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膝腫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膝腫痛是中醫古代疾病,是指膝關節腫脹疼痛的一種病症。膝腫痛的病因多為外傷、跌打損傷、風寒濕邪侵襲、肝腎不足等。臨床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腰痛等症狀。
治療膝腫痛,中醫常用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等方法。內服常用方劑有獨活寄生湯、桂枝茯苓丸、牛膝丸等;外敷常用方劑有跌打膏、七厘散等;針灸常取穴位血海、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等。
膝腫痛是中醫古代疾病,病因複雜,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膝腫痛的病因
膝腫痛的病因多為外傷、跌打損傷、風寒濕邪侵襲、肝腎不足等。
- 外傷、跌打損傷: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發生損傷,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
- 風寒濕邪侵襲: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膝關節發炎、腫脹、疼痛。
- 肝腎不足:肝腎主筋,肝腎不足,可導致筋脈失養,關節失去濡養,從而發生腫脹、疼痛。
膝腫痛的臨床表現
膝腫痛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腰痛等症狀。
- 膝關節腫脹:膝關節腫脹是膝腫痛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腫脹可為局限性,也可為全膝關節腫脹。
- 膝關節疼痛:膝關節疼痛是膝腫痛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疼痛可為隱痛,也可為劇烈疼痛。
- 屈伸不利:膝關節屈伸不利是膝腫痛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屈伸不利可為輕度,也可為重度。
- 發熱、惡寒、頭痛、腰痛:膝腫痛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腰痛等症狀。
膝腫痛的治療方法
膝腫痛的治療方法多樣,常用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等方法。
- 中藥內服:中藥內服是治療膝腫痛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方劑有獨活寄生湯、桂枝茯苓丸、牛膝丸等。
- 外敷:外敷是治療膝腫痛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方劑有跌打膏、七厘散等。
- 針灸:針灸是治療膝腫痛常用的方法之一。常取穴位血海、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等。
膝腫痛的預防方法
膝腫痛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避免外傷、跌打損傷。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適當鍛鍊,增強膝關節的力量。
- 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結語
膝腫痛是中醫古代疾病,病因複雜,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古今醫鑒》:「一、凡兩膝腫痛,腳脛枯細,名曰鶴膝風,以四物湯加黃耆、人參、白朮、附子、牛膝、杜仲、防風、羌活、甘草。又宜五積散加松節、林節。」
- 2.《石山醫案》:「一人年逾三十。季夏日午,房後多汗,晚浴又近女色,因患白濁。醫用胃苓湯,加右眼作痛。用四物湯入三黃服之,睡醒口愈加苦,又加左膝腫痛。仲冬不藥濁止。漸次延至背痛,不能轉側,日輕夜重。嚏則如繩束撮,腰脅痛不可忍,呵氣亦應背痛。或時夢遺。次年正月請予診治。脈皆緩弱無力,左脈緩而略滑。」
- 3.《古今醫鑑》:「一、凡兩膝腫痛,腳脛枯細,名曰鶴膝風,以四物湯加黃耆、人參、白朮、附子、牛膝、杜仲、防風、羌活、甘草。又宜五積散加松節、林節。」
十全大補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前症,兩拗中腿股筋牽作痛,內熱寒熱,此肝火氣滯之症。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四劑後,以加味逍遙散為主,佐以大防風湯而消。又患痢後兩膝腫痛,寒熱往來,用十全大補湯為主,佐以防風湯而消。」
- 2.《赤水玄珠》:「一婦患鶴膝,兩拗中腿股筋牽作痛,內熱寒熱,此肝火氣滯之症。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四劑,後以加味逍遙為主,佐以大防風湯而消。又患痢後兩膝腫痛,寒熱往來,用十全大補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而全消。」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前症,兩拗中腿股筋牽作痛,內熱寒熱。此肝火氣滯之症,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四劑,後以加味逍遙散為主,佐以大防風湯而消。又患痢後,兩膝腫痛,寒熱往來,用十全大補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而仍消。」
獨活寄生湯
- 1.《醫宗必讀》:「外中濕者,或山嵐瘴氣,或天雨濕蒸,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則濕從外中矣。其證頭重體痛,四肢倦怠,腿膝腫痛,身重浮腫,大便泄瀉,小便黃赤,宜除濕羌活湯,虛者獨活寄生湯。」
人參敗毒散
- 1.《續名醫類案》:「立齋治余舉人第及,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伸屈,服托裡藥反甚,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
- 2.《古今醫統大全》:「一人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屈伸,服托裡散不應,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
托裡散
- 1.《古今醫統大全》:「一人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屈伸,服托裡散不應,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