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音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音啞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發音不清、聲音嘶啞、甚至完全不能發聲的一種症狀。中醫認為,音啞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痰火、肝鬱氣滯等。外感風寒,會導致肺氣失宣,聲音不出;內傷痰火,會導致肺熱灼傷聲帶,聲音嘶啞;肝鬱氣滯,會導致肝氣不舒,聲音不暢。

音啞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聲音嘶啞、音高不準、音量減弱、甚至完全不能發聲。患者還可能伴有咽喉腫痛、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

中醫治療音啞,主要以疏風散寒、清熱化痰、理氣和胃等方法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桑菊飲、二陳湯、甘麥大棗湯等。

音啞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戒菸戒酒。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5.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音啞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附子理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二十七歲),此腎損久瀉亡陰,當暑熱氣自上吸入,氣傷熱熾,音啞痰多,水涸金痿,非小恙也。絕欲固下,勿擾煩以寧心,精氣再蘇,望其痊可(蓋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水涸而金必痿也。凡癆病腎精內奪,每聲啞而死,亦此議也。)

甘草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咳嗽失血。脈大而數。由濕邪未淨。延及少陰之損。將來有音啞之變。

白虎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勞嗽音啞咽痛。胃強能納。庶幾帶病撐持。
  • 2.《顧松園醫鏡》:「故王節齋云:水虛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虛成勞者,百無一二。仲淳以為世之病,陰虛者甚多,若真陽不足之症,千百中一、二而已。乃盲師不察,概投溫補,益助陽劫陰,以致咽痛喉爛,音啞聲嘶而死。宜乎嘉言有天生庸醫,不用操刃而沿門屠戮之嘆也。余目擊心傷,老得螢明,曾纂醫鏡一編,冀挽頺風。

小建中湯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戈(三十七歲),奪精陰損,不肯生聚,致腎中龍火,如電光閃爍,庸醫以喉痛音啞咳嗽,愈用寒涼清火強降,亦如傾盆大雨而電閃更熾耳。凡腎脈上循喉嚨,縈於舌下,諸絡貫通,出乎耳竅,必得陰中五液上涵,龍光不得上射沖搏。況在冬月,氣宜潛藏,下乏把握失藏,春半陽升必加重,夏半陰不能生危矣。

瀉白散

  • 1.《誠求集》:「水一也,而火有二(所謂一水不勝二火)。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又五臟皆有火(所謂一水不勝五火)。心火盛則狂躁面赤,舌上破裂,瀉心湯、導赤散。肝火盛則項急頓悶,面青目直,瀉青丸、抑肝散(方見急驚)。肺火盛則喘嗽音啞,鼻孔干塞,瀉白散加黃芩、桔梗。

滾痰丸

  • 1.《葉氏醫案存真》:「_江寧_(廿九),病人述上年五月住直隸白溝河,北方不比南地,濕蒸則熱,夜坐仍涼。想是時寒熱,亦是輕邪,醫用滾痰丸下奪,表邪閉結不出,肺痿,音啞喉癟,咽物艱難,仿徐之才輕可去實,用有氣無味之藥。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唐(江寧,二十九歲),病人述上年夏五月住直隸白溝河,北省不比南地,雨濕熱蒸,夜坐寒侵,即寒熱亦是輕邪,醫用滾痰丸下奪,表邪結閉,肺痿音啞,喉痛咽物艱難,仿徐之才輕可去實,有氣無味之藥。(氣走陽,味走陰,輕揚肅上,取氣輕力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