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一得
清代醫家顧爾元拜所著的《醫中一得》,顧名思義,乃匯集作者在醫道探索與臨床實踐中,所獲得的心得與領悟。此書成於癸亥年(推測應為清代),彼時顧氏已屆七十四歲高齡,可見其內容是多年醫學經驗與思考的結晶。全書共分五卷,涵蓋了當時醫學的諸多主要領域,從內科、外科,到婦科、兒科,乃至五官科,體系頗為完整,展現了一位資深醫家廣泛的診療範疇。
書名中的「一得」,既謙遜地表達了作者的貢獻,也暗示了內容的特色:非泛泛之談,而是針對特定問題、疾病或治法,提出的獨到見解或驗證有效的方藥。這種以「得」為核心的寫作方式,與書中序言所闡述的學術精神相契合。序言中,顧爾元援引古今醫聖賢(如軒岐、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葉香岩、徐靈胎等),強調他們之所以能各成一家,皆因有所「得」於心。他反觀自己,雖業醫半生,初覺茫無所得,直至將書中內容用於臨床並屢屢應驗,方知這些便是自己的「一得」。這既是作者對自己工作的肯定,也為讀者提示了閱讀此書應著重的方向:尋求那些經過實踐檢驗、有別於常規的特定洞見。
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來看,《醫中一得》並非僅是對前人學說的簡單彙編,更體現了作者對病機的深入思考和對治法的細緻辨析,尤其在處理一些疑難雜症時,展現了其獨特的見解和創新。
以書中專列的「輝瘧淺說」一章為例,便是對清代常見病「癉瘧」(一種暑熱夾濕的發熱性疾病)的專題探討。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當時醫家常將其誤作傷寒,套用表裡雙解之法,導致療效不彰,甚至病情遷延惡化。他透過對病邪性質(暑為無形之氣,從口鼻而入,且必夾濕)及受邪臟腑(先犯肺胃,易及脾,脾又惡濕)的深入分析,闡明了此病纏綿難愈的關鍵在於脾經蘊濕且清氣不升。
在此病機認識的基礎上,顧氏提出了與傳統傷寒治法截然不同的治療原則:以辛涼解散為主,用藥宜輕清上升,務求「提邪外越,勿使引邪入里」。這與他批評的重濁下降、苦降遏熱的方法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順應病邪出路的治療思路。
隨後提出的「葛升湯」便是這一理論的具體實踐。方中以葛根、蘆根涼散陽明暑邪,連翹、杏仁、牛蒡子、蟬衣清解肺胃熱邪,而最為關鍵的則是升麻、六一散(滑石、甘草)和川通草的配伍。作者特別強調升麻在此方中的核心地位,認為它能提升脾家清氣,助濕熱之邪從肺胃外達。他甚至深入分析了六一散中甘草的作用(導滑石入脾),並糾正了後世醫家因誤解而單用滑石的偏差。這種對單味藥功用及方劑配伍意義的細緻闡釋,無疑是其臨床經驗的寶貴總結,體現了對藥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病機的精準把握。
「輝瘧淺說」一章不僅提出了獨特的病機論和方藥,更充滿了作者對同行醫家的諄諄告誡和學術討論的痕跡。他批評「表裡雙解」不分次第、用藥牽制的弊端,警示誤用攻裡藥可能導致邪陷成滯下。這些內容反映了清代醫學界在面對特定疾病時的學術爭鳴和經驗探索,也顯示了作者敢於質疑權威、堅持臨床療效的科學精神。
附錄中收錄的與吳甫恬先生的書信往來,進一步展現了《醫中一得》在當時醫界的影響力以及作者與同道的學術交流。吳甫恬先生對顧氏「發前人之所未發」的見解給予高度評價,尤其讚揚其對暑病「立論明暢」、「用藥輕清」,認為是「暑門寶筏」。然而,吳氏也提出了學術上的疑問,特別是關於「癉瘧」一詞的古今異同,以及顧氏對暑病辨治理論是否與經典描述有所出入的質疑。
顧爾元的答覆則謙虛中透著自信。他承認自己的見解或有「膚淺」之處,但依然堅定地維護了葛根、升麻在方中的關鍵作用,並進一步闡述了六一散和越婢湯中特定藥物配伍的深層含義,甚至提出對《傷寒論》中「越婢湯」藥名的獨特解釋(越脾),顯示了其援引經典、聯繫古今、為己所用的學術功底。這段通信不僅證實了《醫中一得》的學術價值,引起了同行的關注和討論,也為後人展現了清代醫家探討學問、相互切磋的真實情境。
除了「輝瘧淺說」所代表的內科疑難病症,根據書籍介紹,《醫中一得》亦涵蓋了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個領域的疾病診療方法。雖然書中未提供其他卷的具體內容,但可以推測,作者在這些領域同樣匯集了其獨特的臨床「一得」,可能是針對某種癰腫的獨門外治方,或是治療特定婦科、兒科疾病的有效驗方,抑或是五官科常見病的特殊處理技巧。這些分散在各卷的「一得」,共同構成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體系。
《醫中一得》的價值首先在於其作為一部臨床醫學著作,提供了大量經過實踐檢驗的方藥和治療經驗。在缺乏現代醫學技術的時代,這些「驗方」和「一得」是醫家賴以治病救人的重要工具,也是區域性或特定疾病的治療寶庫。書中所記錄的病案分析和用藥思路,對於後世醫家理解和學習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尤其是清代的醫學流派和特色,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特別是作者對特定病機的深入剖析和對藥物配伍的細緻闡釋,為後學者提供了學習如何將理論應用於臨床的生動範例。
其次,《醫中一得》體現了中醫學術在不斷發展和演變中的一個切面。顧爾元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敢於結合自身臨床實際,對既有理論和方法進行審視、補充乃至修正,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和新方藥。這種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正是中醫學能夠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書中的學術討論(如與吳甫恬先生的通信)也反映了當時醫家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學術活力。
總而言之,《醫中一得》是清代醫家顧爾元拜傾注多年心血寫成的醫學著作,集中展現了作者在各科疾病診療中的獨到心得與實踐經驗。它不僅是一部具有重要臨床參考價值的醫書,收錄了許多驗方和治療方法,更是研究清代中醫學術發展、醫家思想、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透過書中對特定疾病(如癉瘧)的深入剖析、對方藥配伍的精微講解以及與同道的學術交流記錄,讀者得以窺見一位資深醫家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求「得」,為後世醫學的傳承與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知識不斷更新,書中的部分內容可能已不再適用於當代臨床,使用時仍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具體病情,進行慎重辨證和權衡。然而,《醫中一得》所蘊含的臨床智慧、辨證思路以及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對於今天學習和研究中醫的人們,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