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14)
卷六上 (14)
1. 通痹散
治腰以下至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或因酒熱立冷水中,久成此疾。
天麻,獨活,當歸,川芎,白朮,藁本(等分),末之。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此方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於陰股,其邪已過於營衛。故變桂枝五物之制,而用此散,緩緩分出其邪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通痹散」是用來治療腰部以下到腳,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而成的痹症。症狀表現為兩隻腳到肚臍一帶冰冷像冰塊一樣,無法自己抬起來。有時候是因為喝酒後身體發熱,然後又站到冷水裡,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種疾病。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天麻、獨活、當歸、川芎、白朮、藁本,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酒送服。
這個方子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陰股部位,邪氣已經深入到營衛層面,所以改變了桂枝五物湯的組方,而使用這個藥散,目的在於慢慢地將邪氣從體內散發出去。
2. 史國公藥酒方
治中風語言謇澀,(風中舌木。)手足拘攣,(風燥其筋而血不濡也。)半身不遂。(邪並於虛。)痿痹不仁。(風而兼濕。頑麻痿痹也。),晚蠶砂(炒),龜甲(醋炒),虎脛骨(穌炙),松節(杵),防風,杜仲(薑汁炒斷絲),川萆薢,川牛膝(酒浸),當歸(酒洗),白朮(土炒),羌活(二兩),蒼耳子(炒槌碎),秦艽(四兩),枸杞(五兩),茄根(八兩蒸熟),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數次,常令醺醺不斷。
防風羌活蒼耳秦艽松節茄根蠶砂萆薢,既以祛風,兼以燥濕。(松節能除骨節間之風,茄根散血消腫,能療凍瘡,亦散寒之品。)當歸枸杞杜仲牛膝,補陰潤燥,養血榮筋。白朮補氣而健脾,(脾主四肢。)虎脛驅風而壯骨。(風從虎,故虎骨治風。虎雖死猶立不僕,其氣力皆在前脛,且脛骨能入手足,若腰脊痛,又當用脊骨。
)鱉甲亦厥陰血分之藥,能益陰血而去肝風。風濕去,氣血旺,則病除矣。(治風治痹。藥酒方亦不為少。此方平中之奇。功效頗著。後有增入白花蛇一條者。此又以腸胃漫試其毒。所不取也。)
白話文:
這個藥酒方,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說話不清楚(像是舌頭僵硬),手腳抽筋攣縮(因為風邪乾燥筋脈,導致血液無法滋養),半身不遂(邪氣侵犯虛弱的部位),以及肢體麻木無力(因為風邪夾帶濕氣,導致麻木無力)。
藥材包含:炒過的晚蠶砂、醋炒過的龜甲、酥油炙烤過的虎脛骨、擣碎的松節、防風、薑汁炒斷絲的杜仲、川萆薢、酒浸過的川牛膝、酒洗過的當歸、土炒過的白朮、羌活(二兩)、炒過並槌碎的蒼耳子、秦艽(四兩)、枸杞(五兩)、蒸熟的茄根(八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用絹布袋裝好,浸泡在三十斤沒有灰的酒中,煮熟。等酒退去火氣後服用,每天服用多次,保持微微有酒意的狀態。
方中的防風、羌活、蒼耳子、秦艽、松節、茄根、蠶砂、萆薢,這些藥材可以去除風邪,同時也能夠乾燥濕氣。(松節可以去除骨頭關節間的風邪,茄根可以散瘀消腫,治療凍瘡,也是一種散寒的藥材)。當歸、枸杞、杜仲、牛膝,可以補養陰液、潤燥、養血並滋養筋脈。白朮可以補氣並健脾(脾臟主導四肢的活動)。虎脛骨可以驅風並強壯骨骼。(因為風從虎生,所以虎骨可以治療風病。老虎雖然死了,卻仍然能站立不倒,它的力量都在前脛,而且脛骨能連通手腳,如果是腰背疼痛,就應該用脊椎骨)。
龜甲是屬於厥陰血分的藥材,能夠補益陰血,並去除肝風。當風邪和濕氣被去除,氣血就會旺盛,疾病自然就能夠痊癒。(這個藥方是治療風病和痺症,這類藥酒方也相當多。這個藥方屬於一般中具有奇效的類型,效果顯著。後來有人加入白花蛇一條,這是試圖用腸胃來試驗蛇毒,是不應該採取的作法)。
3. 三因白散子
治肝腎中風,涎潮壅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痛眩暈。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及霍亂吐瀉,小便淋滴不通。
大附子(去皮臍生),滑石(桂府者五錢),半夏(制七錢半),為末。每用二錢。姜七片。蜜半匙煎。空心冷服
按此方甚超,但不明言其所以然。且引兼治陰證傷寒,霍亂吐瀉等證為言,轉覺泛而不精矣。蓋此即濁陰上逆之證。緣肝腎之氣,厥逆而上,是以涎潮壅塞,舌喑不語,痰沫吐咯難出,頭目重眩。故非附子不能驅其濁陰,然獨陰走下竅者也。濁陰既上逆,其下竅必不通,故用滑石之重,引濁陰仍順走前陰之竅,亦因附子雄入之勢而利導之也。更慮濁陰遇胸中之濕痰,兩相留戀。
再加半夏,以開其痰,庶涎沫與濁陰具下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三因白散子」,主要治療肝腎功能失調導致的「中風」症狀,表現為口水過多、痰液壅塞以致無法說話、嘔吐痰沫、頭痛頭暈。這個方子也可以用來治療陰證傷寒,症狀是脈搏沉伏,以及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小便不暢等。
藥方組成:大附子(去掉皮和臍,生用),滑石(產自桂府的,五錢),半夏(炮製過的,七錢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搭配七片生薑,半湯匙蜂蜜,用水煎煮後,在空腹時冷服。
這個藥方效果很好,但沒有詳細說明其原理。並且它提到可以兼治陰證傷寒、霍亂吐瀉等,反而顯得不夠精確。實際上,這應該是屬於濁陰之氣上逆的病症。因為肝腎之氣逆反而上,所以會出現口水過多、痰液壅塞、舌頭麻木不能說話、痰沫難以吐出、頭暈眼花等症狀。因此,必須使用附子才能驅散濁陰,但附子本身是往下走的藥。因為濁陰之氣向上逆行,導致下竅不通,所以要用大量的滑石,引導濁陰重新向下,從前陰排出,這也借助了附子強大的藥力來疏導。同時,還要考慮到濁陰可能和胸中的痰濕互相糾纏,所以加入半夏來化痰,使口水痰液和濁陰一起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