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一得》~ 答書 (1)
答書 (1)
1. 答書
接閱尊論至為明晰,欽佩奚似,惟此症自夏至以後至初秋發者,謂之癉瘧;目深秋至初冬發者,謂之伏暑,其實皆傷暑得來。伏暑者,秋涼已深,暑邪伏於營分也,而尊見以為伏暑自有伏暑之病,癉瘧古有癉瘧之名,似以此病忽分為二矣。然劃古有癉瘧之名,自有癉瘧之實,將以何症為癉瘧耶?抑古有癉瘧而今無癉瘧耶?捧讀之下,令人不能無疑。
仲師制白虎加桂枝湯自有深義,而足下以程云來註解為紙上空談,則從古聖賢所論都在紙上,豈亦謂之空談,而不能見諸實事耶?僕非精於此道,亦非行道之人,然既有疑,不能不問,還當明以教我為幸。
黃帝內經千古不磨之作,所言經絡臟腑腧穴陰陽五行連氣,非神聖不能道隻字;仲景傷寒金匱,亦千古不磨之作,有論有證有方有法,多一味便不是此方,異一脈便不是此證,非神聖不能道隻字。第內經所言者是體,仲景所言者是用,此二書實體用相須之要道也。癉瘧一症,內經金匱俱載之,但未竟其詳耳。
太凡四時為病,冬月即發者,謂之正傷寒;然冬寒而反暖,即有冬溫。至於冬傷於寒,至春變溫,至夏變熱,即謂之伏氣矣。故發於春末夏初者,便謂之溫熱病;溫熱病中間,或有溫瘧、癉瘧之形。舉俗所稱春溫似瘧、春溫癉瘧、濕溫似瘧、濕溫癉瘧,或師承相授,或習俗相傳,亦非漫然而稱之也。
大抵夏至以後而病熱者,謂之熱病,新書溫病條辨中所云暑溫是也。挾濕者謂之濕溫,濕溫症治,古方用蒼朮白虎,則知無濕而但熱者,白虎湯是治暑熱之正法矣。今時酷暑炎蒸,忽起涼風雷雨而病者,是暑熱為暴寒遏伏,先用香薷解表數劑之後,忽變大熱、大煩、大渴,而又背獨惡寒,骨節煩疼,白虎加桂枝恰當。由是觀之,白虎湯治暑熱之正方,挾濕則加蒼朮,兼寒則加桂枝,豈不明且確也?
程云來註解白虎清氣,桂枝入營,非不有理,然欠暢達。鄙人無學,何敢批駁前賢?然而認證用藥,要歸著實。加柯氏來穌集改正越婢湯證,非有膽識者不能讀。古人書須自具見識,勿為古人瞞過者,類如此。夫大暑以後,立秋初際,每多但熱不寒,即是癉瘧;寒熱往來,便為瘧疾。當此之時,其治尚易,因暑邪內伏未深也。逮至秋分之後,寒露霜降,則邪伏遽深,而其為病亦重矣。
夫豈伏暑門中而無癉瘧之症哉?仲景云:太陽病或巳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緊、無汗者,名曰傷寒;若脈緩有汗者,名曰中風,是從傷寒中分出中風也。若夫癉瘧是熱症也,雖當初起,必見熱重煩冤,舌紅無苔,或有苔而亦甚薄,與伏暑之初起,微熱淹淹,舌上苔滑者不同。由是觀之,雖屆深秋,其病初起,熱重煩冤者,即屬癉瘧,便不得謂之伏暑矣。
暑濕內蘊,微熱淹淹,舌苔白膩,雖系秋初,便與伏暑相類,但不名伏暑而名濕熱病耳。尤在涇解風傷衛、寒傷營二句云: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而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泄,衛而虛者,寒猶不固。古稱大青龍治風寒兩傷營衛之法,詎知是中風衛實之方。風為陽邪,內郁化火,煩躁特甚,故用石膏。衛實無汗,發熱惡寒,故用麻桂。此語獨超千古。
又有暑病解云:暑屬火,暑必挾濕,故陰虛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陽虛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此亦名言,非同泛泛。由是觀之,患癉瘧者,陰虛火盛之人為多,即經旨肺素有熱之來路也;患伏暑者,陽虛濕勝之人不少,即濕性滯濡之意也。惟濕鬱必化熱,六氣皆從火化,故濕熱伏暑病亦有化燥而用清法者,不可不知。
