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陰虛盜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盜汗是指入睡後汗出,醒後汗止,或醒後汗出不止,汗出量較多,汗出不受外界溫度、濕度的影響,常伴有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症狀。
陰虛盜汗是由於陰虛內熱,虛火擾動所致。陰虛包括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虛。精、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肌膚,則可出現盜汗。陰虛內熱,虛火擾動,可使心神不寧,出現心煩失眠。陰虛津液虧虛,可出現口乾咽燥。
陰虛盜汗的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門冬湯等。
陰虛盜汗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具有滋陰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蓮子、銀耳、鴨肉、豬肉、牛奶等。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以免耗傷陰液。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以免加重病情。
陰虛盜汗患者要注意適當鍛鍊,增強體質。鍛鍊時要選擇合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鍛鍊時要量力而行,避免過度疲勞。
陰虛盜汗患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根據病情進行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大方脈》:「陰虛盜汗,甚者服柏子仁丸(見收澀門),輕者用四物湯加蜜黃耆、浮小麥、炒黃芩、川連(見理血門),外用撲汗法(見收澀門)。」
柏子仁丸
- 1.《大方脈》:「陰虛盜汗,甚者服柏子仁丸(見收澀門),輕者用四物湯加蜜黃耆、浮小麥、炒黃芩、川連(見理血門),外用撲汗法(見收澀門)。」
- 2.《大方脈》:「_柏子仁丸_,治陰虛盜汗。」
- 3.《湯頭歌訣》:「人參術,麥麩牡蠣麻黃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陰虛盜汗棗丸吞。〔柏子仁(炒研去油)二兩,人參、白朮、牡蠣(煅)、麻黃根、半夏、五味子各一兩,麥麩五錢,棗肉丸,米飲下。心血虛則臥而汗即出,柏仁養心寧神,牡蠣、麥麩涼心收脫,五味斂汗,半夏燥濕,麻黃根專走肌表,引參、術以固衛氣。〕」
- 4.《醫方集解》:「治陰虛盜汗。」
- 5.《成方切用》:「治陰虛盜汗。(睡而汗出曰盜汗,屬陰虛者居多。)」
牡蠣湯
- 1.《靈藥秘方》:「一陰虛盜汗小便過多元陽不足牡蠣湯下」
當歸六黃湯
- 1.《幼幼集成》:「_當歸六黃湯_,治痘後陰虛盜汗,睡著而出者。」
- 2.《醫學從眾錄》:「治陰虛盜汗,不用當歸六黃湯,以其味苦不宜於胃也。此方用酸甘化陰法。(合前加減大建中湯辛甘化陽法,可悟用藥之妙。)」
- 3.《醫學實在易》:「_葉氏方_,治陰虛盜汗,不用當歸六黃湯,以其味苦,不宜於胃也。此方用酸甘化陰法(合前加減大建中湯辛甘化陽法,可悟用藥之妙。)」
- 4.《成方便讀》:「_當歸六黃湯有力,耆柏芩連二地協。陰虛盜汗不能眠,火擾營中難靜熄。_」
- 5.《傷寒瘟疫條辨》:「_當歸六黃湯_,治陰虛盜汗。又方用蓮子七枚,黑棗七枚,浮麥七錢,馬料豆七錢,水煎,治同。」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