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玄散

五玄散

WU X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肝經 16%
大腸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4%
心經 4%
腎經 4%
小腸經 4%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玄散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通便功效。

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消積殺蟲之效。其富含皁苷類物質,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對於便祕患者或積食不化者,能有效通便排毒,緩解腹脹、胃口不佳等症狀。

此外,皁莢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輔助治療腸道感染、皮膚病等疾病。因此,在五玄散中加入皁莢,有助於清理腸道毒素,促進機體健康。

五玄散中包含綠礬,乃因其性寒、味酸澀,具收斂、止血、解毒之功效。綠礬可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外傷出血等症狀,均有一定的療效。此外,綠礬還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五玄散中加入綠礬,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玄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燥濕止癢的功效。五玄散用於治療濕疹、疥癬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抑制濕邪,止癢止痛,促進皮膚乾燥,達到治療目的。
  2. 解毒殺蟲: 白礬有解毒殺蟲作用,能殺滅皮膚上的寄生蟲,例如疥蟲等,進一步防止感染,促進皮膚癒合。同時,白礬也能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五玄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五玄散中含有其他燥性藥物,易耗傷津液,而赤小豆能利水滲濕,平衡燥性,避免藥物過於傷津。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赤小豆在五玄散中起到平衡藥性、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利於病患康復。

五玄散方中,加入蔥白,其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蔥白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提升散寒功效。
  2. 通竅開鬱:蔥白氣味辛香,能通鼻竅,開鬱散結,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因風寒阻滯引起的頭部、鼻腔等部位的不適。

因此,五玄散中加入蔥白,既可解表散寒,又可通竅開鬱,有助於改善風寒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

五玄散中包含藜蘆,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濕,止痛止癢:藜蘆味苦辛,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止癢的功效。五玄散中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皮膚瘙癢、疥癬等症,而藜蘆可助其增強散寒除濕、止痛止癢的效果。
  2. 攻毒散結:藜蘆亦有攻毒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癰疽腫毒等症。五玄散中加入藜蘆,可增強其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的作用,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玄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功效: 此方主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以及五癇心風等證。皆屬痰濁蒙蔽清竅、心神被擾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痰阻」與「風動」。痰濁內蘊,上蒙心竅則神昏;痰隨風動,擾亂神明則癲狂、癇證發作。故本方以「袪痰開竅、熄風定驚」為主要作用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豬牙皂角

    • 辛鹹性溫,入肺、大腸經,具強烈袪痰作用,尤其擅長「通關開竅」。其辛散之力能滌蕩頑痰,對痰壅氣閉之證(如牙關緊閉)可直折痰勢,促使痰涎排出。
  2. 綠礬(青礬)

    • 酸澀涼,入肝、脾經,傳統用於燥濕化痰、消積殺蟲。在此方中可能取其「酸化痰涎」之功,使膠結之痰濁軟化,輔助皂角痰出。
  3. 明礬(白礬)

    • 酸澀寒,入肺、脾、肝經,善於「化痰開閉、祛風痰」。其性收澀,能固化痰濕使之易於排除,並鎮驚安神,對癲狂、癇證的風痰上擾有抑制作用。
  4. 赤小豆

    • 甘酸平,入心、小腸經,雖以利水見長,但在此方中可能取其「清心除煩、下行導濁」之效,使痰熱從小便而解,間接減輕痰壅心竅之勢。
  5. 蔥管

    • 辛溫,入肺、胃經,能宣通陽氣、發散風邪。其輕揚之性可助諸藥上行至頭面竅絡,並疏通氣機,緩解痰阻氣滯。
  6. 藜蘆

    • 辛苦寒,有毒,入肺、胃、肝經,為強烈「吐風痰」之藥。與皂角相配,形成「痰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法,對於痰涎壅盛、閉阻喉關之證,可急祛其邪。

整體配伍邏輯:

  • 峻藥攻痰:以皂角、藜蘆為君,一者下行滌痰,一者上涌吐痰,互為犄角,分消痰濁。
  • 礬類固斂:綠礬、明礬酸收之性,既能避免痰涎再生,又可約束藜蘆、皂角的峻烈之性。
  • 佐使調和:赤小豆利水導濁,蔥管宣通醒竅,使痰去而氣機得暢。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針對「風痰閉阻」之急症,採取「吐下並行、開竅醒神」的 aggressive 策略。通過皂角、藜蘆的協同作用,快速清除體內有形之痰濁;礬類則調節痰的病理狀態(如黏稠度),並穩定心神。赤小豆、蔥管扮演引經與緩和角色,使攻邪不傷正。全方體現中醫「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痰思路,適合痰實壅盛、體質尚實之證。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 1錢,綠礬1錢,明礬2錢,赤小豆1錢,蔥管,黎蘆5錢。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1-2錢,漿水調下,如牙關緊閉,斡開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不宜與溫補、滋膩的藥物同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腦中風精神分裂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心情煩燥半身或下肢麻木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五玄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 組成: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1錢,綠礬1錢,明礬2錢,赤小豆1錢,蔥管,黎蘆5錢。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治五癇心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