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痔散

喚痔散

HUAN Z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14%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喚痔散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散寒濕: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散寒濕、止痛消腫的功效。痔瘡多因寒濕凝滯、血脈瘀阻而生,胡椒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腫脹。
  2. 行氣活血:胡椒辛溫走竄,能行氣活血,促進局部血液流通,改善痔瘡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痔瘡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喚痔散主治「痔瘡」,尤其針對內痔脫出困難之症。其名「喚痔」,意指通過藥物局部刺激與收斂作用,促使內痔外露,便於後續外治(如敷貼護痔膏或手術切除)。此方屬古代「外治導引法」,先以藥力引出痔核,再行下一步治療,符合《外科正宗》「痔瘡當分內外,治必先導後固」的思維。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分工:

  • 草烏(生用):辛熱大毒,生用取其刺激性,能麻痹局部、緩解疼痛,兼有消腫之效(古代認為其「開腠理,逐惡血」)。
  • 制蝟皮(燒存性):蝟皮炒炭後收斂止血,專治痔瘡便血,《本草拾遺》稱其「燒灰酒服,治痔」。
  • 枯礬:燥濕收斂、解毒防腐,減少痔核分泌物,促使組織收縮。
  • 食鹽(炒):炒後增強滲透壓,局部使用可刺激黏膜水腫,輔助痔核脫出,兼有輕微殺菌作用。
  • 麝香、冰片:芳香走竄,能透皮引藥直達病所,兼活血散結、消腫止痛。

治療機制推論:

  1. 物理刺激與滲透:食鹽與枯礬形成高滲環境,促使肛門黏膜水腫,鬆動痔核根部;草烏的麻痹作用減輕操作不適。
  2. 收斂固脫:枯礬、蝟皮炭收斂痔核表面血管與組織,減少出血與脫垂。
  3. 引藥達病所:麝香、冰片穿透黏膜,增強局部藥物吸收,加速痔核顯露。

3. 方劑設計邏輯

此方體現「以瀉代提」思路:並非直接收納痔核,而是先以刺激與滲透藥物「誘導」痔核外顯,再行後續處理。適合痔核較深、難以外露者,屬古代過渡性外治手段,與現代「硬化劑注射後結紮」的「先誘後治」原理異曲同工。

關鍵點: 全方以「局部作用」為主,未顧及內在體質(如濕熱或氣虛下陷),故需搭配後續療法(如護痔膏)方為完整。

傳統服藥法


草烏(生用)1錢。制蝟皮1錢(燒存性),枯礬5錢,食鹽(炒)3錢,麝香5分,冰片2分。上為細末。
先用溫湯洗淨肛門,隨用津唾調藥3錢,填入肛門,片時痔即當出,去藥,上護痔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喚痔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三。 組成:生胡椒1錢。 主治:痔瘡。

喚痔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五。 組成:靈磁石1兩,枯礬5錢,乾薑(治,另研)3分,草烏尖(生)5分。 主治:痔瘡。

喚痔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草烏(生用)1錢。制猬皮1錢(燒存性),枯礬5錢,食鹽(炒)3錢,麝香5分,冰片2分。 主治:內痔不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