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8)

1. 九針形

鑱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

圓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

鍉針(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

鋒針(兩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

䤵針(一名鈹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

圓利針(尖如毫,且圓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

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芒,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病疾。)

長針(鋒如刺,長十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此。)

燔針(一名焠針,長四寸。風虛合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此。)

2. 禁刺

病與相逆者,皆不可刺:大渴,大飽,大飢,新內,大怒,大勞,大醉,大驚,大風,大雨,大寒,大熱,大虛,大困,大竭,濃雲,色脈不順,大患,危疾,漉漉之汗,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交爭,五行刑制(如心病遇癸日,余仿此。)

白話文:

不可針刺的情況:

  1. 口渴難耐

  2. 剛吃飽

  3. 極度飢餓

  4. 剛喝完酒

  5. 憤怒異常

  6. 過度勞累

  7. 喝醉酒

  8. 受到驚嚇

  9. 颳大風

  10. 下大雨

  11. 天氣極冷

  12. 天氣極熱

  13. 身體極度虛弱

  14. 極度疲累

  15. 精力耗盡

  16. 烏雲密佈

  17. 脈色或脈搏異常

  18. 身患重病

  19. 病情危重

  20. 大汗淋漓

  21. 脈搏渾濁不清

  22. 身體發高燒

  23. 陰陽氣血交爭

  24. 五行相剋(如心臟疾病發生在癸日,以此類推)

望不補,晦不瀉,弦不奪,朔不濟。

3. 禁針穴

腦戶,囟會,神庭,絡卻,玉枕,角孫,顱囟,承泣,承靈,神道,靈臺,膻中,水分,神闕,會陰,橫骨,氣衝,箕門,承筋,青靈,三陽絡,手五里(凡二十二穴。),合谷,三陰交(二穴孕婦不宜針。),石門(女子忌之,如針之,令無子。),雲門,鳩尾,缺盆,客主人(四穴不宜針深。)肩井(此穴針深,令人悶倒,三里補之。)

白話文:

  • **腦戶:**頭頂正中
  • **囟會:**嬰兒頭頂前囪門
  • **神庭:**前額正中
  • **絡卻:**前額兩側髮際線
  • **玉枕:**後腦勺凸起處
  • **角孫:**耳後乳突突起處
  • **顱囟:**前囟門
  • **承泣:**眼下淚腺下緣
  • **承靈:**眼下瞳孔正下方
  • **神道:**鼻根兩側
  • **靈臺:**眉心
  • **膻中:**胸骨上窩
  • **水分:**肚臍上2寸
  • **神闕:**肚臍
  • **會陰:**肛門和陰莖或陰道之間
  • **橫骨:**鎖骨兩端
  • **氣衝:**肩上部
  • **箕門:**腋窩
  • **承筋:**膝蓋骨下方
  • **青靈:**足跟外踝前
  • **三陽絡:**小腿外側三條經絡會合處
  • **手五里:**前臂上22個穴位
  • **合谷:**手背拇指和食指間
  • **三陰交:**小腿內側三條經絡會合處(孕婦不宜針灸)
  • **石門:**女性子宮部位(女性忌諱針灸,否則可能導致不孕)
  • **雲門:**鎖骨上方
  • **鳩尾:**胸骨下窩
  • **缺盆:**肩胛骨下角
  • **客主人:**肩胛骨內側4個穴位(不宜針灸過深)
  • **肩井:**肩頂穴(針灸過深可能導致暈倒,可針灸三里穴緩解)

4. 禁灸穴

承光,啞門,風府,天柱,素窌,臨泣,睛明,攢竹,迎香,禾窌,絲竹空,白環腧,顴窌,頭維,下闕,脊中,肩貞,心腧,天之牖,人迎,乳中,周榮,天府,中衝,陽關,陽池,隱白,漏谷,地五會,陰陵泉,條口犢,陰市,伏兔,髀關,委中,殷門,申脈,承扶(凡四十五穴。)

白話文:

面部穴位:

