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寒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寒痹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其主要症狀為四肢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嚴重者可伴有肌肉萎縮、關節變形。寒痹的病因主要與感受風寒濕邪、經絡氣血失調有關。

寒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四肢關節疼痛、麻木:疼痛多為隱痛,可伴有酸脹感,麻木多為局部性,可逐漸加重。
  2. 屈伸不利:關節活動受限,可伴有僵硬感。
  3. 肌肉萎縮: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關節變形。
  4. 其他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身倦乏力等。

寒痹的治療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桂枝、白芍、細辛、川芎、當歸、紅花、桃仁、羌活、防風、獨活等。此外,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方法對寒痹也有一定的療效。

寒痹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 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

如果出現寒痹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古今名醫方論》:「續命乃麻黃湯之變者,加乾薑開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風痹,當歸和血,人參益氣,川芎行血散風也。其並治咳逆上氣,面浮,亦為風寒而致之也。(分疏明晰,深為用方者採擇無誤。)
  • 2.《儒門事親》:「余又以無憂散,瀉人冬月得水中之寒痹,次以麻黃湯,數兩作一劑,煎之棗姜,熱服汗出而愈。如未愈者,以瓜蒂散湧之,以火助其汗,治寒厥亦然。余嘗治大暑之病,諸藥無效,余從其頭,數刺其痏,出血立愈。余治此數者,如探囊。然惟勞而氣耗,恐而氣奪者,為難治。

附子理中湯

  • 1.《醫學入門》:「寒多,五積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湯。寒濕,五積交加散。濕多,川芎茯苓湯、當歸拈痛湯、防己黃耆湯、羌活勝濕湯、續斷丸。又冷痹,身寒不熱,腰腳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湯合三五七散,或舒經湯、附子理中湯。又熱痹,或濕生熱,或風寒鬱熱,身上發鼠走,唇口反縱,肌肉變色,宣明升麻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學集成》:「寒痹,痛有定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芎。

續命湯

  • 1.《古今名醫方論》:「續命乃麻黃湯之變者,加乾薑開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風痹,當歸和血,人參益氣,川芎行血散風也。其並治咳逆上氣,面浮,亦為風寒而致之也。(分疏明晰,深為用方者採擇無誤。)

附子湯


五積散

  • 1.《古今名醫匯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
  • 2.《証治準繩‧雜病》:「大抵顯臟證則難治矣。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發散等劑,則病自除。又有血痹、周痹、支飲作痹,皆以類相從也。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宜防風湯。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宜五積散。
  • 3.《古今名醫彙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
  • 4.《醫宗必讀》:「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耆湯主之。皮痹者,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腸痹者,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麥門冬。胞痹者,腎著湯、腎瀝湯。
  • 5.《醫宗必讀》:「_五積散_,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痛,寒痹大痛,無問內傷生冷,外感寒邪皆效。

三痹湯

  • 1.《醫學入門》:「寒多,五積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湯。寒濕,五積交加散。濕多,川芎茯苓湯、當歸拈痛湯、防己黃耆湯、羌活勝濕湯、續斷丸。又冷痹,身寒不熱,腰腳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湯合三五七散,或舒經湯、附子理中湯。又熱痹,或濕生熱,或風寒鬱熱,身上發鼠走,唇口反縱,肌肉變色,宣明升麻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