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溪祕傳礬精散方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濕疹、皮炎等症,白礬能有效祛除濕邪,止癢止痛,促進皮膚恢復。
- 收斂止血: 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疾病導致的滲出液多、皮膚糜爛的情況,起到收斂傷口、止血生肌的效果。
「清溪祕傳礬精散」方中含有雄黃,主要是因其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能驅散風寒濕邪,並對疥瘡、濕疹、頑癬等皮膚病有較佳療效。此外,雄黃亦可治療毒蛇咬傷,並對殺滅腸道寄生蟲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古方中,雄黃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清溪祕傳礬精散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方劑中,它能協同其他藥物,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疼痛症狀。
- 助藥力達病所: 穿山甲質地疏鬆,具有破堅散結、消腫排膿的作用。其加入方劑中,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發揮更強的療效。
因此,穿山甲在清溪祕傳礬精散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促進藥物療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溪秘傳礬精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清溪秘傳礬精散」主要用於治療喉癬。喉癬的症狀包括:
- 咽喉乾燥,初覺時癢
- 咽喉生苔蘚,色暗木紅,未潰
- 咽喉燥裂疼痛
- 時吐臭涎,妨礙飲食
- 喉間生紅絲如戈窯紋,又如秋海棠葉背,不閉不腫,氣出如常
- 可能發展至喉啞
病因病機
古文認為喉癬的病因主要有二:
- 外感因素: 過食炙煿、藥酒、五辛等物,導致熱積於胃。
- 內傷因素: 虛火上炎。
兩者均可導致胃火上熏於肺,肺胃熱盛,津液被灼,導致咽嗌乾燥,進而產生一系列症狀。久病不愈,可發展為癆瘵。
治療原理
「清溪秘傳礬精散」由白礬、雄黃、穿山甲組成。根據各成分的功效,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白礬: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直接作用於咽喉患處,減輕炎症反應。
- 雄黃: 殺菌消毒,驅蟲除濕,可抑制咽喉部位的病原體,並改善局部環境。
- 穿山甲: 活血化瘀,通經絡,可促進咽喉部位的血液循環,有助於炎症消退和組織修復。
三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從而緩解喉癬的症狀。
輔助治療
古文中還提到了其他輔助治療方法:
- 廣筆鼠黏方: 生地黃、玄參、天花粉、浙貝母、連翹、射干、白殭蠶等,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利咽消腫的功效。
- 苦竹葉煎服: 清熱利咽。
- 青靈丹: 牛黃、冰片、膽礬、雄精、硼砂、兒茶、山豆根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的功效,可外用和內服。
這些方法與「清溪秘傳礬精散」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療效。
總結
「清溪秘傳礬精散」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治療因胃火上熏、虛火上炎引起的喉癬。其與其他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方劑或藥物聯合使用,可提高療效。同時,患者應注意清心戒飲,忌食鹽醬及助火之物,以防止病情反覆。
傳統服藥法
白礬(不拘多少,研末,用方磚1塊,以火燒紅,灑水於磚上,將礬末布於磚上,以磁盤復蓋,4面灰擁1日夜,礬飛盤上,掃下用)2錢,白霜梅(去核)2個,真明雄黃1錢,穿山甲(炙)1錢。上為細末。
以細筆管吹入喉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溪秘傳礬精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六。 組成:白礬(不拘多少,研末,用方磚1塊,以火燒紅,灑水于磚上,將礬末布于磚上,以磁盤復蓋,4面灰擁1日夜,礬飛盤上,掃下用)2錢,白霜梅(去核)2個,真明雄黃1錢,穿山甲(炙)1錢。 主治:喉癬。因過食炙煿、藥酒、五辛等物,熱積於胃,胃火熏肺,致咽嗌乾燥,初覺時癢,次生苔蘚,色暗木紅,未潰,燥裂疼痛,時吐臭涎,妨礙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