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退熱清涼散」方劑中含有「白藥」,指的是「白芷」,而非其他藥材。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消腫的功效。
之所以將白芷加入退熱清涼散,主要是因為白芷能 疏散風寒,清熱解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白芷還能 通鼻竅,止痛,可以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因此,白芷在退熱清涼散中起着 清熱解表、散風止痛 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退熱清涼的效果。
退熱清涼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退熱清涼散的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脾胃。
2. 調和藥味:甘草味甘,能調和藥味,使藥味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
此外,甘草還有益氣補脾的功效,可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力。
退熱清涼散方劑中包含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鬱金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退熱清涼散主治熱病發熱,邪毒熾盛,鬱金可有效清熱瀉火,消除熱毒,達到退熱功效。
- 活血化瘀:鬱金還具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退熱毒,促進機體恢復。退熱清涼散中加入鬱金,不僅清熱解毒,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退熱清涼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退熱清涼散用於治療熱證,黃芩能清泄體內積熱,降低體溫,達到退熱目的。
- 涼血解毒: 黃芩亦具涼血解毒之功,可解熱毒、消炎止痛。退熱清涼散治療熱病過程中,可能伴隨有血熱毒盛、口舌生瘡等症狀,黃芩的涼血解毒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退熱清涼散中加入天竹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天竹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清熱力強,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可涼血止血,消腫止痛。
在退熱清涼散中,天竹黃可以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退熱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熱證的效果。
「退熱清涼散」方劑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在退熱過程中,若患者伴隨心煩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則可利用硃砂的鎮心安神作用,緩解患者的精神症狀,同時配合清熱解毒,達到退熱之效。
二、 化瘀止痛: 硃砂亦具化瘀止痛之效,對於發熱過程中伴隨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長期服用可能造成積累性中毒。因此,在使用「退熱清涼散」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退熱清涼散方劑中包含麝香,其主要原因在於麝香的開竅醒神、通經活絡功效。退熱清涼散多用於外感風熱、高熱神昏、痙厥等症。麝香能開通心竅,醒神定驚,有助於解除高熱所致的神昏、痙厥等症狀;同時,麝香也能通經活絡,疏散風熱,有助於解除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等症狀。因此,麝香的加入,有助於退熱清涼散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醒神定驚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熱清涼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兒科典籍,主治「小兒壯熱欲發癇」,即小兒因高熱(壯熱)而出現驚風、抽搐等癲癇發作前兆(癇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熱極生風,或因外感邪熱內傳,或積熱化火,上擾心神,引動肝風。方名「退熱清涼」明示其兩大方向:清熱瀉火以退壯熱,涼肝息風以防驚癇。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配伍:清熱解毒,涼血息風
- 白藥(或指白藥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針對熱毒熾盛。
- 黃芩:苦寒瀉上焦火,清肺胃之熱,直接退壯熱。
- 鬱金: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兼清心熱,防熱擾神明。
- 天竹黃(天竺黃):清熱化痰,涼心定驚,專治小兒熱病神昏、驚搐。
此四藥共構 「清熱—涼血—化痰—息風」 主線,直折火勢。
2. 輔助配伍:鎮驚安神,開竅醒腦
- 朱砂:重鎮安神,清心火,抑肝風,防驚癇發作。
- 麝香:開竅醒神,通絡散瘀,助諸藥透達熱閉心包。
此二藥針對「熱盛神昏」之標,通過 「鎮靜—開竅」 雙向調控,阻斷熱極動風之勢。
3.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涼峻烈之性,兼護胃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設計遵循 「急則治標」 原則,針對小兒體質「陽常有餘」的特性,以 寒涼直折、先安未病 為策略:
- 瀉火存陰:黃芩、白藥清熱解毒,截斷熱源,防津傷風動。
- 涼肝息風:天竺黃、鬱金協同清肝瀉火,預防熱極生風。
- 重鎮開竅:朱砂、麝香一鎮一開,調節心神,避免熱閉抽搐。
全方 標本兼顧,既解當下壯熱,又預截驚癇之變,體現中醫「治未病」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藥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鬱金1分,黃芩1分,天竹黃1分(細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分(細研)。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以溫水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熱清涼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白藥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鬱金1分,黃芩1分,天竹黃1分(細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分(細研)。 主治:小兒壯熱欲發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