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舒攣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花椒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舒緩疼痛。
- 活血化瘀: 花椒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肌肉痙攣、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舒攣湯中加入花椒,可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瘀滯導致的肌肉痙攣、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舒攣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側柏葉性寒,味苦澀,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肢體抽搐、痙攣等症狀,側柏葉能有效地平息肝風,緩解痙攣。
- 止血安神: 側柏葉還具止血安神的作用。對於因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側柏葉能起到鎮靜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因此,舒攣湯中加入側柏葉,可有效地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平肝熄風、止血安神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舒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療「手指攣曲」,即因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阻,或筋脈失養所致的手指關節屈伸不利、僵硬攣縮。古代醫家外用此方煎湯久洗,透過藥力滲透皮膚,直達筋脈,以舒筋活絡、祛風散寒,促使攣曲之手指逐漸恢復伸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薛荔枝葉梗(1斤)
- 薛荔枝疑為「薛荔」或嶺南民間用藥別稱,其葉梗性味苦平,傳統用於祛風濕、活血通絡。民間經驗中,此類藤蔓植物多具伸筋活絡之效,取其「藤類通絡」之象,對應筋脈拘攣。可能透過刺激局部氣血運行,緩解肌腱粘連。
川椒(3兩)
- 川椒辛熱,歸脾、胃、腎經,外用能溫散寒濕、活血止痛。其辛辣之性可促進皮膚吸收藥效,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循環,驅除筋脈中凝滯之寒濕邪氣,從而緩解攣急。
側柏葉(4兩)
- 側柏葉苦澀微寒,傳統多用於涼血止血,然其外用亦有清熱燥濕、疏通經絡之效。此方取其協同作用,既能制衡川椒之燥熱,防止過度刺激,又能清解鬱熱,避免血熱瘀阻加重攣曲。
組方邏輯:
全方以「溫通為主,寒溫並用」為原則。
- 薛荔枝葉梗為君,直指筋絡拘攣;
- 川椒為臣,以辛熱之力驅寒開鬱;
- 側柏葉為佐,清熱兼防辛燥傷津。
三者協同,共奏祛風濕、通筋脈之效,尤適合寒濕夾雜輕微鬱熱之證。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藉由煎湯外洗,利用藥液溫熱之力與藥物成分雙重作用:
- 物理效應:溫熱浸泡可鬆解局部肌肉筋腱,改善血液循環。
- 藥理效應:
- 川椒揮發油成分滲透皮膚,抑制痛覺神經,緩解攣痛;
- 薛荔枝葉梗可能含抗炎物質,減少筋膜粘連;
- 側柏葉調節微循環,避免溫燥太過。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局部調暢氣血,間接影響經絡臟腑,以恢復筋脈柔韌。
傳統服藥法
薛荔枝葉梗1斤,川椒3兩,側柏葉4兩。
煎濃汁久洗,自然伸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舒攣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薛荔枝葉梗1斤,川椒3兩,側柏葉4兩。 主治:手指攣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