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宋氏益母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調經: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之效。益母丸主治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緩解經期疼痛,因此加入當歸以增強活血調經功效。
- 補血養血:女性月經期間容易出現氣血虧虛,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貧血癥狀。益母丸中加入當歸,可補充氣血,增強體質,更好地促進婦科疾病的恢復。
宋氏益母丸中添加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痙功效。益母丸主治婦科瘀血疼痛,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等,白芍可減輕疼痛,緩解患者不適。
2. 滋陰柔肝:白芍還能養血柔肝,滋陰潤燥。益母丸中,益母草、當歸等藥材偏於活血化瘀,容易耗傷陰血,白芍可起到平衡陰陽、保護肝臟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宋氏益母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可改善女性經期瘀血阻滯,緩解痛經、經血量少等症狀。
- 疏肝解鬱: 川芎亦可疏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女性情緒波動、胸悶、失眠等症狀。
因此,川芎在宋氏益母丸中,扮演著活血化瘀、疏肝解鬱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婦科疾病的效果。
宋氏益母丸中加入銀柴胡,主要基於其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的功效。
方劑中益母草活血化瘀,但若血熱瘀阻,則難以發揮效用,銀柴胡清熱解毒,可 降血熱,並與益母草共同 消散瘀血。此外,銀柴胡亦可 利濕止痛,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配合益母草的活血化瘀,更能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期不順等問題。
宋氏益母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益母丸以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爲主,但女性婦科疾病常伴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狀。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可疏解肝鬱,調理脾胃,輔助益母丸更好地發揮療效。
- 增強活血化瘀效果:木香辛溫,能溫通血脈,與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藥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宋氏益母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以「產後瘀血」為核心適應症,對應中醫「產後惡露不盡」「瘀阻胞宮」之病機。古法認為產後氣血虛弱,易致瘀血內停,引發腹痛、惡露澀滯等症。益母丸通過「調和氣血」雙向作用,既化瘀以通滯,又養血以扶正,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君藥:益母膏(4兩)
性味辛開微苦,專入血分,為婦科血瘀證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行血養血,調經解毒」,既能活血祛瘀,又兼收縮子宮之效,直接針對產後胞宮瘀滯。此方重用為膏,增強潤澤之性,緩和破血峻烈之弊。臣藥:當歸(全當歸2兩)、白芍(2兩)、川芎(2兩5錢)
- 當歸補血活血,其「全用」特性(歸身補血、歸尾破血)暗含攻補兼施之妙。
- 白芍酸斂養陰,柔肝止痛,與當歸共奏養血滋肝之功,平衡益母膏、川芎之辛散。
- 川芎「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調經水,與益母膏協力化瘀,並助當歸引血歸經。
三藥實為「四物湯」去熟地之變方,避其滋膩礙瘀,側重流動調血,符合產後瘀滯需「通」之治則。
佐藥:銀柴胡(5錢)、木香(5錢)
- 銀柴胡性涼質輕,傳統用於「虛勞發熱」,此處巧妙配伍,針對產後血瘀易化熱或陰傷發熱之潛在病機,預防瘀久生熱。
- 木香辛溫行氣,醒脾消脹,解決產後氣血鬱滯常見的脘腹痞滿症狀,且「氣行則血行」,助攻化瘀效力。
組方邏輯
全方以「通瘀不傷正,養血不助滯」為綱,體現三大層次:
- 活血為先:益母膏聯合川芎,集中突破胞宮瘀阻。
- 養血為本:當歸、白芍滋養已耗之陰血,奠定復原基礎。
- 氣血同調:木香理氣、銀柴胡清透,既助血行,又防瘀熱,形成動態平衡。
蜜丸劑型意義
煉蜜為丸,取其甘緩護胃、延長藥效之功,使化瘀之力徐緩滲透,尤宜產後虛弱之體。每服3錢(約9克)劑量得當,空心服更利藥效直達下焦血分。
此方配伍嚴謹,標本兼治,不僅針對產後瘀血,對氣血失調兼輕度鬱熱之月經不調、痛經亦有潛在應用價值,體現清代婦科方「化瘀不忘扶正,調血重顧氣機」的學術特色。
傳統服藥法
益母膏4兩,全當歸2兩,杭白芍2兩,川芎2兩5錢,銀柴胡5錢,廣木香5錢。
調和氣血。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重3錢。每日空心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品性溫,體熱者慎用。
- 服用本品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宋氏益母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組成:益母膏4兩,全當歸2兩,杭白芍2兩,川芎2兩5錢,銀柴胡5錢,廣木香5錢。 主治:調和氣血。主治:産後瘀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