乃若癉瘧燥熱居多,清解是其正法,清解維何?辛涼是也。如薄荷、牛蒡、桔梗、連翹、豆卷、青蒿、竹葉、蘆根等味,因其病方初起,後人不敢用白虎開場,但用輕清涼解,取意則同,而命劑懸殊矣。儀翁先生好學深思,特舉葛升為癉瘧開首之法,豈不另具卓見?第伏暑之病,邪居足太陰脾為多,用升葛從脾胃提出伏邪,頗有意義。
若癉瘧邪居手太陰肺為最多,肺主一身氣化,為清肅之臟,似宜輕清解散為穩。病情變化不可勝數,處方定法,統以見症為憑。故癉瘧見虛者,加沙參、麥冬、洋參之屬;挾濕者,加蘆根、滑石、川通草之流。果熱甚而大煩大渴者,則竟用白虎;熱甚而挾虛,則白虎加人參或竹葉石膏之類。熱甚煩渴過飲水而挾濕者,河間五苓、三石甘露飲最妙。如上症挾濕而又停濁者,子利甘露飲尤妙。
要皆不離肺熱二字,而後傳布三焦,生津降火,補氣養陰,總以肺胃為主,未及脾腎,又為病後培元之著矣。此癉瘧症治之大略,未足為明者道也。雖然,病變無常,方難執一,以余閱歷,同一病也,而體氣不同,則治法變矣。悵璐玉醫通,有兼症晰義兩卷,最為明晰,暇日觀之,足令人心機活潑。叨居愛末,冒昧直言,伏祈垂察是荷。
白話文:
答書
讀完您的論述,覺得非常清晰透徹,令人欽佩。只是關於此病,夏至後至初秋發病的稱為癉瘧,深秋至初冬發病的稱為伏暑,這兩種病其實都是因暑邪侵襲所致。伏暑是指秋涼已深,暑邪潛伏於人體營氣之中。您將伏暑和癉瘧區分為兩種不同的疾病,認為伏暑自有伏暑的病症,癉瘧也有其名稱,似乎將此病硬生生地分成了兩類。但既然古已有癉瘧之名,也有其真實存在,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病症才算是癉瘧呢?難道古已有癉瘧,而今卻沒有了嗎?讀到這裡,我不得不產生疑問。
仲景大師所創的白虎加桂枝湯自有其深刻道理,而您用程云來的註解來解釋,卻像是紙上談兵。難道古聖賢的論述也都是紙上談兵,不能體現在實際應用中嗎?我並不精通醫道,也不是行醫之人,但既然有了疑問,就不能不提出,還望您能指點迷津。
《黃帝內經》是千古不朽的著作,書中所論及的經絡、臟腑、腧穴、陰陽五行、氣的運化,非聖人不能闡述一二;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也是千古不朽之作,論證俱全,方藥精確,多加一味藥就不是這個方子,脈象不同就不是這個病症,非聖人不能闡述一二。只是《內經》講的是理論基礎,《傷寒論》講的是臨床應用,這兩本書的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癉瘧這種病,《內經》和《金匱要略》中都有記載,只是沒有詳細闡述而已。
一般來說,四季的疾病,冬月發病的稱為正傷寒;但是冬天寒冷卻反而是溫熱的,則稱為冬溫。至於冬天受寒,到春天轉為溫熱,到夏天轉為炎熱,就叫做伏氣。因此,在春末夏初發病的,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中,有的有溫瘧、癉瘧的症狀。民間常說的春溫似瘧、春溫癉瘧、濕溫似瘧、濕溫癉瘧等稱謂,或者是由師承相傳,或者是由習俗相傳,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總之,夏至以後發熱的病,稱為熱病,《溫病條辨》中所說的暑溫就是這樣。夾雜濕邪的稱為濕溫,治療濕溫的古方用蒼朮白虎湯,由此可見,如果只是單純發熱沒有濕邪,那麼白虎湯就是治療暑熱的正治方法。現在酷暑炎熱,突然刮起涼風下雨而生病的,這是暑熱被暴寒所遏制,先用香薷解表幾劑,之後突然出現高熱、煩躁、口渴,而且背部獨自惡寒,骨節酸痛,那麼白虎加桂枝湯就恰當了。由此看來,白虎湯治療暑熱是正方,夾雜濕邪就加蒼朮,兼有寒邪就加桂枝,豈不清晰明確?
