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要
《女科指要》一書,作為清代醫家徐大椿(徐靈胎,1693-1771)《徐靈胎醫略六書》中的婦產科專篇,約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儘管存在後人偽托或非徐氏親筆的考證疑慮,但此書承襲了徐靈胎學派或當時醫學思潮對婦科疾病的認識與治療體系,在中醫女科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世研習女科醫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本書結構嚴謹,共分七卷,全面論述了婦女經、帶、胎、產四大領域中的百餘種常見及疑難病症。其編撰方式極具特色:針對每種疾病,皆從「脈法」、「治法」、「用藥」、「選方」四個層面進行闡述,將診斷、辨證、處方、用藥融為一體,體現了中醫「理、法、方、藥」緊密結合的診療思路。這種體系化的論述,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依據,以及如何根據辨證結果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方藥。
書中對各類婦科病症的論述,尤以發病機理分析深入、脈象症狀關係闡釋細微、主方主藥及變證用方詳明為其突出優點。例如,在討論病症時,不僅僅列出症狀,更追溯其根源,結合五臟六腑、氣血津液、沖任胞宮的生理病理進行分析。脈診作為中醫重要的診斷手段,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針對不同病症,詳列了各種細微脈象及其所提示的病因病機,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關鍵依據。對於具體的治療,書中提供了明確的治療原則(治法),並在此基礎上推薦了核心方劑(主方主藥)及針對症狀變化或夾雜病情的加減化裁方案(變證用方),極具實用價值。
更值得稱道的是,《女科指要》的「選方」部分,不僅列出方劑組成和用法,更附有詳細的「方論」。這些方論精闢地闡述了處方遣藥的原理,說明了為何此方能治此病,藥物組合如何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透過方論,讀者可以深入理解辨證論治的精髓,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這對於初學者尤其重要,能夠幫助其快速掌握婦科疾病的診療思路。同時,對於有經驗的醫者,這些方論亦能啟發思維,深化對疾病和方藥的理解。
以書中卷一「經候門」所載的「經閉」和「痛經」為例,可以具體體現本書的內容特色和論述深度。
經閉(Amenorrhea)
書中首先定義經閉為「胞之絡脈閉也」,並闡述其病因多樣,包括胞脈屬心、絡於胞的生理特性受擾,以及外邪(寒、熱)、內傷(痰凝、氣滯、血瘀、血枯)等因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閉阻。
- 脈法: 區分不同病因導致的脈象差異,如腎脈微澀為虛閉,肝脈緊澀為瘀閉,滑數為熱壅,細澀為寒證或虛證,辨證精準。
- 治法: 提出「調經必先去病」的原則,並根據病因確立具體治法:血熱者清涼,血寒者溫熱,血瘀者破消,血枯者潤補。這四大原則基本涵蓋了治療經閉的主要方向。
- 用藥: 以「四物湯」作為調經主方,並根據寒、熱、瘀、虛、風、濕、暑、氣滯等不同夾雜證,詳列了加減用藥,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用藥思路。
- 選方: 提供了多個針對不同病因的代表性方劑,並附有方論:
- 四物湯: 治血虛經閉。方論解釋其補陰滋血、斂陰和血、養血資衝任、行血通經脈的功效,強調「務使血榮經潤,則溝滿渠通而月事必應時而下」,直指虛證病機。
- 玉燭散: 治胃熱血枯經閉便結。方論分析此證由血液乾枯、經脈壅閉導致胃熱便秘,指出方中合用了「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瀉熱通腸和「四物湯」(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潤燥,強調其「治燥熱經閉」的機理。
