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紅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香紅飲本身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功效,加入人參則能補益氣血,增強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夠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香紅飲中加入人參,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療效。
香紅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香紅飲常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香紅飲治療血瘀、經絡不通等症狀有輔助作用。同時,當歸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因血瘀引起的便祕等症狀。
總而言之,當歸在香紅飲中起到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香紅飲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解鬱,調和脾胃: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能緩解因肝鬱氣滯引起的胸悶、脅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紅飲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香附能幫助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治癒效果。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香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香紅飲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如紅花、桃仁等,與香附協同作用,加強止痛消腫的效果。
香紅飲中包含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香紅飲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紅花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紅花還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香紅飲中加入紅花,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
香紅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香紅飲常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胃寒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和腹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香紅飲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物,生薑可以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香紅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香紅飲中其他藥物如紅花、桃仁等藥性較烈,甘草可起到緩解藥性、協調各藥的功效,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香紅飲主要用於治療血瘀經閉、痛經等疾病,甘草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瘀血消散,進而緩解疼痛,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香紅飲的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香紅飲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發病時間在酉時(傍晚五點至七點)的夜瘧。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針對夜瘧的病機: 多部醫案中提及「夜瘧皆云邪入血分」,意味著夜間發作的瘧疾,病邪多侵襲血分。香紅飲的組成,多為活血理氣之藥,如當歸、紅花,能活血通絡,驅散血分之邪。
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香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和胃的功效,夜瘧的病邪常困於肝經,氣機不暢,故用香附以疏達氣機,使邪氣易於排出。
扶正祛邪的思路: 香紅飲雖以活血藥為主,但也配伍了補氣的人參,以及溫中散寒的生薑,這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思路。瘧疾久病,正氣易虛,故補氣藥能扶助正氣,與祛邪藥合用,可助邪氣外散。
升提陽氣: 《醫家心法》提及,古人使用香紅飲有「升提法,轉出陽分」的用意。雖然文獻亦有提醒過度升提恐致陰虛,但整體而言,香紅飲仍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這有助於驅散陰分之邪,將其引至陽分而解。
與小柴胡湯的聯繫: 《成方切用》提及「用法雖殊,然小柴胡之旨,不可脫也。」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善於疏解半表半裡之邪,香紅飲雖主要針對血分,但其理氣疏肝之效,與小柴胡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旨在疏達氣機,使邪氣得以宣洩。
綜上所述,香紅飲針對夜瘧病邪深入血分、肝氣鬱滯的病機,以活血理氣為主,佐以扶正之品,通過升提陽氣、疏達氣機,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炙甘草2錢,當歸2錢,香附半錢,紅花半錢,生薑(一本無甘草,用益母草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香紅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香紅飲具有溫熱的性質,體質虛寒者慎用。
- 香紅飲不宜與溫熱性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紅飲, 出處:《醫家心法》。 組成:人參2錢,炙甘草2錢,當歸2錢,香附半錢,紅花半錢,生薑(一本無甘草,用益母草2錢)。 主治:瘧疾,發在酉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