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茜根黃連湯中加入茜草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茜草根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方中黃連苦寒,擅長瀉火解毒,茜草根可輔助其清熱解毒,並兼具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治療熱毒壅滯、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
- 引藥下行:茜草根入血分,可引藥下行,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增強藥效。對於熱毒鬱結於上焦,或血瘀阻滯於下焦的病症,茜草根的引導作用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茜根黃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燥,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茜根黃連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茜根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二、瀉火燥濕: 黃連還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茜根黃連湯中加入黃連,可以清熱燥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清除,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茜根黃連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清熱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方中黃連苦寒泄熱,茜根清熱解毒,地榆則能輔助清熱涼血,並抑制熱毒下行,達到止血的效果。
- 收斂固澀: 地榆能收斂止血,並收斂腸道,防止熱毒下注。方中以黃連、茜根清熱解毒爲主,地榆則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防止熱毒下泄,加強治療效果。
茜根黃連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此方以黃連清熱瀉火為主,梔子則輔助清熱,並兼具降肝火、利膽的作用,協同黃連發揮更佳的清熱瀉火效果。
- 緩解肝膽濕熱: 方中茜根清熱利濕,黃連瀉火解毒,而梔子則專擅降肝火,三者配合,能有效緩解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口苦等症狀。
茜根黃連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薤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行氣散結、溫通經絡之效。方中茜根、黃連苦寒,易傷脾胃,而薤白可解其寒性,溫陽散寒,並能協調藥性,促進藥力順利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薤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障礙,有助於解除瘀阻,消散疼痛。與茜根、黃連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其消炎止痛的效果。
茜根黃連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茜根黃連湯以茜根、黃連等寒涼藥物為主,清熱瀉火之力較強,配伍淡豆豉,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過於寒涼傷正。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 茜根黃連湯雖為清熱瀉火之劑,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淡豆豉入脾經,可中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茜根黃連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之功效,能有效抑制熱毒的蔓延,對熱病高熱、神昏譫語、斑疹紫黑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止血生肌: 犀角對於外傷出血、瘡瘍潰爛等症狀,亦有止血生肌之效,配合茜根、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然而,犀角是瀕危物種,現今禁止使用。若有需要,可選用其他藥物替代,以達到同樣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茜根黃連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痢鮮血」,即因熱毒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所致的痢疾便血,其血色鮮紅,伴隨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熱毒血痢」,或因飲食不潔、濕熱積滯,或因暑熱之邪下迫大腸,導致血熱妄行、絡傷血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分析
- 茜根(茜草)、地榆:
二者均為涼血止血要藥。茜根性寒,歸肝經,活血而兼止血,尤善清血分之熱,化瘀以防留瘀;地榆苦酸微寒,入大腸經,專解下部血熱,收斂止血,適用於腸風下血、血痢。二者相須,共奏清熱涼血、止血不留瘀之效。 - 黃連、梔子:
黃連大苦大寒,清瀉中焦濕熱,尤長於治腸胃濕熱痢疾;梔子清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從小便而出。二者協同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從源頭消除熱毒致痢之因。
- 茜根(茜草)、地榆:
輔助配伍作用
- 薤白、香豉(淡豆豉):
薤白辛溫通陽,行氣導滯,能緩解痢疾腹痛、裏急後重;香豉宣鬱除煩,助黃連、梔子透解鬱熱。此二藥調暢氣機,避免寒涼藥冰伏氣血,體現「通因通用」之理。 - 犀角(現已禁用,可代以水牛角濃縮粉):
古代取其涼血解毒、鎮驚安神之功,用於熱入血分、迫血妄行之重症。今用之需替代,但仍保留其清血分熱毒的理論基礎。
- 薤白、香豉(淡豆豉):
全方治療原理
- 清熱涼血為主,止血兼以行氣:
針對「熱毒迫血」病機,以茜根、地榆、犀角直入血分涼血止血;黃連、梔子清熱燥濕解毒,治痢之本;薤白、香豉調氣機,防寒涼太過而氣滯。全方標本兼治,既止痢血,又解熱毒,符合「熱者寒之」「通因通用」原則。
- 清熱涼血為主,止血兼以行氣: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結構提示其適用於血熱型下痢(如急性感染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之血便),但須辨證為實熱證,見舌紅苔黃、脈數。若屬虛寒便血或氣虛不攝者,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茜根、 黃連、 地榆、 梔子、 薤白、 香豉、 犀角各等分。
上切。
以水8升,煮取2升,分為3服。
忌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茜根黃連湯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茜根黃連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茜根、黃連、地榆、梔子、薤白、香豉、犀角各等分。 主治:下痢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