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黃丸

雌黃丸

C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9%
脾經 17%
心經 17%
胃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5%
腎經 5%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雌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雌黃。雌黃又稱為硫化砷,歷史上被廣泛應用於中醫中,因為它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首先,雌黃具備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有效對抗一些由於火毒或濕熱引起的病症。其次,其獨特的化學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有顯著效果。此外,雌黃還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鎮靜和安神作用,對於焦慮及失眠等問題能有所緩解。

然而,雌黃的使用必須謹慎,因其含有砷,過量可能導致毒性反應。因此,在中醫臨牀應用時,通常會將雌黃與其他藥材搭配,形成復方,旨在平衡其效果,減少副作用。透過科學合理的搭配,雌黃丸能夠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發揮其獨特的療效,為患者帶來健康的希望。

雌黃丸中加入雲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導藥性: 雲母性滑,能引導藥性下行,使其藥力能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同時也有助於藥物在體內順暢運行。
  2. 保護胃腸: 雲母性滑,可保護胃腸黏膜,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損傷,提升用藥安全性。

總而言之,雲母在雌黃丸中發揮著引導藥性及保護胃腸的輔助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雌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確含有蚯蚓,名為「地龍」。地龍於中醫藥理中,被視為活血化瘀、通經絡之佳品。蚯蚓富含多種活性物質,如蚓激酶,能溶解血栓,改善血液循環;又含蚓膠原蛋白,對修復組織有益。中醫認為,它性寒味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通淋之效。在雌黃丸中,地龍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用以治療因血瘀引起的諸多病症,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等。其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也彰顯了自然療法的智慧。

雌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現代醫學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鉛丹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鉛,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解毒、清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然而,隨著對重金屬毒性的認識加深,鉛丹的使用卻變得極具爭議。鉛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長期或高劑量接觸可導致中毒,損害神經系統、腎臟及其他器官。因此,雖然雌黃丸在古代被視為有效的治療方劑,但現代醫學專家強烈建議避免使用含鉛成分的產品。這引發了中醫是否應該繼續使用傳統方劑的討論,並促進了對中藥成分安全性及功效的進一步研究。針對藥物組成的檢討,對保護患者健康及推動中醫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雌黃丸中包含馬兜鈴,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馬兜鈴味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消腫止痛的功效。

古籍記載,馬兜鈴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小便不利、熱淋等症狀。因此,在雌黃丸方劑中,馬兜鈴與雌黃、黃連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

雌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雌黃性燥烈,易傷陰津,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雌黃的燥性,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峻猛,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
  2. 保護脾胃:雌黃對脾胃有一定的刺激性,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減少藥物對脾胃的損害,使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使雌黃丸的藥效更平穩,還能夠降低其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雌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吐血、衄血」,即上消化道出血(嘔血)及鼻出血。中醫認為,此類出血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血失攝所致。雌黃丸以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為主要方向,藉由礦物藥與芳香開竅藥的組合,達到止血兼化瘀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雌黃(細研,炒褐色)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止血。
    • 炒製後減其毒性,增強收斂之性,主要針對血熱妄行之出血,其礦物質特性可物理性吸附血液,促進凝血。
  2. 黃丹(鉛丹,炒褐色)

    • 性味辛微寒,具解毒斂瘡、鎮驚止血之效。
    • 與雌黃同炒,協同增強收斂作用,鉛丹的礦物成分亦有助於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
  3. 麝香(細研)

    • 性味辛溫,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在此方中用量較輕(一錢),主要起「反佐」作用,防止雌黃、黃丹過於收斂導致瘀血內停,同時助藥力透達病所。
  4. 牛乳熬膏

    • 牛乳性甘涼,能潤燥解毒,緩和雌黃、黃丹之燥烈毒性。
    • 熬膏後形成黏稠基質,延長藥效釋放,兼保護黏膜,適合上消化道出血的局部修復。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鎮斂止血:雌黃、黃丹炒製後,辛溫與微寒並存,收斂止血為主。
  • 活血防滯:麝香輕用,避免過度收斂而留瘀。
  • 載藥緩釋:牛乳膏為基質,使礦物藥緩慢作用,減少刺激。

適用證型推測
此方可能用於「熱鬱血絡,兼有瘀滯」之出血,如:

  • 熱毒內熾,迫血上行(實熱證)。
  • 出血量較多,血色鮮紅,伴隨煩熱、舌紅等症。

注意點
雖方中藥物炒製減毒,但雌黃、黃丹仍含砷、鉛等重金屬,現代臨床需謹慎評估其安全性。

(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結合實際辨證。)

傳統服藥法


雌黃1兩(細研,炒令褐色),黃丹1兩(炒令褐色),麝香1錢(細研)。
上藥相和,研令勻,用牛乳1升,慢火熬成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氣喘肺炎癲癇高血脂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胃腸出血咳嗽多痰牙齦出血噁心反胃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雌黃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雌黃1分(細研),蟾酥粉。 主治:口瘡。多痰涎,久不癒。

雌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雌黃半兩(研),丹砂1錢,鉛霜1錢,膩粉1錢(研)。 主治:大人小兒呀呷嗽。

雌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雌黃(研如粉)1兩半,乾薑半兩(銼,入鹽4錢匕,同炒黃色)。 主治:小便滑數,腎消尿數。

雌黃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雌黃1兩(細研,炒令褐色),黃丹1兩(炒令褐色),麝香1錢(細研)。 主治:風癇。欲發即精神不定,眼目不明,瘈瘲惡聲,嚼舌吐沫。

雌黃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雌黃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朱砂1分(細研),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麝香半分(細研),白頭翁1分,徐長卿1分,羚羊角屑1分。 主治:小兒屍疰,及諸蠱魅,精氣入心腹,使兒刺痛,黃瘦。

雌黃丸,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雌黃1兩(用小瓷盒子內盛,上用不灰木末1錢,雲母末1錢,蚯蚓糞1錢,水飛黃丹1錢,滴水和勻作餅子,蓋頭石脂(钅巢)口灰半碗,蓋盒子上,用3斤炭燒。如不聞藥香,未得住火,如聞藥香,即住火爲度,放冷取出,淨去上面樻子藥滓,令淨,研細末,秤約及錢許,入下2味),馬兜鈴子(去皮)4錢,甘草4錢半。 主治:吐血,衄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