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讀》~ 病集 (5)
病集 (5)
1. 病集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陽明之脈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也。有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並主臥與喘也。(素逆調論)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嗌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素咳論)
此非空談也。考經脈篇,肝絡注肺,腎脈入肺,心脈連肺。除本經自病外,三臟陰虧,不能吸陽,致虛陽射肺作咳者頗多。細察脈證,自得。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摶,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道而下。(靈水脹)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精孤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以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復。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素湯液醪醴)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素水熱穴)
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素平人氣象)
陽引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鑠,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二字疑誤)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疾薄,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生氣通天)
白話文:
[病集]
人如果逆氣而無法平躺休息,呼吸還有聲音,這是陽明經逆亂的表現。足陽明經的脈氣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會有聲音。古籍說:「胃氣不和則睡眠不安」,就是指這個意思。如果起居如常卻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亂。絡脈生病的症狀比較輕微,所以起居還能如常。如果無法平躺,躺下就喘,這是水氣入侵的表現。腎臟是水液的貯藏器官,主宰津液,也主宰睡眠和呼吸。
五臟六腑都會導致咳嗽,不單是肺。肺咳嗽的症狀是咳嗽、喘息伴隨聲音,嚴重時會咳血;心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會心痛,喉嚨感覺有異物梗阻,嚴重時會咽喉腫痛;肝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兩脅下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翻身則兩脅下脹滿;脾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右脅下疼痛,隱隱牽引到肩背,嚴重時無法動彈,動則咳嗽加劇;腎臟引起的咳嗽,咳嗽時腰背牽引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
這不是空穴來風。參考經脈篇,肝的絡脈連通肺,腎的經脈進入肺,心的經脈與肺相連。除了經脈本身的疾病之外,三臟陰氣虧虛,無法吸納陽氣,導致虛陽上衝肺部而引起咳嗽的情況很多。仔細觀察脈象和病症,就能明白。
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這些病症該如何區分?水腫初期,眼眶上方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陰部和股部寒冷,腳脛腫脹,腹部逐漸膨大,此時水腫已經形成。用手按壓腹部,手移開後,腹部會慢慢隆起,像包裹著水一樣,這是水腫的徵兆。
膚脹是寒氣入侵皮膚之間,皮膚鬆弛不堅實,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增厚,按壓腹部凹陷而不回彈,腹部顏色不變,這是膚脹的徵兆。鼓脹是腹部膨大,全身都腫脹,與膚脹類似,但顏色蒼黃,腹部肌肉隆起,這是鼓脹的徵兆。腸覃是寒氣入侵腸道外,與衛氣搏鬥,氣血運行受阻,因此產生局部阻塞,導致惡氣產生,瘜肉形成。一開始瘜肉像雞蛋般大小,慢慢增大,最後像懷孕一樣大。久病可達數年,按壓堅實,推動則移動,月經按時來潮。
石瘕產生於子宮內,寒氣入侵子宮,子宮阻塞,氣血不通,污血無法排出,積聚日益增大,像懷孕一樣,月經不按時來潮,這些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藥物排出。
皇帝說:「如果人不從毛髮生長開始就生病,說明五臟的陽氣已經耗竭了。津液充盈於體表,魂魄獨自居住,精氣孤獨於內,氣血耗散於外,形體無法保溫。這是四肢末端急劇活動而身體虛弱,這是氣血阻塞於內而形體衰弱於外的表現,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治療要講究平衡,去除陳舊的邪氣,輕微活動四肢,保暖衣物,用針刺患處,以恢復形體。疏通鬼門關,清潔臟腑,精氣就能按時恢復。五臟陽氣布散,疏通五臟,精氣自然生長,形體自然充實,骨肉相互依存,元氣自然平和。」
腎臟是胃氣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水液聚積,順著其特性運行。其根本在腎,其末端在肺,都容易聚積水液。
面部腫脹是風邪,腳脛腫脹是水腫,眼睛發黃是黃疸,吃飽了還覺得餓是胃熱。
陽氣向上運行,是衛護體外的。因為寒冷,身體像關節僵硬一樣,起居像受驚嚇一樣,精神萎靡。因為暑熱,汗出煩躁喘息,靜止時話多,身體像燒炭一樣,汗出才能散熱。因為潮濕,頭部像裹著東西一樣,濕熱不消除,大筋收縮,小筋鬆弛。大筋收縮為拘攣,小筋鬆弛為痿證。因為氣滯而腫脹,四肢輪流腫脹,陽氣耗竭。
陽氣,勞累則耗損,精氣耗竭,積聚於夏天,使人發生中暑。眼睛失明,看不見;耳朵堵塞,聽不見。身體潰爛,像要崩潰一樣,液體不斷流出,無法停止。筋骨受損,像無法容納一樣。汗出偏側,使人半身不遂。汗出見濕,產生痤瘡痱子。飲食過度肥甘,腳上長大疔瘡,受苦像患虛勞一樣。汗出遇風寒則產生風寒濕疹,鬱結則產生痤瘡。陽氣,充足則滋養精神,柔順則滋養筋骨,開合失常,寒氣入侵,就會產生駝背。經絡阻塞形成廔管,滯留於肌肉皮毛之間,俞穴氣血運行受阻,則產生害怕和驚嚇。
營氣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汗液未盡,形體虛弱,氣血衰竭,穴位閉塞,則發作風寒瘧疾。所以風是百病的開始。清淨則肌膚毛孔閉合,即使有大風侵襲,也傷害不了人,這是順應時令的規律。陰是藏精蓄銳的,陽是衛護體外的。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則脈象急速衰弱,甚至發狂;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則五臟氣血爭奪,九竅不通。風邪和淫邪之氣侵入,精氣耗損,邪氣傷害肝臟。因為飲食過飽,筋脈鬆弛,腸道濕熱而產生痔瘡。因為大量飲酒,則氣逆。因為用力過度,腎氣受損,骨骼損壞。總之,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的密固,陽氣強盛卻不能密固,陰氣就會衰竭。陰平陽秘,精神才能調和。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