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一得》~ 答書 (4)
答書 (4)
1. 答書
尊見以為陰陽孤絕,是手太陰肺經之陰氣孤絕,並非足太陰脾經之陰氣孤絕。但內經云:「陰氣先絕」,而仲師特易以陰氣孤絕,自有深義。若如此說,則「孤」字無著落矣。「孤」字無著落,則「獨」字亦無著落矣。且肺之陰氣孤絕,是竟為盡絕之絕?若肺之陰氣盡絕,尚得為之人耶?前所言足太陰脾經之陰氣孤絕,是脾中為濕熱所阻,不與胃相配,乃隔絕之絕也。且此病之邪,若未及太陰脾經,何以熱勢起伏,每日如是乎?常見治不得法,每致邪易入里而成滯下。此症既與脾無涉,則滯下亦與脾無涉乎?此真所謂任意測度矣!脾主四肢,手足熱者,即邪熱蘊脾之見症也。至於白虎加桂枝湯,乃仲師所制之方,其義非尋常所能測識。仲師為醫中之聖,如薛生白,不過近時之名家耳。若以仲師之方為不足法,而以薛氏之說為大可師,是子貢賢於仲尼矣!癉瘧既為熱邪,是暑病無疑矣。若云無濕,則暑必夾濕之謂何?不過濕有輕重也。舌苔之黃膩,即是濕熱之見症。若夏月之症,壯熱無汗,口渴煩躁,脈象洪數,邪勢起伏有常,而不為之癉瘧,將如何之病而為之真正癉瘧乎?考之內經、金匱,溫瘧與癉瘧大有不同。癉瘧乃夏月傷暑之症,溫瘧自傷寒中來,化火而成熱症,因骨節疼煩,故用白虎加桂枝湯。而薛生白以清瘧飲統治二症,稱為頗效,有識者似未敢深信。葉氏云:「青蒿減柴胡」,一等自有此說。醫家凡病中須用柴胡者,則以青蒿代之,多所貽誤。蓋柴胡入氣分,青蒿入營分;柴胡主升,青蒿主降,大有分別也。不過柴胡、青蒿具屬少陽經藥耳。若邪入營分,而寒熱往來,則用青蒿以清泄膽經之熱為宜。若瘧邪初起,尚在氣分,早用青蒿,有引邪入營,反致淹纏之慮。醫者亦不可不知。愚見如此。
還請高明斧政為荷。
七月中,若能於無病時,將此葛升湯原方分半月內預服三劑,則暑邪表散,秋後不致罹癉瘧。瘧疾並無伏邪矣。已試過幾人。
白話文:
[回覆],你認為「陰氧孤絕」是指手太陰肺經的陰氣孤絕,而不是足太陰脾經的陰氣孤絕。但《內經》中提到的陰氣先絕,張仲景改為陰氣孤絕,必定有其深遠的含義。如果按你的解釋,那「孤」字就顯得沒有根據了。既然「孤」字沒有根據,那麼「獨」字也就失去了意義。
如果肺部的陰氣完全孤絕,這個人還能活嗎?你之前說的足太陰脾經的陰氣孤絕,指的是脾臟被濕熱阻塞,不能和胃協調工作,是一種隔絕。而且,如果這種病的邪氣還沒到達太陰脾經,為什麼每天的熱勢會這樣起伏呢?
常常看到治療方法不當,導致邪氣容易深入體內,形成滯下的病症。既然這個病症和脾臟無關,那麼滯下也和脾臟無關嗎?這真是隨意揣測。脾臟主四肢,手腳發熱就是邪熱在脾臟的表現。
白虎加桂枝湯是張仲景創立的方子,它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張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而薛生白只不過是近代的名醫。如果認為張仲景的方子不值得遵從,卻以薛氏的理論為師,這就像認為子貢比孔子還厲害一樣。
冷熱交替的疾病是由熱邪引起的,肯定是暑病無疑。如果說沒有濕,那麼「暑必夾濕」又是什麼意思?只是濕的程度有輕有重。舌苔黃膩,就是濕熱的表現。如果夏天的病症,高燒無汗,口渴煩躁,脈象洪大,邪氣的起伏有規律,不認為這是冷熱交替的疾病,那該怎麼辦?查閱《內經》和《金匱》,溫熱的瘧疾和冷熱交替的疾病有很大的區別。冷熱交替的疾病是夏季受到暑熱的病症,溫熱的瘧疾則是由風寒轉化為火熱的熱病。因為骨節疼痛,所以使用白虎加桂枝湯。薛生白以清瘧飲統治兩種疾病,稱之為非常有效,但有知識的人似乎不敢深信。
葉氏說,青蒿的用量要少於柴胡,有這種說法。醫生在治療中必須使用柴胡的時候,往往用青蒿代替,造成了許多誤導。柴胡作用於氣分,青蒿作用於營分。柴胡主要作用是提升,青蒿主要作用是下降,有很大的區別。不過,柴胡和青蒿都是少陽經的藥物。如果邪氣進入營分,並且有寒熱交錯的情況,應該使用青蒿來清除膽經的熱。但如果瘧疾剛開始,邪氣還在氣分階段,早用青蒿可能導致邪氣進入營分,造成病情纏綿不愈。這一點,醫生也不能不知道。
我的看法就是這樣。
如果你在七月沒有生病的時候,能夠在半個月內預先服用三次葛升湯的原方,那麼暑邪就會從表面散去,秋天以後就不會有冷熱交替的瘧疾了。我已經試過幾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