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制松香膏中包含松香,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燥,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和腫脹。
- 殺菌止癢,促進癒合: 松香還具有殺菌止癢、促進癒合的作用。它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並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有助於皮膚病的治療。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松香,正是利用其藥用價值,使藥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殺菌止癢、促進癒合等多重功效。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的藥性,用以緩解松香的燥性,達到溫和藥性、平衡寒熱的效果。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竅、止咳化痰的功效。松香性燥,易傷津液,而蔥白則能溫陽散寒,化解松香的燥烈,避免其對人體產生過度刺激,同時也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商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拔毒消腫: 商陸性寒,味苦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拔毒消腫之效。可配合松香等藥材,針對瘡瘍、腫毒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商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七制松香膏中加入商陸,能夠增強藥方的拔毒消腫、活血化瘀功效,對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病症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桐油,主要原因有二:
一、 增強藥效:桐油具有一定殺菌、止癢、消炎的作用,與松香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藥膏的止痛、消腫、生肌功效,有助於治療瘡瘍、燒傷、燙傷等外傷。
二、 改善膏體性質:桐油可使藥膏更具黏性,延展性更佳,塗抹於患處時更易附著,且不易脫落,有助於藥效的持續發揮,同時也減少了因塗抹次數頻繁而造成的傷口刺激。
七制松香膏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烏頭性烈,毒性較強,單獨使用風險極高。然而,七制松香膏的製作過程中,烏頭經過七次炮製,將其毒性逐漸降低,轉化為溫經散寒之效。
其一,烏頭經過反覆的炮製,其毒性會逐漸被去除,使其藥性更溫和。其二,烏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互相制約,減少毒性。例如,松香具有止痛消腫的作用,可以緩解烏頭的毒性。因此,七制松香膏中加入烏頭,並非簡單的“毒藥”,而是經過精心的炮製和配伍,使其成為治療寒症的良藥。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燥濕祛風: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祛風、除痺止痛的功效。松香膏以松香為主要成分,性燥,易於留滯濕氣,而蒼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燥濕祛風,防止膏藥因濕氣過重而影響療效。
二、通絡止痛:蒼朮還具有通經絡、止痺痛的功效。七制松香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而蒼朮的加入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進一步加強止痛的效果。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松香膏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爲主,肉桂性溫,可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與松香膏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肉桂含有肉桂醛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可與松香膏中的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肉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七制松香膏的療效,使其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松香性寒,外用可消腫止痛,但若單獨使用,寒性易傷陽氣,難以深入病竈。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協同松香的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消腫止痛的效果。
- 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乾薑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七制松香膏中,乾薑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炎症消退,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七制松香膏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松香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白芥子可助松香膏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消腫。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白芥子與松香膏中其他藥物如乳香、沒藥等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並能促進藥物滲透,提高療效。
七制松香膏中加入蓖麻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 增強消炎止痛效果: 蓖麻子性溫,具有消腫止痛、拔毒生肌之效。與松香等藥材配合,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消炎止痛,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等症。
- 促進藥物吸收: 蓖麻子含有油脂,可作為藥物載體,幫助其他藥材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同時,蓖麻子油還可潤滑皮膚,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七制松香膏中添加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血餘炭為牛血煅製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松香性燥,容易造成局部組織瘀滯,而血餘炭可輔助松香活血化瘀,改善藥性,減少副作用。
- 引藥入骨: 血餘炭質地細膩,可作為引藥入骨的介質,幫助松香更好地滲透到骨骼組織,發揮其止痛消腫、接骨生肌的作用。
因此,血餘炭在七制松香膏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與松香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七制松香膏」,古代醫籍載其主治「濕氣」。濕氣在中醫理論中屬陰邪,易阻滯氣機、纏綿難癒,可表現為關節腫痛、皮膚濕疹、肌肉酸重等症狀。此方為外用膏藥,通過局部貼敷患處,以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通絡化痰為主要作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松香七製法:
松香為方中主藥,經七種不同藥汁(薑汁、蔥汁、白鳳仙花汁、燒酒、鬧楊花汁、商陸根汁、紅醋)反覆炮製,各法用意如下:- 薑汁、蔥汁:辛溫發散,助松香祛風散寒。
- 白鳳仙花汁:活血通絡,透散濕毒。
- 燒酒:行血氣、助藥力透達。
- 鬧楊花汁(具麻醉止痛之效):緩解濕痹疼痛。
- 商陸根汁:逐水消腫,針對濕盛腫脹。
- 紅醋:軟堅散結,助藥性滲透。
此炮製法層層強化松香祛濕、通絡、止痛之效,並減其燥烈之性。
桐油與藥材共熬:
- 桐油:為膏藥基質,性黏而能拔毒,協同諸藥滲透肌膚。
- 川烏、草烏: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針對寒濕痹痛。
- 蒼朮:燥濕健脾,助化內外之濕。
- 官桂、乾薑:溫陽散寒,推動氣血運行以除濕滯。
- 白芥子、蓖麻子:化痰通絡、消腫散結,針對濕聚成痰之證。
- 血餘炭:散瘀止血,兼能通利水道。
後下藥與成膏關鍵:
- 牛皮膠:增膏藥黏附性,緩釋藥效。
- 樟腦、麝香:芳香走竄,引藥直達病所,並增強行氣活血之力。
三、綜合功效推論
此方透過多重辛溫燥濕、活血通絡之品,結合松香七製後的綜合藥性,發揮以下作用:
- 祛風除濕:針對濕邪困表、流注關節之痛。
- 溫經散寒:化解寒濕凝滯導致的冷痛僵硬。
- 化痰逐瘀:改善濕濁久鬱形成的痰瘀互結。
外用貼敷使藥力直達局部,適用於寒濕痹證、陰疽腫痛或皮膚濕瘡等症。
四、組方特點
- 炮製繁複:松香七製以兼取多種藥汁特性,體現「製藥如用兵」的思路。
- 內外兼顧:既有燥濕化痰之品(白芥子、蒼朮),又有透皮引經之藥(麝香、樟腦),形成由表透裏之勢。
- 動靜結合:辛烈之烏頭、薑桂與柔潤之桐油、牛皮膠相配,緩和毒性而不減藥效。
傳統服藥法
松香3斤(第一次薑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7次紅醋煮)桐油3斤,川烏4兩,草烏4兩,蒼朮4兩,官桂4兩,乾薑4兩,白芥子4兩,蓖麻子4兩,血余8兩。
上藥共入桐油內熬至藥枯發消,滴水成珠,濾去渣,入牛皮膏四兩烊化,用前制過松香,漸漸收之,離火,加樟腦1兩,好麝香3錢,厚紙攤之。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痛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本方有出汗、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制松香膏,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松香3斤(第一次薑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7次紅醋煮),桐油3斤,川烏4兩,草烏4兩,蒼朮4兩,官桂4兩,乾薑4兩,白芥子4兩,蓖麻子4兩,血餘8兩。 主治:濕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