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12)
卷六上 (12)
1.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手足癱瘓,及痰盛泄瀉。(肥人滑泄,多屬之痰,脈滑不食不飢,多責之痰。)白附子,南星(二兩),半夏(水浸去衣七兩),川烏(去皮臍五錢)
四味俱生用為末,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擺出粉,未出者以手揉令出渣,再擂再擺,以盡為度。用磁盆日曝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後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無時。如癱瘓,酒下。
此治風痰之上藥也,然藥味雖經浸曝,毒氣已殺,溫性猶存。熱痰迷竅,非所宜施。
白話文:
治療風痰過盛,導致嘔吐、口水過多、口眼歪斜、手腳癱瘓,以及痰多引起的腹瀉。(肥胖的人容易腹瀉,多半屬於痰濕體質,脈象滑數且不覺得餓也不想吃東西,大多是因為痰引起的。)使用白附子、天南星(各二兩),半夏(用水浸泡後去除外皮,七兩),川烏(去皮和臍,五錢)。
將這四味藥都生用磨成粉末,用生絲絹袋裝起來,在井花水中來回搖動,讓藥粉溶解出來,沒有溶解出來的用手揉搓幫助溶解,將藥渣去除,再繼續搖動和揉搓,直到藥粉完全溶解。把藥水倒進瓷盆裡,白天曝曬陽光,晚上放在露天,每天換新的水,攪拌後讓它沉澱,春天浸泡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把水倒掉,曬乾後藥粉會像玉片一樣,用糯米粉調成稀糊,把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顆,用生薑湯送服,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如果是治療癱瘓,可以用酒送服。
這個藥是治療風痰的良藥,雖然藥材經過浸泡和曝曬,毒性已經降低,但溫熱的藥性仍然存在。如果是熱痰阻塞心竅,就不適合使用這個藥。
2. 星附散
治中風能言,口不歪而手足拽曳者。
南星,半夏(各制),茯苓,殭蠶(炒),川烏(去皮臍),人參,黑附子,白附子(八分),煎成,熱服,得汗愈。(凡用附子藥,多取冷服,謂熱因寒用也。此用烏頭附子人參一派溫補,絕無發散之藥,向非加以熱服,亦何由而得汗耶。)
此治虛風寒痰之主藥也。風虛則熾,痰寒則壅,阻遏脾中陽氣,不得周行,故手足為之拽曳。用此方熱服,以助脾中之陽,俾虛風寒痰,不相互結,乃至得汗。則風從外出,痰從下出,分解而病愈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星附散」是用來治療中風後還能說話,但嘴巴沒有歪斜,只是手腳會不自主抽動的人。
藥方組成為:製南星、製半夏、茯苓、炒殭蠶、去皮臍的川烏、人參、黑附子、白附子,各取八分,將這些藥材煎煮後,趁熱服用,服藥後出汗就會痊癒。(一般使用附子的藥方多是冷服,因為認為熱性的病要用寒性的藥來治療。但這個藥方用的是烏頭、附子、人參這些溫補的藥材,完全沒有發散的藥,如果不是熱服,又怎麼能發汗呢?)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虛引起的風邪和寒痰。當身體虛弱時,風邪就會更盛,寒痰則會阻塞經絡,阻礙脾胃的陽氣運行,使得陽氣無法正常流動,所以手腳才會抽動。用這個藥方熱服,可以幫助脾胃的陽氣,讓虛風和寒痰不再互相糾結,進而發汗。這樣風邪就會從體表排出,寒痰就會從下方排出,當這些問題都分解後,病自然就會好了。
3. 治風六合湯
治風虛眩暈。
方見卷一下理血門四物湯附方內。
白話文:
治療風邪引起的虛弱眩暈。
這個藥方在第一卷的下冊,治療血症的四物湯附方裡可以找到。
4. 三聖散
治中風,手足拘攣,口眼喎斜,腳氣行步不正。
當歸(酒洗炒),玄胡索(微炒為末),肉桂(去粗皮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按此方治血虛風入之專劑也,故取以治口眼喎斜之左急右緩者。然血藥中而加地黃白芍秦艽杜仲牛膝,風藥中而加天麻防風羌活白芷細辛,或加獨活以去腎間風,加萆薢以除下焦熱,又當隨證酌量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三聖散」,是用來治療中風,導致手腳抽筋、口眼歪斜、以及腳氣病造成走路不穩的症狀。
藥材包含:當歸(用酒洗過後炒過)、玄胡索(稍微炒過磨成粉末)、肉桂(去除粗皮)各等份,全部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在空腹時用溫熱的酒調和後喝下。
這個藥方主要是針對血虛導致風邪入侵的病症,所以可以治療口眼歪斜,且左邊肌肉緊縮,右邊肌肉鬆弛的狀況。但是,如果病況是血虛,可以考慮在藥方中加入熟地黃、白芍、秦艽、杜仲、牛膝;如果是風邪入侵,可以考慮在藥方中加入天麻、防風、羌活、白芷、細辛;或是加入獨活來去除腎臟部位的風邪,加入萆薢來去除下焦的熱。這些藥材的增減,都應該依照病人的實際情況來斟酌使用。
5. 加味六君子湯
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衰者,須用此專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
六君子每味一錢加竹瀝(半小盞)麥冬(三錢)加姜三片,棗二枚。口渴,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
按中風門中,從不錄用此方,所謂治末而忘其本也。夫風淫末疾,四肢不舉,乃風淫於內,虛者多,實者少。審其果虛,則以六君子加甘寒藥,如竹瀝麥冬之屬,允為治虛風之儀式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四肢無力,屬於脾胃虛弱的人使用的,必須用這個方子來針對病因治療,不能加入治療風邪的藥物。
六君子湯每一味藥材用一錢,另外加入竹瀝(半小杯)、麥冬(三錢),再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葳蕤和石膏。如果虛弱得很厲害,但沒有發熱的現象,就加入附子。
一般來說,中風的治療方法中,不會使用這個方子,這是因為只顧著治療症狀而忽略了根本原因。像風邪引起的四肢無力,其實是風邪在體內作亂,通常是虛證比較多,實證比較少。如果確定是虛證,就用六君子湯加上甘寒的藥材,像是竹瀝、麥冬之類的,這才是治療虛風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