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六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上 (13)

1. 薏苡仁湯

治痹在手足,濕流關節。並治手足流注疼痛,麻木不仁,難以屈伸。

薏苡仁,當歸,芍藥,桂心,麻黃,甘草,蒼朮(米泔浸炒),加薑煎。

白話文:

薏苡仁、當歸、芍藥、桂心、麻黃、甘草、蒼朮(用米泔浸泡後炒香),加入薑一起煎煮。

此治風濕相搏,關節不利之證。故以薏苡仁為君,舒筋除濕,其力和緩,當倍之,又倍加之。至於麻黃雖難能通陽氣,然在濕勝方中,即無汗不可多用,減之又減可也。

白話文:

這藥方用來治療風濕相搏,關節不利的情況。因此以薏苡仁作為君藥,具有舒筋祛濕的作用,藥力平和緩和,應加倍用量,再加倍用量。至於麻黃雖然能散寒通陽氣,但用在濕氣盛多的方劑中,即使沒有汗症也不可多用,可以減少用量。

2. 人參補氣湯

治手指麻木。

人參,黃耆(二錢),升麻,柴胡,芍藥,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五分)

按諸陽起於指,手指麻木,風已見端。宜亟補其氣,以御外入之風,故用此為綢繆計也。

白話文: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強壯身體的作用

黃耆: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的作用

升麻:具有升陽發散、解表散寒的作用

柴胡:具有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芍藥:具有養血活血、緩急止痛的作用

生甘草:具有補氣益血、清熱解毒的作用

炙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益氣健脾的作用

五味子:具有補氣益血、養陰生津的作用

3. 烏頭粥

治痹在手足,風淫末疾,並治風寒濕麻木不仁。(此粥大治手足不遂,及腫痛不能舉者,宜服此預防之。)

白話文:

治療手腳的痹症,以及因風邪引起的末梢疾病,同時也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麻木無感。這種粥對於手腳不靈便,以及腫痛無法抬起的情況非常有效,適合用來預防這些症狀。

烏頭(生研為末),每用香熟白晚米二合,入藥末四錢,以砂罐煮作稀粥,不可太稠。下生薑汁一匙,白蜜三匙,攪勻,空心溫啜之為佳。如中濕多,更加苡仁末三錢。

白話文:

烏頭(生研為末),每次使用香熟白晚米二合,加入藥末四錢,用砂鍋煮成稀粥,不可太稠。加入生薑汁一匙,白蜜三匙,攪拌均勻,空腹時溫熱飲用為佳。如果體內濕氣較多,可再加入苡仁末三錢。

按四肢為諸陽之本,本根之地,陽氣先已不用,況周身經絡之末乎。故用烏頭合谷味,先從營衛所生之地注力,俾四末之陽,以漸而充也。

白話文:

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最先消耗的是四肢筋骨,何況周身經絡的末梢呢。所以使用烏頭合谷湯,首先從營衛所生的部位著手,使四肢的陽氣慢慢充盛起來。

4. 桂枝五物湯

治在上之痹。

方見卷三上桂枝附方內

此乃金匱治血痹之方也,血痹而用桂枝湯加黃耆,以其風邪獨勝,風性上行,故其痹在上也。其脈微澀,寸口關上小緊,緊處,乃邪著之驗也。然又曰: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此方主之。又可見風性善行,隨其或上或下,又皆主以此方矣。(桂枝湯,為中風一證群方之祖。

白話文:

這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血痹的方子。血痹使用桂枝湯加黃耆,因為風邪獨勝,風性上行,所以血痹在上面。脈象微澀,寸口關上小緊,緊處,是邪氣著於脈絡的表現。但是又說:寸口關上微弱,尺中稍緊,外證身體麻木不仁,像風痹的狀況,用這個方子治療。由此可見風性善於遊走,隨其或上或下,所以都可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桂枝湯,是中風證所有方子的祖方。)

不但中絡,即中經中腑中臟藥中,皆當加入本方。以風從外入者,究竟必驅從外出故也。後人竟用續命湯為加減,此方置之不錄。未免得流忘源矣,又況源流俱失者哉。)

白話文:

無論是因中焦、經絡、腑臟,抑或是長期服藥引起的,都應該加入本方治療。如果是因風邪從體外入侵而引起的病症,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風從體表驅除出來。後人竟然以續命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治療,導致此方逐漸被埋沒,不為人知。這難免會讓人產生捨本逐末的想法,更何況是源和流同時被遺忘的情況呢?

5. 十味銼散

治在臂之痹,又治中風,血弱臂痛,連及筋骨,舉動難支。

附子(炮),黃耆,當歸,白芍(一錢),川芎,防風,白朮(七分),茯苓,肉桂(五分),熟地(酒洗焙乾二錢。),薑三片,棗二枚,臨臥服。

白話文:

附子(炮製過的),黃耆,當歸,白芍(一錢),川芎,防風,白朮(七分),茯苓,肉桂(五分),熟地黃(用酒洗淨焙乾,二錢),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睡前服用。

按臂痛,乃筋脈不舒,體盛者可去其筋脈中之風。然既已血痹,所受風燥之累不淺。故取此方養血之中,加附子之力,通其陽氣,而用防風,反佐黃耆,出其分肉腠理之風也。

白話文:

手臂疼痛,是經絡不通暢所引起的,體質強壯的人可以藉由疏通筋脈中的風氣來治療。然而,當血脈已經瘀阻時,所受到風燥的傷害也不小。因此,取此方在養血的同時,加入附子的力量,疏通陽氣,再配合防風,以黃耆來輔助,將肌肉腠理中的風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