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牙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牙疳

牙疳,又稱鵝口瘡,是一種發生在嬰幼兒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主要症狀為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塊,伴有疼痛、出血等。

中醫證候

牙疳在中醫屬於「小兒疳病」的範疇。其主要證候為:

  • 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塊,伴有疼痛、出血。
  • 舌苔白厚,口臭。
  • 食欲不振,消瘦。
  • 煩躁不安,夜啼。

中醫治療

牙疳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梔子、大黃、赤芍、丹皮、生甘草。
  • 清熱解毒散:連翹、金銀花、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夏枯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赤芍、丹皮、生甘草。

預防

  • 注意口腔衛生,勤刷牙漱口。
  • 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 增強抵抗力,合理飲食,注意休息。

注意事項

  • 牙疳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應注意隔離患兒,避免交叉感染。
  • 治療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發熱、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清胃散

  • 1.《仁術便覽》:「一方,牙根臭爛出水,芥菜根燒存性,為末敷,立愈。梔子皮燒灰敷亦好。治牙疳。
  • 2.《瘍醫大全》:「_清胃散毒湯_,治痧後口瘡牙疳等患。
  • 3.《推拿抉微》:「_《集成》清胃散_,治走馬牙疳。

竹葉石膏湯

  • 1.《歸硯錄》:「凡百八十餘日而全愈。在百日之間,曾患牙疳,與竹葉石膏湯而安。其人至今尚在。設依立齋上渴下淋而用十全、八味,安有生理?陳良甫云:既潰一毫冷藥不可進,其可泥乎?
  • 2.《新訂痘疹濟世真詮》:「一,有誤補,以致毒火熏炙脾胃,臭氣難近,攻於齒頰,上下唇紅赤焮腫,滿口糜爛,身熱,二便不利,急宜清解,如竹葉石膏湯、清毒活血湯、歸宗湯選用,庶免脾胃潰爛及牙疳之患。

黃連解毒湯

  • 1.《儒門事親》:「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齦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於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常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 2.《救急選方》:「黃連解毒湯(兒科方要),療牙疳。清血中之熱。瀉胃中之火。

甘露飲

  • 1.《赤水玄珠》:「_甘露飲治牙根腫痛,腐爛,口臭,牙疳,出血,喉舌生瘡。_
  • 2.《證治摘要》:「辛荑湯(方見鼻),甘露飲(局方),治牙疳去血。口臭。齒齦腫痛。腐爛。(方見方匯)
  • 3.《古今醫鑑》:「_甘露飲_,治牙疳去血,口臭,牙齦腫痛腐爛。
  • 4.《古今醫鑒》:「_甘露飲_,治牙疳去血,口臭,牙齦腫痛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