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腹子散以「大腹皮」為主要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 消水腫、利小便: 大腹皮性寒,味苦,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大腹皮為主,可有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行氣止痛: 大腹皮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腹痛、脹滿等不適。方中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其消水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大腹子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以大腹子、檳榔等藥物攻下逐瘀,可能導致氣機阻滯,腹痛加劇。木香能疏肝理氣,緩解藥物攻下的副作用,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達到止痛的目的。
- 調和脾胃:大腹子散主要針對濕熱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不僅能行氣止痛,還能健脾消食,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改善消化不良,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腹子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大腹子散以大腹皮、枳實等苦寒之藥為主,容易傷脾胃陽氣。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可中和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 增強療效: 大腹子散主治水腫脹滿、腹痛、便祕等症。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並能緩解腹痛,幫助排泄,增強藥物整體療效。
大腹子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大腹子散主要治療腹痛、腹脹、便祕等症,而肝氣鬱結常會導致氣機不暢,引發腹部疼痛。川芎的加入可以疏解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腹痛。
二、 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 川芎具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大腹子散中其他藥材如大腹皮、厚朴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大腹子散中包含瞿麥,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滲濕、通淋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相契合。
瞿麥性味甘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清熱通淋,對於因濕熱阻滯膀胱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大腹子散以大腹皮為主藥,配伍其他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腹痛等症狀,瞿麥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促進水液代謝,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並改善小便不利。
大腹子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大腹子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而柴胡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腹痛。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大腹子散中其他藥材如大腹皮、枳實等,多偏向於瀉下通便,而柴胡可以調節肝氣,避免瀉下過度,使藥效更全面。
總而言之,柴胡的加入,有助於疏肝解鬱,協調藥性,使大腹子散更有效地治療腹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腹子散主治「傷寒後,真氣尚虛,因合陰陽,致小腹拘急,便溺澀痛」。此證候核心為傷寒病後正氣虧虛,復因房事(「合陰陽」)耗傷腎氣,導致下焦氣化不利、氣滯水停,表現為小腹拘急、排尿澀痛。其病機涉及:
- 氣虛氣滯:傷寒後元氣未復,房事進一步損傷真氣,氣機鬱滯於下焦。
- 水道不通:氣滯影響水液代謝,兼可能挾濕熱或寒濕,導致小便不利。
- 血脈不和:小腹拘急提示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兼有血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大腹子(檳榔)(1兩):
- 主下行氣,破滯行水,《藥性論》謂其「宣利五臟六腑壅滯」。針對小腹氣滯、便溺澀痛,能疏通下焦氣機,兼利水濕。
木香(1兩):
- 辛溫行氣,擅調三焦氣滯,《日華子本草》載其「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與大腹子協同,增強行氣止痛之效,尤善解小腹氣結。
當歸(半兩,炒):
- 養血活血,《本草綱目》言其「和血補血」。用於病後血虛兼瘀,緩解拘急疼痛。
芎藭(川芎)(半兩):
- 活血行氣,「上行頭目,下調經水」(《本草匯言》)。與當歸配伍,調和血脈,助氣血通暢。
瞿麥(半兩):
- 利尿通淋,《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直接針對小便澀痛,清利下焦濕熱。
柴胡(1兩,去苗):
- 疏肝解鬱、升舉清陽,《珍珠囊》稱其「引胃氣上升」。在此方中既能疏解氣機鬱滯,又可防諸藥過降傷及中氣,協調升降。
生薑(少量):
- 溫中和胃,兼散水氣,佐制諸藥寒涼之性。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行氣為主,通利水道:以大腹子、木香為君,破下焦氣滯;輔以瞿麥利尿,解決「便溺澀痛」之標。
- 養血活血輔助:當歸、川芎針對病後血虛氣滯,改善局部拘急,體現「氣血同調」思想。
- 兼顧升降:柴胡升清防氣機下陷,與降氣利水之品形成對抗,恢復氣化功能。
全方通過行氣、利水、養血三法,使下焦氣機通暢,水液代謝復常,氣血調和而緩解症狀。
推論可能功效擴展
若病機屬氣滯濕阻為主(無論是否夾熱),此方亦可能用於:
- 輕度水腫(氣滯水停型)
- 婦人產後或病後氣鬱所致的小便不利
- 慢性下焦濕熱兼氣血不和之淋證(需加減)
方中藥物偏溫,若熱象明顯(如尿赤灼熱),或需加梔子、滑石等清熱之品。
傳統服藥法
大腹子1兩,木香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芎窮半兩,瞿麥半兩,柴胡1兩(去苗)。
上為散。
每服4錢,用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腹子散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腹子散,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大腹子1兩,木香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川芎半兩,瞿麥半兩,柴胡1兩(去苗)。 主治:傷寒後,真氣尚虛,因合陰陽,致小腹拘急,便溺澀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