  • 承光:眼球正下方,瞳孔直線下方,眉骨內側緣直下
  • 啞門:耳垂後方凹陷處
  • 風府:後髮際正中直上約一拇指寬處
  • 天柱:後髮際正中直上約兩拇指寬處
  • 素髎:鼻柱上方兩側,平對鼻翼外緣
  • 臨泣:眼下,瞳孔直線正下方,顴骨下緣
  • 睛明:眼內眥角,瞳孔正上方
  • 攢竹:眉頭正中,同側面部瞳孔正上方
  • 迎香:鼻翼兩側,鼻脣溝中
  • 禾髎:面頰中央,瞳孔直線正下方

頭部穴位:

  • 絲竹空:耳後,乳突後上方,平耳屏上緣
  • 白環俞:耳垂後方,風府穴與翳風穴連線中點
  • 顴髎:顴骨最高點,瞳孔直線正下方
  • 頭維:頭頂正中,百會穴正下方
  • 下闕:鼻孔下方脣溝中
  • 脊中: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緣
  • 肩貞:肩胛骨上角,肩胛骨與鎖骨交接處正上方
  • 心俞:脊柱旁開 1.5 寸,第五胸椎棘突下緣

胸部穴位:

  • 天之牖:胸骨正中線上,劍突上緣平對
  • 人迎:胸骨旁開 2 寸,鎖骨下
  • 乳中:第四肋間前正中線上
  • 周榮:乳頭旁開 2 寸
  • 天府:腹正中線上,臍上 3 寸

腹部穴位:

  • 中衝:臍中
  • 陽關:肚臍旁開 2 寸
  • 陽池:肘橫紋上方,肱骨內上髁上

足部穴位:

  • 隱白:大拇趾內側,指甲角旁
  • 漏谷: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
  • 地五會:足內踝尖,足跟連線上前 1/3 處
  • 陰陵泉:膝蓋內側,膝眼直下,脛骨內側緣
  • 條口犢:小腿前內側,陰陵泉穴下 3 寸
  • 陰市:足跟後方,腳後跟與跟腱之間
  • 伏兔:腓骨小頭後緣,承山穴上方
  • 髀關:大腿後外側面,股骨外髁外上 3 寸
  • 委中:膝蓋後側正中,曲膝屈髖時凹陷處
  • 殷門:腰臀後橫紋正中
  • 申脈:承扶穴上 3 寸
  • 承扶:承扶穴上 3 寸

5. 傷寒灸之可否

《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見寒症,身汗出,身常偎縮,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可灸。

白話文:

《內經》上說:根據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所在的位置。脈沉的人,邪氣在身體內部;脈浮的人,邪氣在身體表面。一般的醫生只知道脈象的論說,卻不知道具體疾病的禁忌。如果出現表寒證,身上出汗,身體經常蜷縮,寒戰發抖,不覺得口渴,想要蓋厚衣服,經常怕冷,手腳冰冷,皮膚乾燥,脈象必定是沉細而緩慢。只要出現一兩項這樣的症狀,都應該採用艾灸療法,因為陽氣下陷的緣故。如果身體發熱惡熱,時常表現得煩躁,或者面紅面黃,咽喉乾燥,口乾舌燥,舌頭上黃色或紅色,時常口渴,咽喉疼痛,這些都是熱證在外。只要出現一兩項這樣的症狀,都不能採用艾灸療法。

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菑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症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宜灸之,不可拘於面色赤而禁之也。(劉純。)

白話文:

他的脈象一定浮而快,或只有快,也不可以灸,灸了會立刻產生問題。如果有鼻塞不通氣、流清水鼻涕、眼睛常癢、連續打呵欠或打噴嚏、怕冷,脈象一定沉,這是脈象和症狀一致的。或者輕輕按脈,得到弦緊的脈象,這是陰氣隱藏陽氣,即使面色發紅,也適合灸,不能因為面色發紅就禁止灸。(劉純)

6. 辨傷寒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者,為頭上五行,以克越諸陽之熱也。大杼膺腧,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白話文:

五十九種針灸穴位,用於治療頭部五行火熱,以剋制全身陽盛之熱。

大杼、膺腧、缺盆、背腧(這八個穴位,用於清除胸中的熱氣。)

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於清除胃中的熱氣。)

雲門、髀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於清除四肢的熱氣。)

