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藥

SAI ER Y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14%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塞耳藥」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散寒,消腫止痛:胡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腫止痛之效。塞耳藥多用於治療寒邪入侵耳竅所致的耳痛、耳鳴、耳聾等症,胡椒可以溫散寒邪,消腫止痛,改善耳部症狀。
  2. 引藥入耳,增強療效:胡椒味辛,具有開竅之功,可以引導藥力深入耳竅,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塞耳藥中其他藥材,如蒼耳子、白芷等,也具有治療耳疾的作用,而胡椒可以促進藥力滲透,使藥效發揮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塞耳藥」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今醫鑑》的記載,「塞耳藥」主要用於治療牙痛。此方以胡椒為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為將胡椒末塞入耳中,若左邊牙痛則塞右耳,右邊牙痛則塞左耳。患者需側臥並用手掩耳,待額頭微微出汗後即可緩解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1. 經絡與臟腑聯繫: 古代醫學認為,人體經絡相互聯繫,臟腑與體表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係。牙痛雖病在口腔,但其病因可能與其他經絡或臟腑相關。
  2. 胡椒的辛溫之性: 胡椒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將胡椒末塞入耳中,其辛溫之性可通過經絡傳導,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3. 異病同治: 這種「異病同治」的方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體現,即在與病痛部位不直接相關的部位進行治療,通過經絡的聯繫達到治療目的。
  4. 微汗解表: 古籍提到「少時額上微汗即愈」,表明此方可能兼具解表散邪的作用,使體內寒邪得以發散,從而緩解疼痛。

綜合分析:

「塞耳藥」的治療原理是利用胡椒的辛溫之性,通過耳部經絡的傳導,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從而緩解牙痛。這種方法不僅針對局部疼痛,同時也考慮到整體經絡的聯繫,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此方簡單易行,?效迅速,体?了中?外治法的优?。

傳統服藥法


壁錢、胡椒末。
用壁錢包胡椒末。
如左邊痛,塞右耳;右邊痛,塞左耳。手掩枕之,側臥,少時額上微汗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塞耳藥,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引宋蘭臯方。 組成:壁錢、胡椒末。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