程云來註解白虎湯清泄陽氣,桂枝入營氣,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通达。我學識淺薄,怎敢駁斥前賢?但是辨證用藥,要注重實踐。柯氏所著《來蘇集》改正越婢湯的證候,沒有膽識的人是讀不懂的。閱讀古人的著作,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要被古人所蒙蔽,這點很重要。大暑之後,立秋之初,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發熱不寒,這就是癉瘧;寒熱往來交替,就是瘧疾。在這個時候,治療相對容易,因為暑邪內伏還不深。等到秋分之後,寒露霜降,邪氣就潛伏得很深了,病情也會加重。
難道伏暑的病症中就沒有癉瘧嗎?仲景說: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有發熱,都必須惡寒、身體疼痛、嘔吐、脈緊、無汗,這叫做傷寒;如果脈緩有汗,就叫做中風,這是從傷寒中分出中風。而癉瘧是熱證,即使初期,也必然會出現發熱、煩躁不安、舌紅無苔,或者有苔也很薄,這和伏暑初期,微熱綿綿,舌苔潤滑的不同。由此看來,即使到了深秋,疾病初期,如果發熱、煩躁不安,就屬於癉瘧,就不能稱為伏暑了。
暑濕內蘊,微熱綿綿,舌苔白膩,即使是在初秋,也和伏暑相似,但不能稱為伏暑,而稱為濕熱病。尤在涇在《傷寒論》中解說「風傷衛,寒傷營」這兩句話說:寒邪輕的,只傷及衛氣;風邪重的,就會傷及營氣。衛氣充實的,風邪也難以侵入;衛氣虛弱的,寒邪也難以抵禦。古人稱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兩傷營衛,卻不知道這是治療中風衛氣實證的方劑。風邪是陽邪,內郁化火,煩躁尤甚,所以用石膏;衛氣實證無汗,發熱惡寒,所以用麻黃和桂枝。這句話獨特超群,超越千古。
還有一種關於暑病的說法:暑邪屬火,暑邪必然夾雜濕邪,因此陰虛火旺的人,暑邪就寓於火之中;陽虛濕盛的人,暑邪就潛伏於濕邪之中。這也是精闢的論述,不是泛泛而談。由此看來,患癉瘧的人,陰虛火旺的人居多,這就是經方中肺部素有熱邪的病理基礎;患伏暑的人,陽虛濕盛的人不少,這就是濕邪停滯的病理基礎。只是濕邪鬱積必然化熱,六淫邪氣都從火化,所以濕熱伏暑病也有化燥而用清法的,不可不知。
癉瘧以燥熱為主,清解就是其正治方法。清解用什麼藥呢?辛涼藥就是。比如薄荷、牛蒡子、桔梗、連翹、扁豆花、青蒿、竹葉、蘆根等等,因為此病初期,後人不敢用白虎湯開頭,只用輕清涼解的藥物,用意相同,而處方卻大相徑庭。儀翁先生好學深思,特別提出用葛根湯治療癉瘧,豈不另有獨到見解?只是伏暑的病邪多停留在足太陰脾經,用葛根湯從脾胃把伏邪排出,頗有意義。
如果癉瘧邪氣多停留在手太陰肺經,肺主一身氣化,是清肅之臟,似乎宜用輕清解表藥物為穩妥。病情變化不可勝數,處方用藥,總是以所見證狀為依據。因此,癉瘧見證虛弱的,加沙參、麥冬、西洋參之類;夾雜濕邪的,加蘆根、滑石、川通草之類;如果發熱嚴重而煩躁口渴的,就用白虎湯;發熱嚴重而兼見虛弱的,就用白虎湯加人參或者竹葉石膏之類;熱甚煩渴,大量飲水而夾雜濕邪的,河間的五苓散、三石甘露飲最佳;如果上述證狀夾雜濕邪而又停滯的,子利甘露飲尤佳。
總之,都不脫離肺熱兩個字,然後傳布三焦,生津降火,補氣養陰,總以肺胃為主,未涉及脾腎,也是病後調理的重點。這就是癉瘧治療的大致方法,不足為外人道也。雖然,病情變化無常,治療方法也不可拘泥於一種,以我的經驗來看,同是這種病,但體質氣候不同,治療方法就不同了。我讀過《璐玉醫通》,其中關於兼證的論述最為清晰,有空可以看看,能使人思路開闊。我學識淺薄,冒昧直言,還請您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