7. 針灸

用針八法

用針八法者:迎隨一也,轉針二也,手指三也,轉針頭四也,虛實五也,陰陽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補瀉損益虛實,在此八法。

白話文:

使用針灸八種手法:

  1. 迎隨:針尖隨氣血流動的方向進退

  2. 轉針:針柄旋轉,調整針尖方向

  3. 手指:以手指控制針的深淺和角度

  4. 轉針頭:旋轉針頭,調整針尖的朝向

  5. 虛實:針刺的輕重緩急

  6. 陰陽:針刺的疏密和時間長短

  7. 提按:針刺時上下提按,調整針尖的深度

  8. 呼吸:配合病人的呼吸,調整針刺的節奏

針灸的補瀉、損益、虛實等作用,都通過這八種手法來實現。

針用五門分主客

針用五門者,井滎腧經合也。春刺井,夏刺滎,秋刺經,冬刺合,季月刺腧,以有五門。一月亦同,一日亦有五門。同年賓客為邪氣,主人乃正氣。知者刺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針灸有五個部位: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每個季度刺俞穴,因為它有五個部位。一個月也是如此,一天也有五個部位。同一年的邪氣會侵犯身體,而正氣是主人。明白的人刺這些部位,一定會有效。

定針象木

針刺可曲可斜,可直可正。故定數以象木性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

凡用針,先以針含口內令溫,調補榮衛,以火性炎上,即升降旋轉左右而下也。

常山閻氏曰:口溫針暖,不惟滑利而少痛,亦借己之和氣,與患人榮衛無寒溫之爭,便得相從。若不先溫針暖,與血氣相逆,寒溫交爭,而成瘡者多矣。

白話文:

常山閻氏說:針灸前用溫水加熱針具,這樣做的好處不只是使針刺滑順且疼痛感較少,同時也是藉由自身體內的陽氣,與患處的氣血循環達成和諧共存、避免寒熱對抗,才能讓針灸順利進行。如果事先沒有將針具加熱,針與血氣相沖,寒熱相互爭鬥,就容易造成傷口。

灸刺分午前卯後離左酉南

午前卯後者,乃卯、辰、巳三時也。陽中之老陽,可灸刺萬病之虛寒。離左酉南者,乃午未、申三時也。陽中之少陰,可灸刺萬病之煩躁。重蒸之勞熱而瀉之,灸以吹之。灸時丈夫用室女,婦人用童男,吹之呵之,反作清涼之氣也。呵吹者,灸之瀉法也。

白話文:

上午卯時之後,也就是卯時、辰時、巳時。陽氣中的老陽,適合灸刺各種虛寒的疾病。離開酉時偏南,也就是午時、未時、申時。陽氣中的少陰,適合灸刺各種煩躁的疾病。因重疊的蒸氣而導致勞累發熱而需要瀉火,可以通過灸刺來吹散熱氣。灸刺的時候,男人用穴位「室女」,女人用穴位「童男」,對著穴位吹氣或呵氣,反過來可以產生清涼的氣息。呵氣和吹氣屬於灸刺的瀉火方法。

接氣通經法

凡欲取偏枯久患榮衛諸疾,多是愈而復作者,始由氣不接而其經不通流,雖有暫時之快,客氣勝真,病當未愈也。當此乃令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經脈長短,各有定數。立法手三陽而九呼,過經四寸;手三陰接而七呼,過經五寸;足之三陽接而一十四呼,過經四寸;足之三陰接而一十二呼,過經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數。此接氣通經,呼吸長短之法也。

(閻廣明。)

灸分陰陽上下多少

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面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明堂》云: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皆宜審之。(王執中醫科即叔權。)

白話文:

對於灸療,宜先艾灸陽經再灸陰經,也就是從頭面開始,往左逐漸向下艾灸,接著從頭面開始,往右逐漸向下艾灸,先艾灸上部,再艾灸下部。根據《明堂》記載:先艾灸上部,再艾灸下部;先艾灸穴位少的部位,再艾灸穴位多的部位。這些都應該仔細審視,再進行艾灸。(王執中醫科即叔權。)

針灸須藥

《千金》云:病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或溫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腳氣一病,最宜針灸並施。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而不針灸,亦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爾。所以學者須解用針灸,溫針白針皆須妙解。

