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導滯湯

QING GAN DAO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9%
胃經 18%
腎經 13%
脾經 12%
心經 11%
肺經 10%
大腸經 7%
小腸經 6%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導滯湯中包含萹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萹蓄味甘、性寒,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效。肝經濕熱是導致肝鬱氣滯的重要原因之一,萹蓄可以清熱利濕,疏解肝鬱,達到導滯的目的。

二、萹蓄善於利水通淋,可排泄體內濕熱毒素。肝鬱氣滯常伴隨濕熱內蘊,萹蓄能利水消腫,排出濕熱,進一步促進肝氣疏暢,達到導滯的效果。

清肝導滯湯中加入瞿麥,乃取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

瞿麥性寒,味甘,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排石通淋,並可消炎止痛。方中肝膽濕熱鬱結,導致氣機不暢,濕熱下注膀胱,則出現小便不利、腹痛、腰痛等症狀。

瞿麥入湯,可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將體內濕熱排出,同時也緩解膀胱濕熱所致的疼痛,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奏清肝導滯之效。

清肝導滯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效。方中因肝火熾盛,鬱熱內阻,導致濕熱蘊結,而滑石能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緩解肝鬱不舒。

2. 疏肝利膽: 滑石亦能利膽,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膽汁鬱積,起到疏通膽道、利膽排石的作用。

此外,滑石質地細膩,服用後能將胃腸道的熱毒和濕邪帶出體外,有助於改善肝膽濕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進一步達到清肝導滯的目的。

清肝導滯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清肝導滯湯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解藥性過於寒涼,防止損傷脾胃之氣,使藥效更加溫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有調和諸藥、解毒護脾的作用,能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並保護脾胃免受寒涼藥物的損傷,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佳。

此外,甘草還有益氣健脾、緩解疼痛的作用,更能增強清肝導滯湯的整體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肝導滯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肝導滯湯」出自明代醫家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其主治功效主要針對肝經濕熱所致的玉莖腫痛、小便澀滯作痛等症狀。綜合古籍記載,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病因病機分析

根據《外科正宗》、《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等醫書的論述,下疳(類似現代醫學的陰莖潰瘍)的病因主要有三:

  1. 慾火鬱滯: 男子因慾念萌動,陽物勃起,但淫火未能及時宣洩,導致敗精濁血滯留中途,結聚成腫。
  2. 濁氣傳染: 女子陰器若有瘀精濁氣未清,在交合時傳染給男子,導致男子發病。
  3. 房術熱藥: 使用房術熱藥塗抹玉莖或洗擦陰器,導致火鬱不發,結聚成腫。

不論何種原因,其核心病機均為「邪淫慾火鬱滯」,導致肝經濕熱下注,進而出現小便淋漓澀痛、陽物腫痛、甚至腐爛等症狀。

方劑組成與功效

「清肝導滯湯」的組成包括:

  • 萹蓄: 《外科正宗》描述的功效為利尿通淋,消腫解毒,意在導引濕熱下行,清除體內邪毒。
  • 瞿麥: 具有利水通淋、殺菌抗炎的功效,可助萹蓄利水除濕,並可針對炎症起到治療作用。
  • 滑石: 主要作用為清熱燥濕、止癢生肌。濕熱下注易導致局部濕癢,滑石可祛濕止癢,並有助於受損組織的修復。
  • 甘草: 主要作用為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可以協調方中各藥,並能減輕疼痛。

此方劑組成的特點是,以利水滲濕為主的萹蓄、瞿麥、滑石三藥合用,能有效清除肝經濕熱,疏通小便,使邪熱從下而解。甘草的加入,則能緩解疼痛,調和諸藥,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清肝導滯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疏利肝經濕熱: 方中萹蓄、瞿麥、滑石三藥合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共同作用下,能有效疏利肝經濕熱,使濕熱邪氣從小便排出。
  2. 通利小便: 濕熱下注,阻礙小便通暢,導致小便淋漓澀痛。萹蓄、瞿麥等藥物的利尿作用,可使小便通暢,使邪氣得以疏泄。
  3. 緩解局部症狀: 濕熱下注導致陽物腫痛、甚至腐爛,滑石能清熱燥濕、止癢生肌,有助於緩解局部症狀,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
  4. 調節整體: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疼痛,協調方中各藥,使其共同發揮療效。

古籍應用佐證

多本古籍均有提及此方,並闡述其功效:

  • 《外科正宗》: 明確指出「清肝導滯湯」用於治療因邪淫慾火鬱滯導致的下疳,並強調其「疏利肝腎邪火」的作用。
  • 《瘍醫大全》: 再次引用陳實功的論述,肯定「清肝導滯湯」在治療下疳中的地位。
  • 《外科心法要訣》: 提出「治當疏利肝腎邪火,以八正散、清肝導滯湯主之」的治療原則,將此方與八正散並列。
  • 《瘍科心得集》: 更直接指出「清肝導滯湯」主治「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
  • 《靈驗良方彙編》: 也指出此方用於治療「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者」。
  • 《外科備要》: 提到「先服八正散(秋),次服清肝導滯湯(秋)」,說明此方在治療下疳中的應用。

總而言之,「清肝導滯湯」以其疏利肝經濕熱、通利小便的功效,成為古代醫家治療下疳、玉莖腫痛等疾病的重要方劑。其配伍精當,藥理明確,具有顯著的臨牀價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通淋導滯的功效,適用於肝經濕熱所致的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導滯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扁蓄4錢,瞿麥3錢,滑石2錢,甘草1錢。 主治: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