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16)
第三冊 (16)
1. 關格
又謂心脈洪大而長,是心之本脈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又云: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蓋胃者水穀之海,營之居也。營者營衛之根源,營之機不動,則衛氣不布,衛氣不布則脈伏,伏則穀不化而吐逆,榮氣不行則脈澀,澀則食不入,如是皆為外格,未見內關之病,亦通言為關格矣。注乃又以澀脈為脾病,且脾者陰臟也。
脾病則陰盛,陰盛當為內關,豈以外格其飲食不入耶。蓋關格之名義,格者拒捍其外,入者不得內。關者閉塞其內,出者不得泄。豈不明且盡乎。後世妄以小便不通為格,大便不通為關,泛指在下陰陽二竅者為言,及乎陰陽之大法者,不復窮已,抑非獨此也。復有以陰陽格絕之證,通為關格之病者,是非錯亂,有可嘆焉。
夫隔絕之證,具於《內經》者,有曰隔則閉絕,上下不通者,暴憂之病也。注云:憂愁則氣閉塞不行,血脈斷絕,故大小便不得通。有曰病久則傳化之行上下不並,良醫勿為。又有三陽結謂之隔。注云: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
又謂三陽積則九竅皆塞。又謂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原此數條,其與關格果何如耶。丹溪書云: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中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此蓋竊其治小便之法填於條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
又考之王氏《脈經》,從八十一難謂: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自死。大抵亦人迎氣口之互見者也。云岐子云: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
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柏子仁湯、人參散、既濟丸、檳榔益氣湯、木通二陳湯、導氣清利湯、加味麻仁丸、皂角散。孫尚藥治奉職趙令儀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和,翼日乃安。
白話文:
關格是指心脈強勁有力,但若頭部汗出不多而下身腫脹,則為關格不通,導致小便不利。頭部無汗者可治,有汗者則危急。趺陽脈沉而澀滯,沉則吐逆,飲食不消化;澀則飲食難以吞嚥,這也稱為關格。胃是水谷之海,也是營氣的居所。營氣是營衛之氣的根源,營氣運化失常,則衛氣不能布散,導致脈象沉伏,飲食不化而吐逆;榮氣運行受阻,則脈象澀滯,飲食難以吞嚥。這些都屬於外在的阻礙,並非內在臟腑的病變,但都被籠統地稱為關格。
古籍中也將澀脈歸因於脾臟病變,脾屬陰臟,脾病則陰氣盛,陰盛應屬內在關閉,豈能單純用外在的飲食不入來解釋?關格一詞,格是指外在的阻礙,使飲食不能進入;關是指內在的閉塞,使排泄物不能排出。其義理已非常清楚。後世卻誤將小便不通稱為格,大便不通稱為關,泛指下焦的兩個排泄竅道,對於陰陽的整體觀念未能深入理解,實在可惜。
更有甚者,將陰陽氣機阻絕的證候都歸為關格,這種混淆是非的做法令人遺憾。《內經》中關於氣機阻絕的記載,有因憂慮而導致氣機閉塞,上下不通;也有病久導致氣機運行失調;還有三陽經氣結聚而導致九竅不通。這些情況,與關格的病機關係如何,尚需仔細研判。
丹溪在其著作中指出治療關格,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以疏通氣機的阻滯,不一定非要以祛除痰濁為目的。中氣不足者,則需使用既能升又能降的補氣藥物。然而,後世將治療小便不通的方法套用於此,未能深入理解其病機,令人惋惜。
《脈經》中記載,脈象有太過、不及、陰陽相乘等變化,其中有關格的描述:關之前,為陽氣亢盛,脈浮大;關之後,為陰氣亢盛,脈沉細。這些異常的脈象,反映臟腑的病變,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岐伯認為,陰陽錯亂可導致關格。胸膈以上屬陽,以熱證為主;下焦屬陰,以寒證為主。若寒邪上犯胸中,舌苔白膩,水液不能下行,則為格,導致吐逆;若熱邪積聚於下焦,小便不通,則為關,導致小便不利。治療應根據寒熱虛實,使用溫熱或寒涼藥物。文中列舉了多種方劑,以及一個用大承氣湯治療關格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