白話文:

《千金方》說:有的疾病需要針灸,即用針刺來補瀉身體。不適合針灸的,就直接用艾灸。但是,艾灸的基本原則是,它的施灸穴位與針灸沒有禁忌,即在針灸後,或者溫針灸結束後,再進行艾灸,這就是好的醫生。其中,腳氣病這種疾病,最適合針灸並用。如果只針灸而不艾灸,或者只艾灸而不針灸,都不是好的醫生。只用針灸而不用藥物,或者只用藥物而不使用針灸,也不是好的醫生。可惜的是,社會底層懂得針灸的人很少。因此,學醫者必須瞭解針灸的應用,溫針和白針都要熟練掌握。

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此言針灸與藥之相須也。今人或但知針而不知灸,知灸而不知針,或惟用藥而不知針灸者,皆犯孫真人所戒也。今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告之,則曰:是外科也,業貴精,不貴雜也。否則曰:富貴之家,未必肯針灸也,皆自文其過耳。

白話文:

懂得針灸和藥物,固然是好醫生,這句話說明針灸和藥物是相互需要的。現在有些人只知道針灸卻不知道艾灸,只知道艾灸卻不知道針灸,或者只用藥物而不知道針灸,這些都是違反了孫思邈的教導。現在世上的所謂醫生,只知道有藥物,而針灸從來沒有接觸過。有人告訴他們,他們就會說:「那是外科,專業要精,不能博雜。」或者說:「有錢人家未必願意接受針灸,」這些都是為自己的過失找藉口。

吾故詳著《千金》之說,以示人云。

避人神說

《千金》云: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己。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神達士,豈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許希亦云:若病卒暴,宜急灸療,亦不拘此。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上說:想要進行針灸,首先要知道患者的年齡禁忌和身體神靈所在的位置,避免與禁區相衝突就可以了,因此男人忌諱「除」日,女人忌諱「破」日,男人忌諱戊日,女人忌諱己日。還有每日有神靈禁忌,每月有禁忌,十二時辰有禁忌,四季有神靈,十二部有神靈,還有所謂的血支血禁等。所有醫生如果不能知道這些禁忌,可能會在遇到病人厄難時,導致男女氣虛,自己治療都感到疲憊,而通曉神靈的醫生,怎麼會拘泥於這些呢?如果遇到急症突發急病,就不必拘泥於這些方法。許希也說:如果疾病突然發作,應該緊急用針灸治療,也不用拘泥於這些禁忌。

一日之間,止忌一時是也。

又云: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凡作湯藥不可避凶日,覺病須臾,即宜便治。又云:凡人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須臾灸療,漸久後皆難愈。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若必待吉日而後治,已淪於鬼錄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於未形,選天德月德等日,服藥針灸可也。

白話文:

另外說:癰疽疔腫、喉嚨疼痛、中邪等病症特別緊急。凡是煎湯服藥,不要避開不吉利的日期,發現疾病症狀後,應該立刻治療。

又說:一般人突然受風寒,或中了時令病,各種的病痛,如果立刻用灸療法治療,時間一久就難以痊癒了。這個說法很恰當。

緊急危難的時刻,生命就在一瞬間,如果一定要等到吉日才治療,恐怕已經死掉了。所以這種時候不能拘泥於避忌。

只有在平常未生病時治療,才能選擇天德、月德等吉日,服藥或針灸。

論灸

灸有補瀉,不可輕議。大率沉結寒冷之症,施之為宜。蓋陰寒濕氣凝留血脈,湯劑熨引,不能獨治。方是時,惟火艾足以爍其勢,豈非火能運行陽氣,驅逐陰邪,其效有速於藥石者?即老壯不同,強弱異稟,灼治之法,夫豈一端?故多有逾於數百壯,少或止於三五七九之數,要皆詳審而行之。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

白話文:

針灸有補益和瀉的作用,不可輕率使用。一般來說,適用於因寒冷而導致的沉積和凝結症。因為陰寒濕氣凝結在血脈中,用湯藥熨貼等方法無法單獨治療。此時,只有用艾灸才能起到驅散的效果。難道不是因為火能運行陽氣,驅除陰邪,其效果比用藥物更迅速嗎?即使是不同年齡和體質的人,灼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有人灸幾百次,也有人只灸三五七九次,但都需要仔細審查後再進行。如果是陽性疾病而用針灸,那就會適得其反。

