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子丸

JI L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9%
腎經 17%
肝經 14%
胃經 10%
肺經 9%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子丸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蒺藜子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而沙苑子則以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見長。兩藥合用,既能疏肝解鬱,又能補腎益精,相輔相成,對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療效更顯著。
  2. 藥性相宜,協調作用: 蒺藜子性微寒,沙苑子性溫,兩者搭配,寒溫並濟,既能發揮藥效,又能避免寒熱之弊,更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蒺藜子丸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與蒺藜子相配,可增強其行氣活血、疏肝解鬱之效,有助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瀉肝降火:枳實可瀉肝降火,對於肝火旺盛、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與蒺藜子同用,可更好地清熱解毒,並輔助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疾。

蒺藜子丸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蒺藜子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效,而獨活則擅長祛風濕、通經絡、止痺痛。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濕止痛之效,適用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
  2. 活血化瘀: 蒺藜子能活血化瘀,獨活亦有活血通絡之效。兩者搭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有較好療效。

因此,蒺藜子丸方劑中加入獨活,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其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病症的效果。

蒺藜子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滋陰潤燥:蒺藜子性寒,善於疏肝解鬱,但同時也可能耗傷陰液。天門冬性寒,味甘,能滋陰潤燥,與蒺藜子相配,可避免其過於寒涼,並補益陰液,使藥效更為平和。

二、 緩解肝火:天門冬入肺、腎經,可降肝火,而蒺藜子善於疏肝理氣,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熱降火,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肝火上炎,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蒺藜子丸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引藥入腎的功效。蒺藜子性寒,功能祛風除濕,散結止痛,但寒性較重,易傷陽氣。加入肉桂,可以溫陽散寒,助蒺藜子發揮藥力,避免寒涼之性損傷陽氣。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蒺藜子善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病症,但單用蒺藜子,寒性過重,易傷脾胃。肉桂溫陽散寒,能調和蒺藜子的寒性,使其藥效更溫和,更易被脾胃吸收,從而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蒺藜子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脾胃: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蒺藜子偏寒涼,性善入肝經,白朮可補脾氣,使藥力更易於到達脾胃,避免寒涼藥傷脾胃之弊。
  2. 佐藥助攻,增強療效: 白朮可與蒺藜子相輔相成,增強其藥效。蒺藜子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朮健脾益氣,可使藥力更為充沛,更好地發揮疏肝解鬱之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蒺藜子丸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氣扶正: 蒺藜子性寒,善於疏肝解鬱、降氣止痛,但其寒性易傷陽氣。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血,溫陽健脾,可緩和蒺藜子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同時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

2. 協調藥性: 方中蒺藜子以疏肝解鬱爲主,人參則以補氣益血爲主,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人參能增強人體正氣,使氣血充足,從而更好地發揮蒺藜子疏肝解鬱、降氣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蒺藜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中多處記載蒺藜子丸,可見其在當時的應用範圍頗廣。綜合其所載,此方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一、風熱相併,肌膚諸症: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蒺藜子丸可用於「治風熱相併。體生?癗。發即攻衝。頭面赤熱。皮膚瘙癢。盛則成瘡。不欲飲食。」此段描述可見,本方主要針對風熱之邪侵襲肌膚所致的病症。此類病症的特點是,風熱相合,導致體表出現紅腫、瘙癢,甚則化膿成瘡,並伴隨頭面部赤熱等症狀,且患者可能因不適而食慾不振。

二、熱毒風頭面瘙癢:

《聖濟總錄》又載:「治熱毒風頭面瘙癢。狀如蟲行。時發風疹。」此處強調了蒺藜子丸在治療頭面部瘙癢,尤其如蟲行般之癢感以及風疹方面的功效。可見,本方亦可用於治療因熱毒與風邪結合導致的頭面部皮膚問題。

三、中五屍:

《聖濟總錄》中亦提及蒺藜子丸可治「中五屍,腹痛脹急,不得喘息,上衝心胸及攻兩脅,或磥塊踴起,攣縮引腰脊」。此處的「中五屍」是指多種因素導致的腹痛脹急,甚至出現胸脅部疼痛、腹部磥塊隆起以及腰脊攣縮等症狀。說明蒺藜子丸具有理氣止痛,緩解腹部不適的作用。

四、眼內生瘡:

《聖濟總錄》指出,蒺藜子丸可用於「治眼內有瘡,但睛不損者,並可療」。可見本方對眼內瘡瘍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前提是眼睛的晶狀體尚未受到損傷。

五、《金匱翼》的佐證:

《金匱翼》中,尤怡亦提及「蒺藜子丸,治同上。」並列於雄黃、大蒜等藥方之後,可推測此處的「同上」應指類似瘡瘍或皮膚疾患。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記載,可推斷蒺藜子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1. 疏風清熱: 本方針對風熱之邪,具有疏散風邪、清解熱毒的作用,從而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2. 理氣止痛: 針對腹痛脹急、胸脅疼痛等症狀,本方具有理氣止痛之效,能夠緩解患者的不適。
  3. 活血散結: 針對磥塊腫起等症狀,本方可能具有活血散結的作用,使瘀滯的氣血得以暢通,從而緩解症狀。
  4. 解毒消腫: 針對瘡瘍,本方可能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促進瘡瘍的癒合。

綜上所述,蒺藜子丸主要針對風熱之邪所致的肌膚疾患,同時兼顧理氣止痛、解毒消腫等作用,因此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6分,黃耆3分,獨活3分,白芷3分,防風3分,薯蕷3分,枳實(炙)4分,人參4分,黃連4分,葳蕤2分,地骨白皮2分,桂心1分。除風熱,消疹,兼補益,堅筋骨,倍氣力。
上為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加至15丸,酒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蒺藜子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蒺藜子丸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耳聾麻疹皮膚搔癢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子丸, 出處:《肘後方》卷一。 組成:蒺藜子。 主治:延年益夀。主治:卒中五屍,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脅,或(石累)塊踴起,或攣引腰脊。耳聾。

蒺藜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兔糞(喂黑豆後收者)2兩(焙),蟬蛻(去土、炒)1兩,蛇蛻(炙)1兩,木賊(以盒盛之,略燒存性,爲末)1兩,決明子(微炒)1兩。 主治:眼內有瘡,但睛不損者。

蒺藜子丸,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延年秘錄》。 組成:蒺藜子6分,黃耆3分,獨活3分,白芷3分,防風3分,薯蕷3分,枳實(炙)4分,人參4分,黃連4分,葳蕤2分,地骨白皮2分,桂心1分。 主治:除風熱,消疹,兼補益,堅筋骨,倍氣力。主治:熱風衝頭面,癢如蟲行身上,時有風疹出。

蒺藜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蒺藜子(沙苑者,酒浸令軟,研作膏)1兩半,枳實(去瓤,麸炒)1兩半,獨活(去蘆頭)3分,天門冬(去心,焙)3分,桂(去粗皮)3分,白朮1兩,人參1兩。 主治:風熱相並,體生(疒咅)(疒畾),發即攻衝,頭面赤熱,皮膚瘙癢,盛則成瘡,不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