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醫經讀》~ 病集 (6)

回本書目錄

病集 (6)

1. 病集

二陽(陽明)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三陽(太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一陽(少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厥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少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太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素陰陽別論)

(彭)按二陽指陽明經,言不指臟腑,言二陽之病發心脾者,陽明為多血之經,而血乃水穀之精氣,假心火煅煉而成。憂愁思慮傷心,困及其子,不嗜飲食,血即無以資生而陽明病矣。夫前陰總宗筋之所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陽明病則陽事衰而不得隱曲也。太衝為血海並陽明之經而行,故陽明病則衝脈衰而女子不月也。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氣客於大腸也。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麋。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素氣厥論)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泄。凡有五,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飲食入胃從胃至小腸,漸漸變化,未及變化而出,知其病在胃。胃乃脾之府,屬土,故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即太陰病也,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大腸乃肺之府,屬金,故色白。)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小腹為心之府,屬火,故便膿血,溲謂小便不閉。)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間而不能便,莖中痛,名曰後重。(瘕結也,謂有凝結而成,此獨言後重,則小腸泄之不後重可知矣。五十七難)

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五十九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至真要大論)

此十九條乃業醫之捷徑也。歷代名醫無不熟讀引用,河間劉氏尤奉為至寶,疏為直格。(彭)竊疑之,何則?病同而虛實寒熱不盡同,所以望聞問切不可偏廢。既見一證,必須合諸現證而參觀之,而後病之真情始得。若以皆屬兩字概之,則立十九方治之足矣。察脈辨證俱為虛設,治病果若是之易易耶?即如諸脹腹大,實則為陽明屬熱,虛則為太陰屬寒,何可云皆屬於火?

諸病胕腫,有水之始起屬腎藏虛寒,更有氣虛下墜濕氣外侵,何可云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如果皆屬於火,何仲景於腹中雷鳴下利,偏用生薑瀉心湯寒熱並施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如果皆屬於寒,何仲景於下利清水色純青口乾舌燥者,且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也?諸嘔吐酸一症,丹溪主火,東垣主寒,施之於病各有應驗,則皆屬於熱之說,亦良非定論矣。種種一偏之見,實出粗工偽造。(彭)細拈出與有識者共商之。

白話文:

[病集]

二陽(陽明經)的病症,若發病於心脾,則會出現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狀。若病症傳變,則可能導致消瘦或息賁(一種危急症狀),後者則難以治療。三陽(太陽經)的病症,會出現寒熱交替、下肢癰腫或痿厥(肌肉萎縮)、腨㾓(一種肢體麻痺)等症狀。若病症傳變,則可能導致索澤(一種水腫)或頹疝(一種疝氣)。一陽(少陽經)的病症,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等症狀。若病症傳變,則可能導致心痛或膈肌疾病。二陽一陰(厥陰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驚恐、背痛、呃逆等症狀,稱為風厥。二陰(少陰經)一陽的病症,會出現腹脹、心滿氣悶等症狀。三陽三陰(太陰經)的病症,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癱瘓等症狀。

(彭氏按語)文中所說的二陽指的是陽明經,而非臟腑。陽明經是多血的經脈,血液是由水谷精氣經心火煉化而成。如果憂思過度傷及心神,導致食慾不振,則血液生成不足,就會導致陽明經的疾病。女性的胞宮與陽明經相通,陽明經病變會導致陽事衰弱,女子月經不調。

心臟的寒邪若傳至肺臟,會導致肺消(肺部疾病),此病症若伴隨尿液增多,則難以治療。肺臟的寒邪若傳至腎臟,會導致湧水(水腫),患者按壓腹部會感覺鬆軟,行走時則會有水液晃動感。這也可能是大腸氣滯所致。心臟的熱邪若傳至肺臟,則會導致膈肌疾病。子宮的熱邪若傳至膀胱,則會導致尿閉或血尿。膀胱的熱邪若傳至小腸,則會導致腸胃不適,並伴隨口臭。大腸的熱邪若傳至胃,則會出現食慾旺盛卻消瘦的症狀,稱為食亦。胃的熱邪若傳至膽,也會出現食亦。膽的熱邪若傳至腦,則會導致鼻塞流涕,甚至鼻淵(鼻病),並可能發展為鼻出血、眼瞼腫脹等症狀。