是以論傷寒者,謂微數之脈,既汗之後,脈浮,熱甚,三者悉不可灸。惟少陰皆惡寒,吐利,脈不足,與夫脈從手足厥之類,三者為可灸焉。通明乎此,觸類以往,又安有灸焫之妄也?故曰:不須灸而強與之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其煩躁。須灸而不與之灸,使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可不鑑哉!

白話文:

所以,討論傷寒的人說,如果脈搏微弱,在出汗之後,脈象浮動,發熱嚴重,這三種情況都不能灸。只有少陰症狀:既怕冷又拉肚子,脈搏虛弱,以及脈絡從手腳厥冷延伸等類型,這三種情況才能灸。通曉了這些原則,可以觸類旁通。又怎麼會胡亂灸呢?所以說:不該灸而勉強施灸的人,會讓邪熱侵入腹部,影響五臟,加重煩躁。該灸而不施灸的人,會導致寒結加重,時間一長根深蒂固,氣往上沖到心臟,無法消散,豈能不引以為戒!

論刺

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以灸刺。明九針之用,經絡補瀉之法也。故榮衛異刺,以分血氣之虛實。井榮異刺,以分五行之子母。募腧異刺,以分背腹之陰陽。春夏異刺,以分人氣之淺深。大抵虛補實瀉,無過不及之傷,以輔其平者,刺法之大要也。然有病勢未深,可刺而即愈者,所謂病之始起,可刺而已。

白話文:

患者出現攣縮麻痺的症狀,適合用針刺治療。患者情緒低落、身體不適,是因為經脈出了問題,應採用艾灸或針刺的方法治療。掌握針灸九法的應用,理解經絡的補瀉療法。因此,針刺的方法要根據榮衛氣血的虛實來區分。井榮穴的針刺方法不同,以區分五行中的生母子關係。募穴和俞穴的針刺方法不同,以區分背腹的陰陽。春秋夏三季的針刺方法不同,以區分人體氣血的深淺。總的原則是:虛證補之,實證瀉之,把握分寸,不造成過度或不足的損傷,以維持身體平衡,這是針刺方法的要領。但是,有的病症比較輕,只用針刺就可以治癒,也就是說,在疾病初期,只需針刺就能見效。

或痹不仁,腫痛,可灸刺而去之是也。有病傳諸經,必上下俱刺者,所謂刺熱刺瘧,病甚,為五十九刺是也。然刺之為言,同於擊刺之刺,以為利也,害在其中。黃帝謂徐人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張機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凡以用之,不可不慎也。況九針異體,取病有殊,十二節異法,用有輕重。

白話文:

身體麻木不仁、腫脹疼痛,可以用艾灸或針灸來治療。有些疾病會傳播到各個經脈,此時必須上下同時針灸,這就是所謂的「刺熱刺瘧」,病情嚴重時,要進行「五十九刺」。

不過,針灸這個詞的含義,和擊刺的「刺」相同,都是指用銳器刺入。雖然這種做法有益處,但也潛藏著風險。黃帝認為,只有沉著冷靜、手巧且能仔細觀察的人,才能進行針灸治療。張仲景說,針灸可以殺死活人,但不能復活死人,所以使用時要非常小心。

此外,九種針具的形態不同,取穴也有所差異;十二節穴位治療手法各異,使用時要考慮輕重程度。

必明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在天;寒暑燥濕,經水盈虛之在地;肥瘠壯弱,虛實盛衰之在人。然後呼吸補瀉,出入迎隨,惟意之從,豈特知募腧部分,皮肉筋骸,飢飽勞逸而已哉?故曰:見微得過,用之不殆。(雄按:方閱此篇,適聞陳漢題令媳,為關琴楚之女孫,患疾赴越,就陳某治之,針入而血流不止,須臾而逝,益見仲聖之言為不誣也。)

白話文:

