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一得》~ 序
序
1. 序
詩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獲之為言,得也有,得於心也。聖人之於學也,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學貴乎有得也,如是。醫之為道,亦何獨不然?粵稽古聖,上自軒岐,中及仲景,為醫中之聖。聖則得之全也。厥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輩,各執一見,各成一家,亦各有所得而為之也。迄今如葉香岩之批刻陶氏金生集,徐靈胎又評點葉氏方案,孰非有得於心而為之歟?余雖業醫半生,碌碌於醫道,茫無所得,每念前人不勝惶愧。乃無何而儀鄉宗臺來,手執其所著《醫中一得》示余。余受而讀之,其中癉瘧一說,發前人之所未發,葛升一方,制前人之所未制。至如產後房勞與蓐勞,異既有明辨,又有定方。余以之治人,無不應手。知儀鄉先生固有得於心而為之也。《一得》之所以名書也。願世之閱是書者,勿以管見視之,以之行世,參以己見,旁推類及,或者更有所得,並不止一得,何莫非是書之有所裨益而垂之不替耶?是為序。
癸亥仲春月,梁溪七世家醫雅亭氏顧爾元拜撰,時年七十有四。
白話文:
[序]
詩中曾說,我思念古人的智慧,確實能深入我的心,「獲」這個字,就是得到的意思,指的是心中有所得。聖人在學習上,當還未得到真諦時,會發奮努力到忘記飲食;一旦得到,就會因為喜悅而忘卻煩憂。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心得。
同樣地,醫學這門學問,又何嘗不是如此?追溯歷史,從黃帝、岐伯開始,中間到張仲景,他們被稱為醫學中的聖人,因為他們對醫學的理解是全面的。之後的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雖然各自堅持自己的見解,各自形成一個學派,但也都有他們各自的見解和心得。
到了現在,像葉天士評論陶氏的《金匱要略》,徐靈胎又評價葉氏的醫療案例,這些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他們心中有所得,才這樣做的。
我雖從醫半生,但在醫學上忙忙碌碌,對於醫道仍是一片茫然,沒有什麼心得,每想到前人的成就,總是感到惶恐和愧疚。然而,有一天,儀鄉宗臺先生來找我,他手中拿著自己寫的一本書《醫中一得》給我看。我接過書,開始閱讀,其中關於寒熱病的論述,揭示了前人未發掘的知識;葛升一方的製法,也是前人未曾想到的;至於產後因性行為導致的疾病,以及產褥期疾病的不同,書中有明確的解析,並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法。我用這些方法治療病人,發現效果顯著,由此可知,儀鄉先生確實是心中有所得,才寫下這本書。
書名之所以叫做《醫中一得》,就是因為他有一份獨特的心得。我希望讀這本書的人,不要以狹隘的眼光看待它,而是將它應用在實際中,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見解,進行推廣和擴展,或許還能有更多的心得,不僅僅只是一得。這樣的話,這本書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並且得以永續傳承下去。
這是我的序言。
癸亥年仲春,梁溪七世家醫雅亭氏顧爾元,當時年齡七十四歲,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