少陰經之氣盛則會咬舌。少陽經之氣盛則會咬頰。陽明經之氣盛則會咬唇並腹瀉。胃部腹瀉,飲食無法消化,大便呈黃色。(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經過消化吸收,若未經消化即排出,則病在胃。胃屬脾,脾主土,故大便色黃。)脾臟腹瀉,則腹脹滿,頻繁腹瀉,進食即嘔吐。(此乃太陰病,腹滿嘔吐,食不下,自覺疲憊,時常腹痛。)大腸腹瀉,則進食後腹痛,大便色白,腸鳴腹痛。(大腸屬肺,肺主金,故大便色白。)小腸腹瀉,則小便混濁並排出膿血,少腹疼痛。(少腹屬心,心主火,故排出膿血,小便混濁。)大瘕(腫塊)腹瀉,則裡急後重,排便困難,會陰部疼痛,稱為後重。(此為腫塊阻塞,只有後重症狀,可見小腸腹瀉並非都會出現後重。)

狂疾初期,患者睡眠少,不飢餓,自認為賢明、聰慧、高貴,喜歡無故大笑唱歌跳舞,行為舉止異常。癲疾初期,患者心情不好,身體僵硬倒地,眼睛直視前方,脈象三部陰陽皆盛。

一切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一切寒引起的收縮疼痛都屬於腎,一切氣引起的鬱悶都屬於肺,一切濕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一切熱引起的煩躁抽搐都屬於火,一切痛癢瘡瘍都屬於心,一切厥逆固澀泄瀉都屬於下焦,一切痿證喘咳嘔吐都屬於上焦,一切禁錮慄戰如喪失神志都屬於火,一切痙攣項強都屬於濕,一切逆氣上衝都屬於火,一切腹脹都屬於熱,一切躁狂失常都屬於火,一切暴發強直都屬於風。

一切疾病伴有聲響如鼓聲的都屬於熱,一切疾病伴有腫脹疼痛驚恐的都屬於火,一切疾病伴有轉動反覆水液渾濁的都屬於熱,一切疾病伴有水液澄澈清冷的都屬於寒,一切嘔吐酸腐暴瀉下迫的都屬於熱。

以上十九條是行醫的捷徑,歷代名醫都熟讀並運用,河間劉氏尤為推崇。

(彭氏質疑)我卻對此有所懷疑,因為疾病相同,但虛實寒熱卻不盡相同,所以望聞問切都不能偏廢。見到一個症狀,必須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才能了解疾病的真相。如果只用「皆屬」二字概括,那就可以制定十九個處方來治療所有疾病了,脈診辨證就成了虛設,治病真的如此容易嗎?例如,腹脹,實證是陽明經熱證,虛證是太陰經寒證,怎麼能都說屬於火呢?

腫脹,初期是腎臟虛寒,也有氣虛下陷、濕邪外侵的,怎麼能都說屬於火呢?疾病伴有聲響如鼓聲,如果都屬於熱,那仲景為什麼在治療腹中雷鳴下利的病人時,還要用生薑瀉心湯寒熱並施呢?疾病伴有水液澄澈清冷,如果都屬於寒,那仲景為什麼在治療下利清水,口乾舌燥的病人時,還要用大承氣湯急下呢?嘔吐酸腐一症,丹溪認為是熱證,東垣認為是寒證,兩種方法都各有療效,所以說「皆屬於熱」的說法,並不是絕對的。種種偏見,都是粗心大意偽造出來的。我細細分析出來,與有識之士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