氣。以前將「君火」、「相火」這樣解釋並不穩妥。又據仲景《傷寒論》自序所述,此書取材於《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四種醫書,而未提及《靈樞》。如今《胎臚藥錄》大部分內容已可見於其他典籍,《陰陽大論》則已併入《素問》之中。後人拘泥於名稱,自然認為《素問》為真,《靈樞》為假。然而細讀之下,《素問》中也有淺陋之處,《靈樞》中也有些神妙之論。總之,《靈樞》是由《素問》中分化出來的,這是無疑的。
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化成形,並賦予其生理功能。所以,天以五氣滋養人體,五氣偏盛則致病;地以五味滋養人體,五味偏盛則致病;五志運用失常也會致病。病變千變萬化,但其根本原因都離不開這幾點。治療方法,不過是用克制之法來平衡它,這就是所謂的「要言不煩,入理最深」。此篇是專論,並非《素問》中的一篇論述,需反覆研讀,才能體會其精髓。
太陰與陽明互為表裡,脾胃也是如此。為何生病時表現卻不同呢?這是因為陰陽的位置、虛實、順逆、內外等方面有所差異,致使病症不同,名稱也各異。陽氣屬天氣,主外;陰氣屬地氣,主內。陽道實,陰道虛。因此,感受風邪等外邪者,陽氣受損;飲食起居失節者,陰氣受損。陽氣受損則侵入六腑,表現為身熱,不能平臥,呼吸困難;陰氣受損則侵入五臟,表現為腹脹滿、閉塞,大便溏瀉,久之則腸道潰爛。喉嚨主司天氣,咽喉主司地氣。陽氣受風邪,陰氣受濕邪。陰氣從足上升至頭部,再下降循行於手臂至指尖;陽氣從手上升至頭部,再下降至足部。所以,陽氣病變則從上而下發展,陰氣病變則從下而上發展。感受風邪者,上部先受影響;感受濕邪者,下部先受影響。脾臟生病,四肢無力是為什麼呢?因為四肢都依靠胃氣來滋養,但氣血必須通過脾臟才能輸送到經絡。如今脾臟病變,不能輸布胃中津液,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的滋養,氣血日漸衰弱,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得不到濡養,所以四肢無力。脾臟為何不主宰時令呢?因為脾臟屬土,居於中央,常年依次調護四臟,每臟十八日,不能獨主於某一時令。脾與胃以膜相連,但脾臟為何能為胃運行津液呢?因為足太陰是三陰經之一,其經脈貫通胃部,與脾臟相連,絡於咽喉,所以足太陰經脈能運行三陰經之氣;手陽明經是表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也運行三陽經之氣。臟腑各依據其經脈受氣於陽明,所以脾胃能運行其津液。(出自《素問·太陰陽明論》)
仲景論中提到陽明病可能轉化為痼疾,這是陽明之氣轉入太陰之故;太陰之氣轉屬陽明,也是同樣的道理。這與文中所說的陰陽虛實轉化的說法相符,可信度高。這正是仲景所研讀的真經。
李東垣一生醫學成就的精華都在此篇。
三陰三陽明確指的是十二經脈。經脈的循行路線是: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交,手陽明經與足陽明經相交,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相交,陰陽經脈互相貫通,像環一樣連綿不斷,沒有中途斷裂或越過陰經專行陽經,或越過陽經專行陰經的道理,後面的問答部分是後人添加的。
又據《神農本經》有「健脾」二字,而《素問》、《靈樞》卻沒有詳細闡述。彭某偶然間見到蜜蜂釀蜜,白天採集花蜜放入蜂房,晚上則張開翅膀扇動,嗡嗡作響,花蜜於是釀成。由此聯想到脾臟位於胃的外面,居於中央,與胃以膜相連,兩旁懸空,像翅膀一樣,時時鼓動,以幫助胃中真陽之氣溫煦,消化食物。所謂「健」,就是不斷運動的意思。這只是個人的推測,尚不知是否正確。
現在所說的熱病,大多屬傷寒之類,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者都在六七天之內,痊癒者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巨陽經是諸陽經之首,其經脈連於風府穴,所以是諸陽之氣的主幹。人體感受寒邪而生病,則會發熱,即使熱勢很重也不致命;但若再次感受寒邪,則必死無疑。傷寒第一天,巨陽經受邪,故頭項疼痛,腰脊強直;第二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司肌肉,其經脈經過鼻旁,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能臥床;第三天,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司膽經,其經脈循行於脅肋,絡於耳,故胸脅疼痛,耳聾;三陽經脈都受邪,但尚未侵入臟腑,所以可以汗解;第四天,太陰經受邪,太陰經脈布於胃中,絡於咽喉,故腹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邪,少陰經脈貫通腎臟,絡於肺,系於舌根,故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邪,厥陰經脈循行於生殖器,絡於肝臟,故煩躁滿悶,陰囊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營衛不和,五臟不通,則危及生命。若不是再次感受寒邪,則第七天巨陽經病邪減退,頭痛稍輕;第八天陽明經病邪減退,身熱稍輕;第九天少陽經病邪減退,耳聾稍輕;第十天太陰經病邪減退,腹部脹滿如故,則開始思飲食;第十一天少陰經病邪減退,口渴止住,但舌頭仍乾燥,並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病邪減退,陰囊……
(文字在此處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