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頭風痛膏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頭風痛多因風熱上擾、血脈瘀阻所致,青黛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緩解頭痛、頭脹、頭暈等症狀。
- 消炎止痛:青黛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頭風痛常伴有局部炎症,青黛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緩解頭部疼痛不適。
頭風痛膏中加入決明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火、明目、降壓的功效。頭風痛常與肝經風熱、氣血瘀滯相關,決明子能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緩解頭部脹痛、眼目昏花等症狀。
- 利水通便: 決明子還有利水通便的功效,可改善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頭風痛。濕熱阻滯經絡,易造成頭部沉重、昏脹不適,決明子有助於利水消腫,使氣血流通,緩解頭風痛。
頭風痛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脾、胃經,能清上焦心火,對於因心火上炎引起的頭風痛症有較好療效。此外,黃連還能清熱解毒,抑制細菌感染,對於因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也有一定作用。
總而言之,頭風痛膏中加入黃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藥性,以達到治療頭風痛的目的。
頭風痛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
1. 清熱解毒:頭風痛常與熱邪上擾有關,黃芩性寒,能清熱解毒,降火消炎,有助於清除頭部熱邪,緩解疼痛。
2. 涼血止痛:黃芩亦具涼血止痛之效,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引起的頭風痛,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黃芩在頭風痛膏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頭風痛症狀。
頭風痛膏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表: 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針對因風熱上襲所致的頭痛、頭昏、發熱等症狀。
- 涼血止血: 桑葉亦能涼血止血,對於因血熱上衝、血管破裂所造成的頭風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桑葉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有效緩解頭風痛症狀,並兼顧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功效。
頭風痛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頭風痛常因氣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緩解疼痛。
- 滋養血脈: 當歸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因血虛引起的頭風痛。同時,當歸也能滋潤腦髓,起到一定的養腦作用,對於一些因腦力勞損、精神緊張而引起的頭風痛亦有一定的療效。
「頭風痛膏」中加入紅花,是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藥性。紅花性溫,入血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紅花還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頭部經絡不通、肌肉痙攣引起的頭痛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頭風痛膏」中加入紅花,可有效改善頭痛症狀,提高藥效。
頭風痛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頭風痛多由風熱上擾、血熱妄行引起,生地黃可清熱涼血,使血行通暢,緩解頭痛症狀。
- 滋陰潤燥: 頭風痛患者常伴有肝腎陰虛,導致頭部乾燥、疼痛。生地黃滋陰潤燥,可滋養肝腎,改善頭部乾燥,緩解疼痛。
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止痛的效果,對於治療頭風痛有較好的療效。
「頭風痛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腦引起的頭風痛,防風能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頭風痛常與經絡不通有關,防風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進而緩解頭痛症狀。
因此,防風在「頭風痛膏」中起到祛風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風痛。
頭風痛膏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的功效。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行氣和胃之功。
對於頭風痛,尤其風寒襲表、頭部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紫蘇葉能疏散風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紫蘇葉還能止咳化痰,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紫蘇葉在頭風痛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川貝母在頭風痛膏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肺氣鬱結而引發的頭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開竅醒神:川貝母入肺經,可宣肺開竅,對於因痰濁阻滯、頭昏腦脹而引起的頭痛,具有疏通經絡、醒神止痛的功效。
因此,川貝母在頭風痛膏中,能有效解決因寒熱痰阻所致的頭風痛症,達到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頭風痛膏」主治頭風痛,兼防其邪上攻害眼。頭風為古代常見病證,多因風邪上擾、痰熱內蘊或血絡瘀滯所致,其痛或偏或正,日久可引動肝風、損及目絡。此膏外貼太陽穴,以「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之原則引邪外透,契合傳統「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疏風清熱
- 防風、紫蘇葉:辛散開表,祛風邪而止痛。
- 桑葉、黃菊花(外摻):輕清上浮,既散風熱又明目,防風邪化熱傷眼。
- 黃連、黃芩:清泄上焦實火,尤解頭面熱毒。
涼血活血
- 青黛、細生地:涼血解毒,抑肝火以防風陽上亢。
- 歸身、紅花:養血和血,通絡止痛,治風先治血。
化痰散結
- 川貝母:化痰開鬱,防痰熱蒙蔽清竅。
- 決明子:清肝明目,導熱下行,助緩頭目脹痛。
外治配伍巧思
- 朱砂、紅丹:鎮靜安神、解毒斂瘡,合青黛增強清熱之效。
- 油煎收膏:使藥性滲透肌膚,直達病所。
- 黃菊花末外摻:局部加強清頭目、散風熱之力。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外治頭風,以「清熱涼血為本,祛風活血為標」,兼顧痰瘀。風熱得散則頭痛緩,血熱得清則目絡安,瘀痰化解則氣機通。外用貼敷避開脾胃之弊,直攻病位,體現古人「就近祛邪」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青黛、 決明子、 黃連、 黃芩、 桑葉、 歸身、 紅花、 細生地、 防風、 紫蘇葉、 川貝母(去心)各等分。
除青黛外,為粗末,油煎,用朱砂十分之三,紅丹十分之七,同青黛末收膏。青布攤貼,再另用黃菊花曬乾為細末,收貯。
用時將菊花末少許,摻膏上貼之。左痛貼右太陽,右痛貼左太陽,兩首痛俱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頭風痛膏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頭風痛膏,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青黛、決明子、黃連、黃芩、桑葉、歸身、紅花、細生地、防風、紫蘇葉、川貝母(去心)各等分。 主治:頭風痛。此病甚則害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