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七 (2)
卷之七 (2)
1. 瘧疾
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客,猶會也。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觀此則丹溪所謂子、午、卯、酉日為少陰瘧,寅、申、巳、亥為厥陰瘧,辰、戌、醜、未為太陰瘧,非矣。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三日發者,猶可以此為言,四日作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
按此施治,未必無誤,不可以為訓也。
帝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秋瘧應四時者也。春、夏、冬之瘧,病形多異,四時皆能為瘧。秋病者寒盛,冬病者寒不甚,陽氣伏於內也。春病者惡風,夏病者多汗。
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傷寒門有溫瘧。氣藏於骨髓,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自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返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愚按:經言: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言:痎瘧皆生於風。又言:風寒之氣不常。又言: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此皆以風、寒、暑、濕為言也。語溫瘧則曰:風寒中腎。語癉瘧則曰:肺素有熱。
夫冬寒既可以中腎,則心、肝、脾、肺四臟,獨無令氣之邪可以入客乎?肺熱既可以入瘧,則肝、脾、心、腎之氣鬱而為熱者,獨不可以成瘧乎?然語六氣道其常,語五臟者盡其變也。須知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風者,陽中之涼氣也,暑者,熱中之寒氣也,由是則四者皆屬寒。
夫夏傷於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淒滄之寒,伏於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或間日,或三四日而作。作愈遲者,病愈深也。
經之論瘧,無漏之矣。而仁齋、丹溪又分痰與食,飲與血,瘴與勞與牝,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而成瘧者也。
故治瘧者,察其邪之淺深,證之陰陽,令其自臟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則安。古法: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必使由陰而陽,由晏而早,乃得之也。又熱多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主。至於痰、食、血、飲、瘴、勞與牝之七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
白話文:
瘧疾
瘧疾發作間隔兩天,是因為邪氣和衛氣停留在六腑,有時不協調,無法互相配合,所以會休息幾天後才發作。這裡的「客」是指停留的意思。邪氣停留在六腑,與氣的會合比較稀疏,所以間隔兩天,或者休息幾天。從這個角度來看,朱丹溪所說的子、午、卯、酉日是少陰瘧,寅、申、巳、亥是厥陰瘧,辰、戌、丑、未是太陰瘧的說法是錯誤的。子午雖然是少陰,但卯酉卻是陽明;巳亥雖然是厥陰,但寅申卻是少陽;丑未雖然是太陰,但辰戌卻是太陽。如果是三天發作的瘧疾,或許可以用這種說法解釋,但如果是四天發作的,又該如何區分呢?這種說法實在太牽強了。
按照這種說法來治療,不一定沒有效果,但不可以作為準則。
黃帝問:夏天感受暑邪,秋天一定會得瘧疾,現在卻不一定如此,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瘧疾與四季相應,它的病症表現不同是因為它違背了四季的規律。秋天的瘧疾是符合四季規律的。而春天、夏天、冬天的瘧疾,病症表現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四季都可能發生瘧疾。秋天得病的人寒氣重,冬天得病的人寒氣不重,是因為陽氣潛藏在體內。春天得病的人怕風,夏天得病的人多汗。
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在傷寒的範疇中屬於溫瘧。邪氣潛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自己排出,遇到盛夏時節,導致腦髓被耗損,肌肉消瘦,毛孔張開,或者因為用力,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邪氣潛藏在腎臟,它的發病是因為氣從體內向外發散。這種情況屬於陰虛而陽盛,陽氣盛就會發熱,當陽氣衰退時,氣又回到體內,回到體內就變成陽虛,陽虛就會發冷。所以會先發熱,然後發冷。
癉瘧,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體內的氣很盛,氣向上衝逆,中焦的氣很充實而不外泄,如果用力,毛孔會打開,風寒就會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會很旺盛,它的氣無法達到陰,所以只發熱而不發冷。
我認為:經書上說:夏天感受暑邪,秋天就會得瘧疾。又說:瘧疾都是因為感受風邪而生。還說:風寒之氣不固定。又說:出汗後遇到風,或者洗澡受寒都會得病。這些都說明了風、寒、暑、濕是導致瘧疾的原因。關於溫瘧,說是風寒侵襲腎臟。關於癉瘧,則說肺部本來就有熱。
既然冬天寒邪可以侵襲腎臟,那麼心、肝、脾、肺四個臟器,難道就沒有其他邪氣可以侵入嗎?肺熱既然可以導致瘧疾,那麼肝、脾、心、腎的氣鬱結而化熱的,難道就不能形成瘧疾嗎?如果談論六氣,只是在說它們的常態;如果談論五臟,則是在說它們的變化。要知道,風和暑是陽邪,寒和濕是陰邪。風是陽中的涼氣,暑是熱中的寒氣,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四種都屬於寒邪。
夏天感受暑邪,出汗後毛孔張開,這時如果遇到風或洗澡,冰冷的寒氣就會潛伏在皮膚,等到秋風吹來,新的涼氣會束縛它,使表面的邪氣無法排出,陰氣想進入而陽氣拒絕,陽氣想外出而陰氣阻礙,陰陽相互搏鬥,就會發生瘧疾。病邪較淺的,病在三陽經,會隨著衛氣的運行而發出,一天發作一次。病邪較深的,病在三陰經,邪氣無法與衛氣同時發出,可能間隔一天,或三四天發作一次。發作間隔越久,病情就越深。
經書對於瘧疾的論述,已經很全面了。而仁齋和丹溪又區分了痰、食、飲、血、瘴、勞、婦人等原因,這些只是瘧疾的兼證,並不是導致瘧疾的根本原因。
所以,治療瘧疾,要觀察邪氣的深淺,辨別陰陽的屬性,讓邪氣從臟到腑,發散而排出,邪氣去除自然就好了。古代的方法是,有汗的時候要讓它停止出汗,以養正氣為主;沒有汗的時候要讓它發汗,以驅散邪氣為要務。但是邪氣在陽經比較容易發汗,邪氣在陰經則比較難發汗,必須要讓邪氣從陰經轉到陽經,從發病較晚轉到發病較早,才能有效。還有,熱多的人,要以寒涼藥為主;寒多的人,要以溫熱藥為主。至於痰、食、血、飲、瘴、勞和婦人等七種兼證,則要根據情況,酌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