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玄散

SI X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肝經 11%
胃經 6%
心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5%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玄散中含有綠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綠礬性寒,味酸澀,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四玄散主治外感風熱、濕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瘍等症,綠礬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病邪,改善病症。
  2. 收斂止血:綠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以促進創傷癒合,防止出血。四玄散中常配合其他收斂止血藥物,如赤石脂、滑石等,共同發揮收斂止血的功效。

綠礬作為四玄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四玄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四玄散用於治療水腫、腳氣、臌脹等病症,赤小豆的利水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水腫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緩解患者因濕熱、毒邪等因素引起的病症。

因此,赤小豆的加入,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四玄散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止痛、通利關節的功效。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利關節的作用。四玄散為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常用方劑,而皁莢的加入,可以祛除寒濕,消散瘀血,緩解關節疼痛,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玄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能清熱燥濕,止癢消腫。四玄散主治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白礬可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
  2. 收斂止血: 白礬性澀,能收斂止血。四玄散亦可用於治療濕疹滲出、糜爛,白礬可收斂傷口,促進癒合,減少滲液。

白礬在四玄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四玄散中使用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通陽解表之效。四玄散旨在治療風寒表證,蔥白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疏風解表,驅散外邪。
  2. 宣肺通竅: 蔥白入肺經,能宣肺通竅,利咽止咳。四玄散中,蔥白可輔助其他藥材,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因此,蔥白在四玄散中起到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作用,為治療風寒表證提供重要輔助。

主治功效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或少至半錢,量情與之,食後齏汁調下。四玄散,治證同前。」此處雖未詳述「四玄散」具體主治,然其言「治證同前」,意指與前文所提及的病證相同。結合方劑組成與「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癇心風」的古代主治,可對「四玄散」的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分析:

「四玄散」主要針對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等屬於痰濁內阻、擾亂神明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在於:

  1. 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 方中「皂莢」具有清熱化痰之功,能協助清除體內痰濁,並兼具殺蟲止癢之效,或可處理因痰熱壅盛引發的皮膚瘙癢。「綠?」與「白?」均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熱邪。
  2. 利水消腫,健脾益腎:
    • 「赤小豆」能利水消腫、健脾益腎,有助於排除體內水濕,並增強脾腎的運化功能,從源頭上減少痰濕的產生。
  3.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 「蔥白」則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的作用,有助於驅散體表邪氣,並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使痰濁之邪得以疏散。

綜合分析:

「四玄散」的配伍,體現了「開」、「清」、「化」、「散」的治療原則。其針對中風痰迷心竅等病症,主要通過清熱解毒、化痰開竅、利水消腫、溫通經脈等多重作用,以達到驅散痰濁、恢復神明、平息癲狂的目的。方中各藥相互協同,共同作用,使痰濁之邪得以清除,氣機得以暢通,神明得以清靜,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綠礬、赤小豆、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明礬2錢,蔥管藜蘆5錢。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1-2錢,漿水調下。如牙關緊閉,斡開灌之。
方中綠礬、赤小豆、豬牙皂角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腦中風精神分裂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心情煩燥半身或下肢麻木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四玄散, 出處:《直指附遺》卷二十六。 組成:綠礬、赤小豆、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明礬2錢,蔥管藜蘆5錢。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癇心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