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一得》~ 附錄
附錄
1. 附錄
醫士王君癉瘧辨論
細讀尊論所云癉瘧多由伏暑而成,如暑必挾濕邪伏太陰,太陰與陽明合病則為癉瘧,太陰與少陽合病則成瘧疾,以及陰氣孤絕,陽氣獨發等說,皆極明暢,佩服之至。然以愚見觀之,伏暑自有伏暑之病,癉瘧古有癉瘧之名,錫邑醫家所稱癉瘧,伏暑之病居多,澄江諸醫所稱伏暑,其間亦有癉瘧。何以辨之?須知癉瘧熱症也。細玩經文,如肺素有熱,及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熱而少氣,煩冤消爍肌肉等句,則知夏秋癉瘧,暑熱居多,暑傷氣故云少氣,暑先入心故云邪氣內藏於心。古方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乃癉瘧正治之法也。近時薛一瓢立清瘧飲,亦從清解立法。至於白虎加桂枝,必見大熱煩渴,而又背獨惡寒,骨節煩疼,方可加用。程云來金匱註解,謂白虎清氣,桂枝入營,治在心營肺衛,徒屬紙上空談,令人好看,恐尚非確論也。若夫伏暑初起,微寒微熱,起臥自如,舌有白苔,胃能飲食,食亦無礙,不食亦不飢,淹纏旬日,而後病勢漸重,此真所謂伏暑,乃濕熱二字為病也。治暑病與伏暑,喻嘉言暑門諸方論,可云詳備。再參薛生白濕熱論三十三條,新法頗多,可應無窮之變。高明諒必洞悉,茲不煩縷述矣。
按古語,暑屬火,暑必挾濕,暑傷氣,暑喜歸心,暑邪堊戀上中,瀰漫三焦等說,為治各各不同,故治暑之方,溫清消補,解散通利,亦種種不一,統以見證憑憑,未易一言盡也。尊論升葛,亦創一新法,確有意義,可法可傳,有裨來學。世多明哲,自有定評,無俟鄙人誦也。
白話文:
在深入理解您的理論中提到,大多數的癉瘧是由潛伏的暑熱所引起,如果暑熱夾雜濕氣深藏在太陰經脈,當太陰和陽明兩脈同時受病,就會形成癉瘧;若太陰和少陽兩脈同時受病,就會產生瘧疾。另外,對於陰氣衰竭,陽氣單獨旺盛的說法,我非常認同,這些論點清晰透徹,令我深感敬佩。
然而,以我的淺見來看,潛伏的暑熱自有一套病理,而癉瘧自古以來就有其專有名詞。在我們這裡,醫生所說的癉瘧,大多是由潛伏的暑熱引起;而在澄江地區的醫生所稱的潛伏暑熱,其中也有癉瘧的情況。如何區別呢?我們要知道,癉瘧是一種熱性疾病。根據古籍記載,如肺臟本就存有熱氣,邪氣藏在心中,並在外皮肉間停留,導致身體熱而乏力,心煩且消瘦等描述,可以得知夏季和秋季的癉瘧,主要是暑熱所致。暑熱會傷害氣力,所以才會有乏力的表現;暑熱首先進入心臟,因此邪氣藏在心中的描述。古人常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治療癉瘧,這正是對癉瘧正確的治療方法。近來,薛一瓢先生創立了清瘧飲,也是從清熱解毒的角度出發。至於白虎湯加桂枝的使用,必須是在高熱、口渴、背部獨特的寒冷感,以及骨節疼痛的情況下,才能添加使用。程雲來在《金匱要略》的註解中,認為白虎湯能清氣,桂枝進入營養,治療重點在心臟和肺部,這種說法僅是紙上談兵,雖令人讚賞,但恐怕還不是確切的理論。
對於潛伏的暑熱初起,輕微的寒熱,患者可以自由活動,舌頭上有白苔,胃部能夠正常進食,即使不吃也不會感到飢餓,病情纏繞十天左右,然後病情逐漸加重,這種情況纔是真正的潛伏暑熱,是由濕熱引起的疾病。對於暑熱病和潛伏暑熱的治療,喻嘉言在《暑門》中的各方論述,可謂詳細全面。再參考薛生白的《濕熱論》三十三條,新的療法頗多,可以應對各種變化。我相信你一定已經明白,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根據古人的說法,暑熱屬於火類,暑熱必定夾帶濕氣,暑熱會傷害氣力,暑熱喜愛進入心臟,暑熱邪氣會停留在上半身和中焦部位,影響三焦等描述,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因此,治療暑熱的藥方,有溫、清、消、補、散、通、利等各種不同療法,各種療法因病情而異,難以一言概之。您提出的升葛療法,創立了一種新療法,具有實質意義,值得學習和傳承,對於將來的學者有所助益。世上的智者自會有公正的評價,我就不在此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