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六上 (14)
卷六上 (14)
1. 通痹散
治腰以下至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或因酒熱立冷水中,久成此疾。
白話文:
治療從腰部以下到腳部,因風、寒、濕三種邪氣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痹症。兩腳到肚臍部位冷得像冰一樣,無法自主抬舉。有的是因為酒後身體發熱時站在冷水中,長時間後形成這種疾病。
天麻,獨活,當歸,川芎,白朮,藁本(等分),末之。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白話文:
天麻、獨活、當歸、川芎、白朮、藁本(各等分),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酒調和後服用。
此方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於陰股,其邪已過於營衛。故變桂枝五物之制,而用此散,緩緩分出其邪也。
白話文:
此藥方是針對風寒濕三種病氣,混合進入陰股,這些病邪已經進入營衛層面。因此,改變了桂枝五物的藥方,而使用這個藥散,慢慢地把病邪分出來。
2. 史國公藥酒方
治中風語言謇澀,(風中舌木。)手足拘攣,(風燥其筋而血不濡也。)半身不遂。(邪並於虛。)痿痹不仁。(風而兼濕。頑麻痿痹也。),晚蠶砂(炒),龜甲(醋炒),虎脛骨(穌炙),松節(杵),防風,杜仲(薑汁炒斷絲),川萆薢,川牛膝(酒浸),當歸(酒洗),白朮(土炒),羌活(二兩),蒼耳子(炒槌碎),秦艽(四兩),枸杞(五兩),茄根(八兩蒸熟),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數次,常令醺醺不斷。
白話文:
用於治療中風引起語言困難,手腳拘攣,半身不遂,麻痹不仁等症狀。
配方:
- 晚蠶砂(炒)
- 龜甲(醋炒)
- 虎脛骨(穌炙)
- 松節(杵)
- 防風
- 杜仲(薑汁炒斷絲)
- 川萆薢
- 川牛膝(酒浸)
- 當歸(酒洗)
- 白朮(土炒)
- 羌活(二兩)
- 蒼耳子(炒槌碎)
- 秦艽(四兩)
- 枸杞(五兩)
- 茄根(八兩蒸熟)
做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放入絹袋中,浸泡在三十斤無灰酒中,煮熟後服用。每天服用數次,並保持一定的醉意。
防風羌活蒼耳秦艽松節茄根蠶砂萆薢,既以祛風,兼以燥濕。(松節能除骨節間之風,茄根散血消腫,能療凍瘡,亦散寒之品。)當歸枸杞杜仲牛膝,補陰潤燥,養血榮筋。白朮補氣而健脾,(脾主四肢。)虎脛驅風而壯骨。(風從虎,故虎骨治風。虎雖死猶立不僕,其氣力皆在前脛,且脛骨能入手足,若腰脊痛,又當用脊骨。
白話文:
防風、羌活、蒼耳、秦艽、松節、茄根、蟬蛻、萆薢,是用來祛風,同時又能燥濕。(松節能去除骨節間的風,茄根能散血消腫,能治療凍瘡,也是散寒的藥物。)當歸、枸杞、杜仲、牛膝,用來補陰潤燥,養血榮筋。白朮能補氣健脾,(脾主四肢。)虎脛能驅風壯骨。(風從虎,所以虎骨能治風。老虎雖然死了還站著不倒,它的氣力和勇猛都匯聚在前腿,而且脛骨可以送入手足,如果腰脊痛,還應該用脊骨。
)鱉甲亦厥陰血分之藥,能益陰血而去肝風。風濕去,氣血旺,則病除矣。(治風治痹。藥酒方亦不為少。此方平中之奇。功效頗著。後有增入白花蛇一條者。此又以腸胃漫試其毒。所不取也。)
白話文:
鼈甲也是厥陰血分之藥,能夠滋陰血而祛除肝風。風濕消除,氣血旺盛,病症就能夠痊癒。(治療風濕痹症,藥酒方的數量也不少。這個方子是平庸中的神奇,效果顯著。後來有人添加了白花蛇一條,以此來試探腸胃能否承受它的毒性,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
3. 三因白散子
治肝腎中風,涎潮壅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痛眩暈。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及霍亂吐瀉,小便淋滴不通。
白話文:
治療肝腎中風,口中有大量唾液阻塞,無法說話,嘔吐痰沫,頭痛眩暈。也治療陰性傷寒,六脈沈伏,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小便不通暢。
大附子(去皮臍生),滑石(桂府者五錢),半夏(制七錢半),為末。每用二錢。薑七片。蜜半匙煎。空心冷服
白話文:
-
大附子(去皮,臍生):去除皮和臍的附子。
-
滑石(桂府者五錢):產自桂府的滑石,用量為五錢。
-
半夏(制七錢半):加工過的半夏,用量為七錢半。
-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
-
每次服用二錢的藥末。
-
加入七片生薑。
-
加半匙蜂蜜煎煮。
-
空腹時服用,藥液應冷卻。
按此方甚超,但不明言其所以然。且引兼治陰證傷寒,霍亂吐瀉等證為言,轉覺泛而不精矣。蓋此即濁陰上逆之證。緣肝腎之氣,厥逆而上,是以涎潮壅塞,舌喑不語,痰沫吐咯難出,頭目重眩。故非附子不能驅其濁陰,然獨陰走下竅者也。濁陰既上逆,其下竅必不通,故用滑石之重,引濁陰仍順走前陰之竅,亦因附子雄入之勢而利導之也。更慮濁陰遇胸中之濕痰,兩相留戀。
再加半夏,以開其痰,庶涎沫與濁陰具下矣。
白話文:
這個方劑非常好,但是沒有說明為什麼。而且還提到兼治陰證傷寒,霍亂吐瀉等證,就顯得泛而不精了。這本來就是濁陰上逆的證狀。因為肝腎之氣,厥逆而上,所以涎潮壅塞,舌頭喑啞不語,痰沫吐咯難出,頭目重眩。所以不是附子不能驅濁陰,但是獨陰走下竅者也。濁陰既然上逆,其下竅必不通,所以用滑石之重,引濁陰仍順走前陰之竅,亦因附子雄入之勢而利導之也。更慮濁陰遇胸中之濕痰,兩相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