必須瞭解日月星辰、四季八節在天上的變化;寒暑燥濕、經水盈虛在地上的變化;肥瘦強弱、虛實盛衰在人體的變化。然後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呼吸補瀉,出入迎隨,隨心所欲地調整。豈止僅僅知道腧穴的部位、皮肉筋骸、飢飽勞逸呢?所以說:能夠觀察到細微的變化,就能及時發現問題,這樣運用針灸就不會出現差錯。(按:方閱此文,恰聞陳漢題令媳,關琴楚的女孫,患病前往越南,向陳某求治,但針灸後血流不止,頃刻間去世,更加印證了仲聖所言的道理。)

論砭石

上古針法垂布於天下,制砭石有小大者,乃隨病所宜。用石代針,一曰針石,二曰砭石,三曰鑱石,其實一也。破堅決肉,砭射腫熱者,則決之以砭石。良由邪氣暴戾,則微針不能及。況又病有氣血盛實,逆於肉裡蓄結癰腫之類,非砭石則不能射之,此所謂血實宜決之。又形樂志樂,病生於內者,治之以砭石。

白話文:

古代的針灸技術廣泛流傳,所用的砭石有大小之分,應根據病情來選擇。以石代針,可以稱為針石、砭石、鑱石,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對於堅硬的肉塊和腫熱的部位,就用砭石來穿刺。這是因為邪氣十分強烈,細小的針無法刺到。此外,還有氣血充盈、聚集在肉裡形成癰腫類的疾病,如果不使用砭石來穿刺,就無法治療,這就所謂「血實宜決」。還有那些樂於形體和精神的人,疾病產生於內部,可以用砭石來治療。

東方之民,多病癰瘍,其治宜砭石。砭石之來,始自於此。扁鵲有云:病在脈血者,治之以砭石。是故一切腫疾,悉宜鐮割足小指下橫紋間。腫在左則割左,在右則割右,血少出則瘥。以至疔腫、癰瘍、丹毒、瘭疽、代指耑病、氣痛流腫之類,皆須出血者,急以砭石砭之。大抵砭石之用,其法必瀉。

白話文:

住在東方的人,大多容易得膿腫。這種病最適合用針刺放血來治療。針刺放血的療法就是從這裡開始流傳的。扁鵲曾經說過:「如果疾病在血管中,可以用針刺放血來治療。」所以,只要是腫脹的疾病,都應該在小指根部橫紋之間放血。腫在左手就割左手,腫在右手就割右手。只要放出少量血,就能治癒疾病。包括疔瘡、膿腫、丹毒、疽腫、手指尖病痛、氣痛性腫脹等,只要需要放血的,就立即用針刺放血治療。一般來說,針刺放血的治療方法,必定是瀉血。

若在冬時,人氣閉塞,則用藥而少針石。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苟緩於針石,則毒氣內攻,腐壞筋骨,穿通臟腑矣。治石疔瘡,則忌瓦礫磚石之類。治刀鐮疔瘡,則忌鐵刀傷割。若是者,可以藥治也。《素問》又曰:人病頸癰,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此蓋同病異治也。

白話文:

在冬季,人體氣血閉塞,應多用藥物,少用針灸。這裡說的「少針石」,並不是指膿腫(癰疽)。膿腫不能稍有耽擱,如果延遲用針灸治療,毒氣會向內深入,腐蝕筋骨,穿透臟腑。

在治療石疔瘡時,要避免使用瓦礫、磚石一類的東西;在治療刀鐮疔瘡時,要避免鐵刀造成的傷口。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用藥物治療。

《素問》中又說:人患頸部膿腫,有的用石頭治療,有的用針灸治療,都能治癒。這說明,同一種疾病可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夫癰疽之氣弱者,宜針開除去之,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若然,則砭石九針之用,各有所利。善治血脈之變,癰疽之病者,當審輕重而制之。(並《聖濟總錄》,自王執中下。)

白話文:

患有癰疽的人,如果氣血不足,應該用針灸的方法把毒氣引出來;如果氣血旺盛,毒氣聚集,應該用石膏來瀉去。這樣,砭石和九針的方法才能各有所用。擅長治療血脈變化和癰疽疾病的人,必須根據輕重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摘自《聖濟總錄》,作者王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