- 三和湯: 治心火上行、胞脈閉塞。方論認為勞心耗血導致心火上炎,胞脈閉塞,故月事不通。方義闡釋其融合「涼膈散」(連翹、梔子、黃芩、薄荷、甘草、芒硝)以清心導熱,「四物湯」(生地、當歸、白芍、川芎)以養血通閉,「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此處芒硝與涼膈散重疊)以下熱滋乾,故稱「三和」,旨在「和其不和」,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朝。
- 二黃散: 治經脈不通脈數澀。方論認為是血熱腸枯、津液燥結所致,用大黃破瘀瀉熱通經,生地涼血滋陰化結,酒調可助藥力,使結化熱除,陰血得滋。
- 二氣丸: 治經閉脈數澀、左右強弱不調。方論認為是熱瘀不清、經血暗耗所致。方中當歸養耗血,白芍斂熱傷之陰,大黃淨汁熬膏破瘀瀉熱,醋引藥入肝,米飲和胃,使熱化血榮,衝任調和。
- 五補丸: 治胞脈虛閉。方論認為是氣虛不能鼓運榮血、血氣暗耗所致。方中人參補氣生血,熟地補陰滋衝任,茯苓化氣,地骨皮退虛熱,牛膝下行以通虛閉。蜜丸酒行,旨在補氣血、通經脈。 這些方論不僅解釋了藥物作用,更將方劑與具體的病因病機緊密聯繫,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
痛經(Dysmenorrhea)
書中描述痛經為月經來潮時伴隨的疼痛,強調月經應如潮汐準時來潮,以通陰陽、行血氣、榮養全身。病機在於血氣充滿、陰陽和平則經候調,若外邪侵襲或內傷血氣,邪留不去則血氣暗傷,經候錯亂,導致疼痛。疼痛部位(表、裡)與發生時間(經前、經後)可提示病機。
- 病因症狀: 細分了蓄熱、凝寒、血虛、血瘀、氣滯、挾水挾痰等多種病因,並描述了相應的經血顏色(紫黑、鮮紅、淡、塊狀)及其與氣滯、熱的關係,指出即使塊血也可能由氣滯引起(陰從陽化),紫黑也可能有熱(陽極似陰),挾水痰則經血異色,觀察細緻入微。
- 脈法: 同樣根據病因詳列脈象,如寒凝脈緊盛、虛寒脈遲細、熱結脈洪數、血少挾熱脈弦數澀芤、水停脈沉細、痰凝脈滑、風冷脈浮、氣滯脈沉。並區分經前腹痛多為氣血之滯,經後刺痛多為血室之虛,對臨床辨證極具指導意義。
- 治法: 提出針對性治法:清熱涼血、破瘀利血、溫寒散寒、補虛培元、搜滌痰凝、決壅水停、疏風理血、調理肝脾。這些治法與病因病機一一對應。
- 用藥: 區分表證(趁痛散)和裡證(八物湯)作為主方,並根據血滯、挾瘀、血熱、血寒、血虛、肝鬱、腎虛等情況,推薦加減或替換方劑(換赤芍、加桃仁、加梔丹、加薑桂、四物湯、逍遙散、地黃湯),體現了臨床的靈活運用。
- 選方: 提供了多個痛經方劑及方論:
- 趁痛散: 治經行惡寒身痛,脈浮細澀(營衛兩虛外邪留戀)。方論解釋藥物組合如何扶陽禦寒(附子)、建中實衛(白朮)、養血通衝任(當歸、白芍)、追風續筋(虎骨、續斷)、散表邪(藁本、白芷、防風)、緩中(甘草)、和營衛(薑棗),使外邪解散,衝任調和。
- 八物湯: 治經行臍腹絞痛,脈弦澀(血虧氣滯挾濕熱)。方論闡釋其補血滋腎(熟地)、養血榮肝(當歸)、調衝任(白芍)、通血海(川芎)的四物湯底,配合破滯氣(檳榔、木香、延胡索)、瀉濕熱(苦楝)的藥物,達到血氣調和、濕熱自化。
- 烏藥湯: 治經行氣滯疼痛,脈沉澀(經氣凝滯、經血澀少)。方論解釋烏藥順氣、香附行肝經氣、木香調中氣、甘草緩中、當歸養血脈的組合,使滯化氣行,經絡調和。
- 薑黃散: 治血冷血凝腹痛經愆,脈緊澀(血凝寒結)。方論分析其核心病機為寒凝血滯,用薑黃散血氣之滯,白芍斂血耗,官桂溫經散寒,丹皮涼血化熱(考慮寒凝久生鬱熱),川芎、延胡索、蓬朮、當歸、紅花活血通經破瘀,酒煮助散行之力,使凝寒散、血結消。
- 痛經琥珀散: (內容未完,但從藥物組成三稜、蓬朮、寄奴、赤芍、地黃、丹皮、當歸、蒲黃、官桂、菊花來看,應是一個活血破瘀、涼血散結、溫經止痛的方劑,針對血瘀熱結或夾寒的痛經。)
總體而言,《女科指要》體現了徐大椿學派對婦科醫學的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儘管關於其作者真偽存在爭議,但書中所呈現的對病因病機的細緻分析、脈象症狀的精確辨識、治法用藥的靈活運用,特別是詳盡的方論解釋,使其成為一部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兼具學術價值與臨床實用性的女科專著。它不僅系統總結了清代前中期婦科的診療經驗,更以其清晰的條理和詳明的論述,為後世醫者學習和掌握中醫婦科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指引,堪稱中醫女科領域的指要之作。無論是初入門徑的學子,還是久經臨床的醫家,皆能從中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