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梁溪七世家醫雅亭氏顧爾元拜撰

《醫中一得》~ 產後房勞論(俗稱產母病)

回本書目錄

產後房勞論(俗稱產母病)

1. 產後房勞論(俗稱產母病)

婦人生產二三月後,身忽發熱,逾時暫解,數日後身又發熱,仍復暫解。始則數日一發熱,繼則兩三日即發熱,後則連日,脈數,身熱不能暫解,身體困倦,飲食漸減,面色萎黃,或似外感,或似內傷,感為蓐勞。但蓐勞乃產後月內之病,因坐草艱難所致,此則生產二三月後之病,與蓐勞似同而實異,俗稱產母病也。醫者調治,始用發表疏解治之,不應旋用養陰清熱,後用健脾開胃補虛等藥,總歸無效,其人日兒困頓,熱仍不解,脈象虛數,沉分帶弦,一病淹淹,漸成勞怯。遍考方書,既無確論,又無專方,醫家無所折衷,只好束手坐視而已。殊不知此症都由生產一月之內,八脈空虛,惡露未盡,夫婦同房,致將惡露阻住子宮,不能盡去,是以血絡日漸瘀積,則氣亦窒滯,一身氣血不能晝夜流通,而營衛不調,身熱作矣。初不甚覺,以後血愈積則身愈熱,身愈熱則氣愈弱而血愈積,遂成乾血勞症而難治矣。療治之法,不外補氣通血四字而已。蓋氣為血帥,若氣不足則瘀難通,故補氣通血不可偏廢也。夫血熱則行,血寒則滯。若但知養陰清熱,則血更滯而熱更甚,熱久不解,勢必血漸涸而氣愈餒,欲望不成勞症得乎?謹錄兩方,臨症加減,聊為此症之規法,庶幾後之學者有所適從焉。

白話文:

在女性生下孩子二到三個月後,她們可能突然開始發燒,這發燒會間歇性地緩解,但過幾天後又再次出現。最初可能是每幾天發一次燒,接著逐漸變為每兩三天就發一次,最後甚至連日發燒,脈搏快速,身體熱度無法暫時降低。患者感到疲憊不堪,食慾逐漸減退,臉色蒼白無華,可能看起來像是感冒,也可能像是內傷,但實際上是產後勞損。

產後勞損通常發生在產後一個月內,是由於分娩困難導致的。然而,這種疾病是在產後二到三個月纔出現,和產後勞損看似相似但實際不同,民間稱之為產母病。醫生在治療時,最初會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但效果不佳,隨後改用滋陰清熱,再接續使用健脾開胃、補虛的藥物,然而,這些方法似乎都無濟於事。病人逐漸變得精神萎靡,高燒仍然不退,脈搏虛弱且快速,病情日益加重,最終發展成為慢性消耗性疾病。

翻閱各種醫書,對於此病並沒有確切的理論或專門的治療方法,醫生們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況持續惡化。然而,實際上這種疾病是由於產後一個月內,女性的經絡空虛,惡露未完全排出,如果此時夫妻同房,就會導致惡露淤積在子宮,無法完全排除,進而導致血液循環受阻,氣血不通,營衛失調,引起發燒。初期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隨著時間推移,血瘀愈來愈嚴重,身體也就愈來愈熱,身體越熱,氣血就越虛弱,血瘀也就越嚴重,最終形成乾血勞症,治療起來也就更為困難。

治療這種疾病,核心就在「補氣」和「通血」四個字。因為氣能引導血液流動,如果氣血不足,瘀血就難以排出,因此,補氣和通血兩者都不可偏廢。血液熱則能流動,血液冷則會凝滯。如果只知道滋陰清熱,反而會讓血液更加凝滯,熱度更甚,長時間下來,血液會逐漸枯竭,氣力也會越來越弱,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夠避免變成慢性消耗性疾病呢?

這裡記錄了兩個治療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希望能為此病提供一些治療原則,希望後世的學習者能夠有所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